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周讀書

    劉琦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國都元帥完顏宗弼率十萬金兵,兵分四路,大舉進攻南宋。

    宋朝軍隊毫無準備,不到半個月時間,東京(今屬河南開封)、洛陽、商丘、長安(陝西西安)等重鎮相繼失守。

    金兵士氣大振,兵鋒直指淮西。

    直到金國大軍抵達順昌(安徽阜陽)城下,一路過關斬將的金兵“好運”就此終結,完顏宗弼想不到自己也會“走麥城”,金兵遭遇空前頑強的抵抗。

    負責防守順昌,率領宋軍以攻為守,使得金軍反勝為敗的,就是主將劉錡[qí]。

    完顏宗弼 又名金兀朮

    劉錡,字信叔,秦州成紀(甘肅靜寧)人,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

    劉錡少年時代就投身軍旅,在征伐西夏,抗擊金國等諸多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順昌保衛戰之所以取勝,其原因是主將劉錡指揮有方,手下將士英勇善戰,足智多謀,採取不同凡響的“以攻為守”的戰術,最終贏得勝利。

    當時,劉錡剛剛升任東京副留守,在赴任途中,得知金兵南下。他斷定完顏宗弼攻取東京之後,就會進攻順昌,於是果斷在順昌安營紮寨。

    劉錡手下將士一部分出自英勇善戰的“八字軍”。(主戰派大臣張浚向朝廷推薦“八字軍”首領王彥,朝廷任其為前軍統制,令其率部分“八字軍”轉戰川陝之地,餘部歸劉錡節制。)

    八字軍是由河北招撫司都統制王彥率領的一支部隊,因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而得名。八字軍最初是太行山區的義軍,後編入官軍序列,於河南、川陝等地抗擊金軍,戰功卓著。

    和劉錡一起守城的順昌知府陳規,是一位難得的防禦戰專家。早年曾研究《孫子兵法》,諳熟防禦大師公輸般“九設攻進之機”的防禦術。

    陳規事先藏有充足的糧草,並打造了羊馬牆、外濠等防禦設施,並在城牆上懸掛籬笆等編織物,用以緩衝炮石的衝擊力。劉錡有了陳規的佐助,採取“依城野戰、以攻代守”的超常規戰術,積極主動,機動靈活。

    五月廿五日,金將韓常率兵進駐白龍渦,劉錡趁其立足未穩,派人夜襲金軍兵營,斬首“甚眾”。廿九日,三萬餘金兵再度逼近順昌城。

    劉錡卻大膽開啟城門,金人疑心城中設有埋伏,不敢貿然行動,只能遠攻。劉錡則順勢誘使金兵放箭,獲得了大量箭簇。

    且等到金兵疲憊不堪之際之時,宋軍突然衝出城門,在火炮掩護下,對金兵窮追猛打,致使金軍倉皇敗退,泅渡潁水,無數金兵溺水而死。

    幾天之後,宋將閻充率五百精兵,在雨夜偷襲移駐城東的金軍兵營,宋軍“折竹為叫,電閃則擊之,電止則伏之”,見到留有髮辮者就砍。混亂的金兵分不清敵我,竟出現自相砍殺,以至“積屍盈野”。

    完顏宗弼獲知金兵戰敗的訊息後,惱羞成怒,親率十萬大軍向順昌進發。金無處實地考察一番,說:“小小的順昌城,老子一腳能踢個稀巴爛。”

    此時,面對十萬金兵的壓力,劉琦急中生智,想到一計,派宋將曹成等人去到金軍詐降,稱劉錡“只圖逸樂,不懂戰守”。

    怒氣上頭的完顏宗弼竟信以為真,放棄了重型武器攻城,率領輕騎兵向順昌進攻。

    六月初九拂曉時分,金軍對順昌發動了猛烈攻擊,但宋軍安然不動,等到金軍將士筋疲力竭之時,宋軍再衝出城門,大舉進攻,金軍又是慌忙敗退。

    而宋軍早就預料到了,事先把浸了毒的水草投放在金軍撤退的路邊,飢渴的金軍戰馬吃了水草,紛紛倒地死去,金軍無奈移駐城西。

    幾日後,又下了一場大雨,簡直天助宋也,宋軍故技重施,頻頻對金軍發動夜襲。

    六月十二日,連連吃虧的完顏宗弼,面對宋軍不勝其煩的擊打,退回了東京開封城,順昌城之圍得以化解。

    劉錡率領的宋軍以不足兩萬的兵力,擊退十萬之眾的金軍,堪稱奇蹟,“順昌大捷”被譽為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

