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錦翼
-
2 # zdwhly
岳飛脾氣倔強 一氣不順回家給母守墓了 有時候會搞點小動作 皇帝命其十萬火急救人他在路上磨磨蹭蹭 曾國藩打完仗朝庭說解散了吧 一聲不吭把三十萬湘軍解散了 沒有一點怨言
-
3 # 聽雨喜雨
曾國藩是一屆文人,大清朝其他武將都無法戰勝太平天國,說明武將可以動武,而文人指揮軍隊一樣可以戰勝對手。
曾國藩完全不懂軍事,戰則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個性堅毅,為人文明理性,謙恭有禮,日自三省,知道韜光養晦,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大權在握時不居功自傲,不貪功,不擁兵自重,知進退,功成身退。他的人生觀惠及子孫。
范蠡、司馬懿等無不知道自己只是皇家的一個臣子,為皇家辦事,事情辦好,不圖名,不留戀軍權。
岳飛作為南宋的一個愛國將領,自然有功與國家,只是在朝廷要求交出軍權後,知道朝廷收兵的目的,理應主動將軍權交給朝廷指派的人,而不是將軍權交給自己的親信張憲,這一向來只知有岳飛,不知有朝廷的驕兵悍將,這樣等於告訴朝廷,實際控制權仍在岳飛之手。
皇帝對於大將向來疑則從有,是不需審訊的,歷史上那麼多功臣狡兔死,走狗烹很能說明問題。
對於岳飛來說,我們只知道他勇武愛國,其他不知。對於岳飛這個愛國將領大多人很浮躁,聽不進一丁點不同意見,相信岳飛的部分子孫也是如此,不能退一步仔細思考岳飛,岳飛被認為古今中外第一完人,凡是涉及到岳飛的,都是其他人有問題。世界上有沒有完人,很極端高調的評價岳飛,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不科學的,也會讓人走極端,思維狹隘,不利於個人人格的成熟。
學習歷史是為了學以致用,在工作中加以運用,以儘快讓自己在工作中儘快進步,有一席之地。
他們二位的人生觀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可以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
4 # 秦野雁
岳飛和曾國藩,一個是南宋時期的武將,一個是晚清時期的文臣;兩人的性格不同,兩人的結局也大不相同。
先說說岳飛,岳飛的軍事才華非常突出,一生戰功赫赫。在百姓的眼裡,他抗金愛國,是個了不起的英雄,被人們頌揚為“民族英雄”,他的軍隊被親切地稱為“岳家軍”。在金人的眼裡,他英勇無比,不可戰勝,才有了“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的說法。最後被張俊和秦檜陷害,含冤而死。
再說說曾國藩,曾國藩算得上是一代儒生,一介文臣,一生忠君愛國,兢兢業業,是個“侍郎專家”。他一生最大的功勞莫過於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拿下南京後,大力施政,贏得了一片掌聲。最後的“剿捻”失敗和“天津民教案”讓人對他褒貶不一。
雖然都是統軍之帥。但是,兩個人所處的環境截然不同。
首先,兩人上司的風格完全不同。趙構是主和派,所以對武將的控制就會很嚴格。而咸豐帝對剿滅“長毛”和“捻匪”的立場是堅定的,曾國藩基本上可以自由發揮,咸豐帝基本上不太乾涉。
其次,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這也可能取決於兩人的經歷。雖然曾國藩比岳飛小約700歲,按照年齡來說曾國藩又比岳飛大20歲左右,屬於兩代人了。岳飛表現的桀驁不馴,而曾國藩處處謹小慎微,從不居功。
再次,兩人都是統兵在外,一軍獨大,岳飛的岳家軍基本是自己的親信,岳家軍不但金人害怕,趙構其實也很害怕。而曾國藩的湘軍裡有皇帝信得過的人,如前期的塔齊布,後來又和多隆阿攜手作戰,都避免了皇帝的猜忌。
最後,手握十萬精兵的岳飛想方設法壯大勢力。當劉光世的部隊沒有劃撥給他時,便意氣用事,直接撂挑子走人。自此,趙構對岳飛的態度發生轉變。而曾國藩的湘軍在成立之初,雖然也有十多萬人馬,也只敢以“湘勇”自稱。
-
5 # 狼的影子319
沒有說到點子上,曾國藩的部隊不是“只敢”稱為“湘勇”,而是它實實在在的就是“勇”,就是民兵,是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八旗軍,綠營之外的,不在國家編制的,不領國家工資的民兵。
