回覆列表
  • 1 # 老炮兒說

    最近一直收到關於人性善惡問題的提問,人性本惡人性本善,早在古代的孟子和荀子學說中就有深入的探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深入探究!

  • 2 # 一境心理

    如果善惡源自自我的心靈,那麼心靈又源自哪裡呢?

    剛出生的嬰兒有心靈嗎?那是意識未開,混沌一片,如此的心靈會有善惡嗎?

    心靈形成於人類的語言環境。離開了人類的語言文化,人不可能形成人的心靈。比如跟著狼長大的人類嬰兒,他的心時刻與大自然一起搏動,只關注與他生存密切相關的異動靜,而人類社會的好壞對錯與他毫無關係。

    那麼心靈如何形成於人類的語言環境的呢?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把小鴨子埋進沙堆裡,媽媽看見了,急急忙忙跑過來,拉開孩子,刨出小鴨子,說:你咋這麼壞,鴨寶寶會死的,知道不!小寶寶撲閃著眼睛看著媽媽著急生氣的表情,明白了不能傷害,那是壞。

    又一天,媽媽說:來,寶寶幫媽媽捶捶背。寶Bora了,小拳頭使勁捶。媽媽親了寶寶一口說:嗯,乖,寶寶真好。同類的情況多了,寶寶就知道給別人做事,讓別人開心就是好。

    此時,他是否慢慢就有了善惡的心靈?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問題在於為什麼有的人明知是惡,偏要行惡?懂得善好卻不肯為?

    一方面在於他們接受人類語言,形成心靈的時候,成人世界給了他們模糊,甚至錯誤的指示。比如傷害別人的情況沒受到相應的否定與懲罰,或者不知道自己對別人構成了傷害,而被傷害的情況,沒得到制止與合理的解釋;然後主動積極做好事的時候呢,也沒有得到肯定與欣賞。如此善惡失去了正確的指向,心理與行為就產生了偏差。

    另一方面,既然善惡是後天的社會性,所以對於天性的約束力就會很弱。在與生存發展本能密切相關的錯誤慾念很強的時候,如果感受到障礙,破壞力是很強的,此時後天學習到的根基太淺的善惡並不能約束它。

    所以,人類社會,很大一個層面是一個業力迴圈的結構,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而在人類的求生上,惡易善難。因此教育必須要牢靠,法制必須要嚴厲,獎罰必須要分明!

  • 3 # 靜秋心理諮詢師

    善惡一念之間

    但從後天經歷來看,一個人得到多少善也會回報多少善,得到太多的惡,也學會了惡!

    環境和經歷可以改變心靈。

  • 4 # 王海兒111

    心靈的建設是重複的,每重複一次就壯大一次。你所說的話就是你所修的路,心存無邊善念,路不會斷頭,手付舉手之勞,緣不會斷頭,總會有人扶你一把。

    在中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最高境界超越了善惡。如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噁心自體”。但這種所謂本體境界,歸根結底是“生理”,“生意”既生命目的性的實現。它超越了相對的善惡,但從生命的終極目的而言,則是“至善”。“至善”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無論“道”的境界還是“仁”的境界,都可以概括為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其價值意義而言,就是真善美的境界。

    天下無盡善盡美之事,世上也沒有十全十美之人。我們非常渴望和了解極其溝通一切真實的事物,但我本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只是我們美好的願望。

    其實,真善美是經不起琢磨的,越琢磨越可疑。世上哪個人能真正做到真善美呢?執著帶給我們的,有時是勝利的喜悅,有時是無奈的痛苦。

    好好生活吧,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容易,慢慢我們就習慣了。習慣,說到底是一種麻木。時間消化了很多東西,大家服氣了,認領了。滿大街都是燦爛的Sunny和不懷好意的笑容。我們對得起我們的良心就行了,良心,那可是個大概念。

    本來就喝了酒,而且真酒還是假酒都不知道,情感如沸騰的雞湯,滋養著一顆無法淡定的心。我們只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難得糊塗了。

  • 5 # 隴右行思見聞錄

    善惡在一念之間。

    動心起念,正念生時佛在堂,邪念生時魔纏身。明心見性,持戒自律。抑人慾,存天理。

    人之心,變幻莫測。食色性,人之大欲。在特定時間,地點下。善念發生共鳴,激發人性活力。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後,人性之善激發。五湖四海愛心來。

    日軍入侵南京,人心之惡共振,發生了大屠殺的悲劇。

    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是非理性的,一念之間生善惡。特別是當今社會,在金錢面前,人性善惡可見。當人面臨生存危機時,自私主導人性之惡。友愛激發人性之善。環境決定人性之善惡。

    人性本善,性隨心變,心隨境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事結婚,女方提出男女雙方各出20萬首付買房,男方再出20萬裝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