    陳規(網路配圖)找不到一張陳規畫像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陳規,他是一個傳頌一時又逐漸默默無聞的歷史人物,知道他的人寥寥無幾,比不上劉琦,更比不上順昌大捷。

    順昌一戰中,宋軍取的勝利的關鍵有三點:一是驍勇善戰的“八字軍”,二是陳規輔助劉琦採用以攻為守的戰術,三是陳規建造的防禦攻勢。後兩點都是陳規的手筆。

    文中陳規所採用的這些守城機要、防禦措施,被後世奉為守城用兵的範本。

    注:陳規將自己守城的攻略匯錄成書——《守城機要》,後世把《守城機要》和湯鑄的《建炎德安守禦錄》合編為《守城錄》。

    更值得一提的是,守德安之時,陳規發明了“管型火槍”,堪稱當時的黑科技。“管型火槍”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型火器,被後世稱為“現代管型火器的鼻祖”。

  • 2 # 萬里長空夜未央

    目前公認的世界上第一種管形火器是中國的長竹竿火槍,不過……

    更早的火器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代(10世紀)歸義軍時期的絹畫:《降魔變》,其中就有可以噴火的槍類武器(圖中右上角)。

    圖一、二:《降魔變》,現藏於法國巴黎市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也就是說,管狀火器實際誕生,已經超過了1,000年。

    (注:歸義軍是中國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區敦煌為中心的一個政權)

    從火槍到突火槍

    1. 長竹竿火槍

    長竹竿火槍是中國南宋初期創制的一種竹製管形火器。公元 1132 年,德安(今湖北安陸)知府陳規在進行對抗金兵的守城戰時,一面組織工程人員,將原城牆改築成三牆二壕的環形防禦帶,一面又組織火器研製人員,用火炮藥製成了長竹竿火槍 20 支,槍身比較粗長,須一人持槍,一人點放,一人裝填火藥,噴射火焰,燒灼敵人。

    《德安守禦錄下》:“又以火炮藥造下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撞槍、鉤鎌各數條,皆用兩人共持一條,準備天橋近城,於戰棚上下使用。”

    圖三:對陳規的長竹竿火槍,可以參照明朝《武備志》中的描述:火槍柄長六尺,槍頭約一尺,槍頭附雙鉤鐮雙噴筒

    當年 8 月,敵人攻城正酣時,陳規組織起一支由 60 人組成的火槍隊,從西門衝出,焚燬了敵人的大型攻城器械:天橋,攻城之敵便撤圍而去。德安守城戰因此而得以勝利。

    因為長竹竿火槍裝填的火藥量多,所以能夠透過槍管對準目標,進行較長時間的集中噴射,將天橋焚燬。

    由於長竹竿火槍的使用成功,陳規因此而被各國火器史研究者,公認為創制和最早使用管形火器的軍事技術家。

    2. 突火槍

    公元1259年,壽春(今安徽壽縣)地區有人制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

    圖四:未知發明者的突火槍

    問題:突火槍的威力有多大?《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關於突火槍的威力,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1. 突火槍是使用大毛竹,內填火藥(不是今天的火藥,成分複雜,只能燃燒,不能爆炸)、子巢(使用砒霜等物製成),點燃後可以噴出火焰和煙,如果對準敵人臉,可以燻人耳目。聲聞一百五十步。

    因為突火槍擊發時的噴出物體中,並不含子彈或爆裂物,所以對人體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兩軍作戰使用突火槍時,突然產生大量迎面而來的火光、聲響和煙霧,作戰時仍有阻攔、威嚇或逼退敵軍前進的作用。

    2. 突火槍的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 彈丸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達100米。

    圖五:發射子巢的突火槍

    附:中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銅火銃

    圖六:元大德二年(1298年)銅火銃,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

    銅火銃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口徑小,細長輕便,銃尾安木柄由單人持擊的手銃,發射石制或鐵製的散彈。一類是口徑大,粗短較重,需要安於架上發射球形彈丸的碗口銃。這兩種後來分別演變為槍和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彥宏演講遭遇潑冷水淡定處理,應變能力屬於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