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是泰戈爾哲學觀的藝術體現,它的主題思想是在有限之內達到無限的歡樂。《吉檀迦利》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是熱愛現實、熱愛生活的精神。總之,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所追求的是與神結合的理想境界。與梵結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所謂"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和追求正是泰戈爾哲學觀的藝術體現。 梵者,人格化的宇宙,我者,宇宙化的人格。透過這兩者的結合,泰戈爾希望成就“全人”。印度的另一位聖人室利阿羅頻多說過:“印度人常是為了人類而生存,不是為了她自己;是非為她自己而為了人類她乃將是偉大。”所以,作為印度人的泰戈爾絕不是一個公佈小哲理的格言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印度哲學和宗教思想。 在印度的古哲學中,“梵”是宇宙萬物的統一體,是人類和諧的最高象徵。泰戈爾的生命中浸透了這種哲學的意念,但是,泰戈爾不是宗教者,因此,他把這種意念不是引向來世或虛無飄渺的天庭,他紮根於泥土,培育著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鮮花,他愛的人從國王到乞丐的各色人群,泰戈爾的這種思想的基調,延伸出去同時包括了泛神論的思想,泰戈爾歌頌的是萬物化成一體的泛神,是人人可以親近、具有濃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詩人勸告那些盲目的頂禮膜拜者們:“把禮讚和數珠撇在一邊罷!”因神並不在那幽暗的神殿裡,“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裡/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裡/太陽下,陰雨裡/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人們應該脫下聖袍,到泥土裡去迎接神,在生活的勞作中和他站在一起。這種思想從印度古代的《梨俱吠陀》一直到奧義書和吠檀多,主張宇宙萬有同源一體的“梵”?人與“梵”是統一體。泰戈爾在他的探索中將重點更多地放在了人的身上,他絕不厭棄生存,永遠從人生本身說話,他並不是超然於物外。因此他尋求到了那種“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並不想指點人們什麼,他只想向人們傾訴什麼。他創造的仍然是人,是充滿七情六慾卻又具有人類美德於一身的新人。這是泰戈爾的追求,也是所有大藝術家的追求。較之同時代、當代別的大藝術家,泰戈爾沒有把更多的精力去發掘人類的醜惡,而是孜孜不倦地在美的領域中開墾、耕耘。他不是用匕首或鞭子去驚醒讀者,他是用微笑去溶化讀者。誰能寫出孩子的睡眠被偷走那樣美妙的畫面呢?誰又能終生以其藝術之筆懷著對人類的愛並保持不謝的童心呢? 泰戈爾的哲學觀主要來源於印度古老的哲學經典《奧義書》。它的中心內容是“梵我合一”和“輪迴解脫”。泰戈爾吸取了前者,對後者有自己的見解,即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權極修養,即積極入世。 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執著地追求與神結合的境界,他對與神結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某種場合其實就是他對人間理想社會的追求,對於自己祖國、未來的熱切期望。“在那裡,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智識是自由的;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國的牆隔成片段;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理智的清泉沒有沉沒在積習的荒漠中;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進入那自由的王國,我的父呵,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罷。”在泰戈爾的精神世界裡,始終供奉著他的祖國和人民!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哲學觀的藝術體現,它的主題思想是在有限之內達到無限的歡樂。《吉檀迦利》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是熱愛現實、熱愛生活的精神。總之,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所追求的是與神結合的理想境界。與梵結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所謂"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和追求正是泰戈爾哲學觀的藝術體現。 梵者,人格化的宇宙,我者,宇宙化的人格。透過這兩者的結合,泰戈爾希望成就“全人”。印度的另一位聖人室利阿羅頻多說過:“印度人常是為了人類而生存,不是為了她自己;是非為她自己而為了人類她乃將是偉大。”所以,作為印度人的泰戈爾絕不是一個公佈小哲理的格言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印度哲學和宗教思想。 在印度的古哲學中,“梵”是宇宙萬物的統一體,是人類和諧的最高象徵。泰戈爾的生命中浸透了這種哲學的意念,但是,泰戈爾不是宗教者,因此,他把這種意念不是引向來世或虛無飄渺的天庭,他紮根於泥土,培育著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鮮花,他愛的人從國王到乞丐的各色人群,泰戈爾的這種思想的基調,延伸出去同時包括了泛神論的思想,泰戈爾歌頌的是萬物化成一體的泛神,是人人可以親近、具有濃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詩人勸告那些盲目的頂禮膜拜者們:“把禮讚和數珠撇在一邊罷!”因神並不在那幽暗的神殿裡,“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裡/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裡/太陽下,陰雨裡/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人們應該脫下聖袍,到泥土裡去迎接神,在生活的勞作中和他站在一起。這種思想從印度古代的《梨俱吠陀》一直到奧義書和吠檀多,主張宇宙萬有同源一體的“梵”?人與“梵”是統一體。泰戈爾在他的探索中將重點更多地放在了人的身上,他絕不厭棄生存,永遠從人生本身說話,他並不是超然於物外。因此他尋求到了那種“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並不想指點人們什麼,他只想向人們傾訴什麼。他創造的仍然是人,是充滿七情六慾卻又具有人類美德於一身的新人。這是泰戈爾的追求,也是所有大藝術家的追求。較之同時代、當代別的大藝術家,泰戈爾沒有把更多的精力去發掘人類的醜惡,而是孜孜不倦地在美的領域中開墾、耕耘。他不是用匕首或鞭子去驚醒讀者,他是用微笑去溶化讀者。誰能寫出孩子的睡眠被偷走那樣美妙的畫面呢?誰又能終生以其藝術之筆懷著對人類的愛並保持不謝的童心呢? 泰戈爾的哲學觀主要來源於印度古老的哲學經典《奧義書》。它的中心內容是“梵我合一”和“輪迴解脫”。泰戈爾吸取了前者,對後者有自己的見解,即主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權極修養,即積極入世。 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執著地追求與神結合的境界,他對與神結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某種場合其實就是他對人間理想社會的追求,對於自己祖國、未來的熱切期望。“在那裡,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智識是自由的;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國的牆隔成片段;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理智的清泉沒有沉沒在積習的荒漠中;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進入那自由的王國,我的父呵,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罷。”在泰戈爾的精神世界裡,始終供奉著他的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