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tliglle

      《論 語》(18則)譯文  1.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篇》)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很快樂,雖富裕而又好禮的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  2.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篇》)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3.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篇》)  【譯文】顏淵、子路陪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我願意將自己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朋友們分享,用破了也不會抱怨。”顏淵說:“我願意做到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們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關懷。”  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述而篇》)  【譯文】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很長時間不知道肉的滋味。孔子說:“想不到這樂曲竟達到了如此的境地。”  6.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篇》)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篇》)  【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著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奮鬥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  8.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篇》)  【譯文】孔子說:“堅守信仰,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去危險的地方,不住混亂的國家。社會安定則出現,社會混亂則歸隱。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9.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篇》)  【譯文】顏淵請教孔子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一個人能夠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的規範,這就是仁。”一旦達到這樣的境界,所見所聞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做到仁德完全要靠自己,難道還要靠別人來實現嗎?”顏淵說:“請問‘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的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事情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事情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事情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事情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但我一定會按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10.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篇》)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1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12.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  【譯文】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說:“你以德報怨,那用什麼回報對你好的人呢。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正直的方式對待他。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  13.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可以對他說的話卻不對他說,就會失掉朋友;不可以對他說的話卻對他說了,就是說了不該說的話。聰明的人既不失掉朋友,也不說不該說的話。”  1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話可以讓人終身實行的麼?”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15.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君子謀求真理,不謀求衣食。耕種,有時會捱餓;學習,卻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真理不能暢行,卻不為貧窮憂愁。”  16.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陽貨篇》)  【譯文】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孔子說:“學生們,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17.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執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18.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篇》)  【譯文】宰我問:“父母死了要守喪三年,從上古行到現在很古老了。君子三年內都不做禮樂的事情,結果必然是禮壞樂崩。就像稻穀一樣,舊的割掉了,新的又長起來,鑽燧改火,時代變了,守喪一年就夠了。”孔子說:“父母死了,你認為過了一年就可以吃好穿好,你覺得心裡安嗎?”宰予說:“安啊!”孔子說:“你心安,你就照你的辦法去做吧!一個君子,父母死後居喪,內心思念吃飯都沒有味道,聽到音樂也不快樂,睡覺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沒有禮樂。現在你說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予這個人一點良心都沒有。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三年之喪,是對於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把我們撫養長大了的一點點回報,這是天下所有人都一樣的。宰予沒有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德華拿過多少個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