岳飛之所以不能見容於朝廷,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善始善終,最關鍵的是二人對於兵權的態度,咸豐皇帝從來沒有讓曾國藩自由發揮過,歷代皇帝對於手握兵權的武將的猜忌都是一樣的,曾國藩攻克太平軍佔領的武昌,咸豐皇帝大喜,立即任命曾國藩為“暑理湖北巡撫”,當即就有大臣向皇帝進言說:曾國藩不過一在籍守制(丁憂)侍郎,“匹夫居閭里而一呼百應,非國家之福”。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說曾國藩不過是一個賦閒在家的“停薪留職”人員,相當於一個老百姓,而這樣的人在民間能夠一呼百應,拉起這麼大一支部隊,而且比國家的武裝力量還有戰鬥力,這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兒。皇帝對於這句話馬上就聽進去了,立即取消了對曾國藩的任命,開始對他處處防範,在曾國藩跟太平軍戰鬥的14年中,只有在最後兩年,因為江南大營再次潰敗,欽差大臣被殺,朝廷實在是沒有像樣的軍隊可以對付太平軍了,才實授曾國藩“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在前12年中,曾國藩一直都是以“侍郎銜,幫辦團練大臣”(副部級民兵訓練副總指揮)的身份,領導湘勇跟太平軍作戰,沒有財政來源,沒有地方督撫實權,無法就地徵兵,徵調民夫,17萬部隊的薪資,伙食,裝備,服裝,兵器,醫療等等,都是依靠向湖廣兩省藩庫借款,以及向民間“勸募”,出售低品級“官誥”,在轄區內設卡子收取過往客商貨物的“厘金”(地稅)等手段來維持,再加上每次戰鬥之後的搶劫(大索)。朝廷自始至終沒有給過一個銅子兒的餉銀,連曾國藩自己的工資都不知道歸哪個部門發。
從這些情況來看,滿清朝廷對於曾國藩的防範,遠遠超過了南宋朝廷對於岳飛的防範,岳飛所率領的神武后軍(岳家軍),是堂堂正正的國家武裝力量,一切的薪資,後勤都是出自朝廷,而“湘勇”是實實在在的由曾國藩個人在民間招募的軍隊,在岳飛身上體現出來的“擁兵逗留,坐觀勝負”“指斥乘輿,切相要害”等等劣跡,曾國藩一樣沒有,“湘勇”是哪裡困難哪裡上,政府軍打不了的仗湘勇來打,湘勇是實實在在的成為維護朝廷政權的中流砥柱,對於南宋朝廷來說,也沒有岳飛都可以,但是對於滿清政府來說,沒有曾國藩就肯定會亡國。
但是,即使如此,曾國藩在消滅太平軍後不但沒有留戀兵權,而是徹底的解散了“湘勇”這支為國家立下“再造之功”的軍隊。從此不再言兵,如此的“高風亮節”“洞察世事”,主動釋疑的做法,比起岳飛留戀兵權,遙控軍隊,頻繁勾結邊將的做法,無疑更讓朝廷放心。明白了這些,大家就不難知道,為什麼兩個手握重兵的人,會有如此不同的結局了。
回覆列表
先從個人原因來說吧。
性格決定命運,岳飛和曾國藩的性格大不一樣。
岳飛相當有脾氣。他愛管閒事,給皇帝上書,勸皇帝立太子,最後高宗都怒了:“這是你該管的嗎?”(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岳飛當時臉上就不好看,退了出去。後面進來的人,就對皇帝說岳飛看起來不太高興。
你自己多管閒事了,老大訓斥你兩句,你還掛臉子。
岳飛就是這麼有性格。
趙構一度在臥室裡會見岳飛,表示要對他委以重任,但是後來經過主和派大臣的挑唆,認為不能給岳飛太大的兵權,趙構就放棄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後來張浚還來找岳飛問幾個人選,張連說幾個自己心目中的人選,岳飛都給了不同意見。張就有點惱火說:“你的意思就是除了你沒人能幹是吧?”(固知非太尉不可)。
岳飛聽了立刻就生氣了,立刻給趙構寫信辭職,不等趙構同意,他就撂挑子不幹了,直接回廬山。
趙構當時想要和談,和談是需要籌碼的,岳飛就是一個。
他趕忙給岳飛寫信要他回來。
岳飛竟然不聽。
趙構接連派了幾撥人去,岳飛還是不聽。
最後趙構說:“惟有劍耳。”
岳飛這才回來了,這時候趙構大概是動了殺心的。
可人家曾國藩可不想他這樣,曾國藩見了皇帝,都把頭低到泥土裡,對皇帝和慈禧太后尊敬的無以復加。
不該說的話從來不說,不該管的事從來不管。
情商相當高。
而且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後,他立刻解散湘軍,避免皇帝的猜疑。
這種揮刀自宮的性格,怎麼會被皇帝殺掉呢。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的形勢不同。趙構那會,他被金華人打怕了,認為金華人不可戰勝,最後的辦法就是和談。
清政府卻不是,太平天國一路高歌猛進,那是要取代清政府的,從來就沒有和談的可能性。
他們必須把注押到曾國藩身上,怎麼可能殺了他。
趙構經過一番權衡,他把寶壓到了秦檜身上,岳飛只能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