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
2 # 一念覺944
它們處在不同層次。從高到低是: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道家己達天人合一之境界。
-
3 # 楊朱學派
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皆可一言蔽之。
法家——馴奴。道家——順天。儒家——立人。墨家——滅欲。
一、法家:馴奴。幫君主馴服奴才。具體有三大手段:法、術、愚民。
法是刑法:法律體現君主意志。君主鉗制刑獄。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術是陰謀詭計。栽贓嫁禍、指使通姦、投毒暗殺。無所不用其極。
愚民是使人民愚昧無知。商鞅謂之:民愚則易治。韓非子謂之: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目的是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總之,法家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
二、道家:順天。即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所謂的無為,就是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拔苗助長、尋仙求長生、畝產兩萬斤皆是逆天、有為。皆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三、儒家:立人。
以人為本。儒家的道德規範最符合人性: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親親之愛也。
反對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儒家的教育,就是成人教育。使人從禽獸成為小人。再從小人成為中人。再從中人成為大人。大人者,君子也。
四、墨家:滅欲。
墨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主張扼殺人的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而孔子不但認識到慾望是萬惡之源。也認識到慾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行屍走肉無七情六慾。無慾望和精神需求者,器物也。孔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能夠辯證的看待慾望。故主張適欲、節慾。墨子不能辯證的看待慾望。故主張絕七情,滅六慾。
-
4 # 大國布衣
春秋末年,百家爭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說為儒家、道家兩家,其次有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
戰國前後,以孫武、吳起代表的兵家,以蘇秦、張儀的縱橫家大顯身手。而後商鞅變法在秦國大獲成功,法家學說一直獨秀。到秦二世的時期,因他的個人能力有限,加上法家學說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以至於到秦後期法家所推行的路線則變成了嚴峻的刑法,真可謂是得其表而失其神。
法、道、儒、墨四個學說的中心思想。法家又名黃老之術。法家思想主要為三個部分,即法、術、勢。法:指明文公佈的法令。
術:指君王的御下之術,也可理解為權術。
勢:指審時度勢,造勢用勢,這是君王必學之秘,也是乾剛獨斷的根本。
法家的學說真正的精華並不是具體的法令條文,而是君王獨家的權術及造勢的水平學說,這是需要極高的天賦和學習條件,也不是靠“學而時習之”就能領悟的。因此,法家的學說被限制在高層的層面上了,在傳承上有著巨大的侷限性和缺陷。
法家的黃老之術,講究清淨無為,修身養息。西漢王朝建立後,長期堅持清靜無為,休養生息,出現了歷史上舉世無雙的文景之治。
儒家學說又稱儒教透過對教化五常而確立了“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規範,又以教化五倫確立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長幼之道,朋友之道,師傅對弟子的告誡,朋友之間的討論,都是透過五倫五常來展開的,從而完成由定其名而求其實的過程。儒教另外有個有趣的別稱,就是“名教”,例如:為了勸誡某人忠孝,只需職責他背信棄義、有違禮法就可以了,這就很充分的顯示了名教的教化之功。
儒教利用自家學說思想來設立五常、五倫等道德規範,利用此種名目來建立儒家的理論體現。發展到宋朝時,宋儒們在繼承了傳統的繼承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概念,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禮為氣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等僵化頑固的思想。
儒家一直堅持“教化之功”的主張,也導致傾向儒家思想的人思維與行為的僵化,而儒學中的“寬,糾之以猛;猛,濟之以寬”,這恰恰也是儒家的糾正平和、中庸的精華所在。
道家道家法家師出同源,但與儒家的思想卻差異極大。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便闡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莊子;逍遙遊》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道家的代表人物對“名”是表示否第態度的,在對待“名”的問題上,老子、莊子、列子的觀點是完全一致。
道家代表老子講“無為”,莊子講“逍遙”,核心思想主要人和自然,以人為本,尊重自然法則也是尊重自己的本性。大道逍遙,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逆天,天人合一,無為而治。
回覆列表
法家、道家、儒家、墨家是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幾家。提問者大概象許多人一樣,是不太待見儒家的。中國是最講究排序的,否則的話,不會把儒家排在法與道兩家之後。諸子百家中,還有幾家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名家”“陰陽家”等等。但是,在後世成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是儒道兩家,成為中國文化文化的陰陽兩極。再加上外來的佛教文化中國化之後,形成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
我們先看看民國時期對以上四家的評價。基本上就算是四家的中心思想了。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帝王之術)。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口兼口兼。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去禮教之學,棄絕仁義,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孔子為師,敬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力,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以上把四家的基本思想,以及它們的長處和短處都說了。個人覺得,在這四家之中,儒與道既有形而上的世界觀,也有方法論。而法與墨,特別是法家,基本上不太關注道的層面,更注重“術”。因此,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遠不及儒與道重要。
有人把諸子中的法家與現代政治中的“依法治國”等同起來,完全以現代法制觀念解釋法家,真是天大的笑話。無論讀讀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商君書》,還是法家集大成者的《韓非子》都會發現,法家思想,與今天的“法制觀念”“以法治國”根本不是一回事。
儒家思想中,也有“依法治國”的思想,儒家做為兩千年的統治思想,歷朝歷代都是有法的。古代社會也是依法治國的。只不過官員的自由裁量權更大而已。
秦始皇以法家思統一中國,十五年之後,就滅亡了。說明國家的管理和統治是要法律,但只有法律是不夠的。這是後來法家被取代的原因。
墨家提倡節儉,兼愛。很有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最後也被拋棄了,大概與他們對自身要求太嚴了,大多數人做不到有關。節儉,與道家的樸素有相似的地方。在物質貧乏,滿足不了人們需要的時候,當然是要節儉,但一味的節儉,也就失去意義了。墨家最為人詬病的是他們的兼愛,也就是愛無差等,沒有差別的愛所有人。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大多數人做不到對別人的父母和孩子像對待自己的一樣。儒家承認這種差別是合理的。他們提出的,推己及人,比墨家的更合理。
華人常說,達則兼治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兼治天下,是儒家追求。獨善其身是道家追求。儒與道,成為華人思想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合二為一的陰陽兩極。
其它各家並不是消失了。他們的優秀部分在現在依然發揮著作用。比如法家思想,依法治國是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今天還是適用。許多革命先驅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與墨家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有很多一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