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46108664047

      軟科幻  【概念】  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相對於“硬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為它所涉及的題材往往被歸類為軟科學或人文學科,所以它被稱為“軟”科幻小說。  【舉例】  例如,系列科幻小說《沙丘》中,弗蘭克·赫伯特透過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拋棄了智慧機器,而回到了封建社會。赫伯特借對當前社會政治現實的逼真模擬,以“沙丘”的傳奇對人類的現狀進行批判。軟科幻小說也探索社會對事件的反應,和純粹由自然現象或技術進步引發的問題(往往是災難),主題往往是說明科學像一把“雙刃劍”,需要人文關懷的引導(最常見的就是指責機器不能代替人倫情感)。  【軟科幻在作品中的運用】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佈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儘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有趣的是,關於軟科幻定義的爭議很少,或許這正是因為其界限似乎比硬科幻更為模糊。  科幻小說的軟硬之分,這是就小說而言的,不能拿來套在日本動畫上,而嚴格來說,日漫中也並不存在所謂硬科幻。我理解的軟硬定義是:  硬科幻指以對科技進步的幻想本身作為故事的主線內容,典型的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劉慈欣寫的一堆東西;  軟科幻指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寫社會、人文、倫理……以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要內容,比如趙海虹的作品。  另外,銀英是架空歷史小說,和SF沒多大關係。  科幻小說的軟與硬與劇情是沒有關係,真正區分軟硬的是小說中的科幻是否有理論基礎,也就是從科學的角度上進行合理或者說比較合理的推論和想象的科幻作品,就可以稱之為硬科幻,反之即為軟科幻。  當然,以作品中描寫的側重點來區分軟硬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其中的因果關係被弄反了而已,因為側重於理論上的合理性,所以作品的藝術性佔的比重就會比較少;同樣的如果側重於藝術性,那麼理論所佔的比重一樣會減少。  至於以作品是否動人來決定軟硬的說法,就有點太過牽強了,即使佔的比重很少,但是很多硬科幻在劇情上也是強過很多一般的二流軟科幻的;如果以這類方法來分類的話,豈不是越爛的作品越硬了?  硬科幻  [編輯本段]【硬科幻的定義】  硬科幻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現在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硬科幻的代表人物】  硬科幻的代表人物就不能不提到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這位法國的作家。  凡爾納的科幻作品中,所提及的各種事件在都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些東西大都具有嚴密的科學根據,而且大多數都在後來出了實物。像大型潛水艇、飛機、直升機,通訊用到的電報、電話甚至視像電話,還有像日光燈、電視機這些東西。在《從地球到月球》一書中,人類還實現了登入月球,直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發現地點與阿波羅十一號的發現地點僅相距4英里,可以看出來,這是經過嚴謹的計算與實地考察的。  談到硬科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士郎正宗。的確,現在攻殼機動隊實在是太有名了,SAC還有SAC 2nd GIG,不知道的人反而是異類了。攻殼的最初是士郎的漫畫,那大概是我所知道的第二難懂的漫畫了(第一難懂的是攻殼2——Man-machine Interface)。在這部漫畫裡,士郎用大量的欄外文字對攻殼的世界進行設定,這便是攻殼系列的基礎。在攻殼2裡,士郎對攻殼1的世界觀做了補充和發展,並創造了一種將虛擬的網路世界視覺化的方法。攻殼1,攻殼2,再加上《蘋果核戰記》(或許還有攻殼1.5),這些士郎的漫畫就成了SAC系列的原型素材(誠然,編劇的文學偏好,例如《麥田守望者》,也是SAC系列的催生劑)。很喜歡SAC系列,該動畫的故事情節,人物刻畫都是一流的,它所表達的思想更是複雜得超出想象。這可以說是近年來科幻動畫的巔峰了。如果說神山的SAC系列是攻殼迷小心翼翼的同人作品的話,那麼押井的劇場版則純粹是披著攻殼的外皮表達自己的東西了。電影《Ghost in the Shell》還多少有原著的情節,《Innocence》則根本是赤裸裸地藉著攻殼表達一些押井自己想要的意境。  “攻殼”的意思是“靈魂進入外殼”。“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落時,落落磊磊。”失去ghost的shell,就像斷線的傀儡一樣七零八落不成體統。然而,到底ghost是什麼?在這個連義體人的性器官都設定好了的世界,這是唯一一個無解的問題。或許,這是該“硬科幻”的唯一軟肋?我是超級攻殼迷,但是,我聽不到ghost的呢喃。  《蘋果核戰記》是士郎的另一代表作。可以說,《蘋果核戰記》與攻殼的設定一脈相承。事實上,SAC 2nd GIG明顯參考了那個“隕石把北京砸成一個大湖”的混帳蘋果核編年史。這是一部設定之複雜絲毫不遜與攻殼的作品,看看那本厚厚的《Apple Seed Data Book》就知道了。在那本書裡,蘋果核編年史,Landmate,槍械甚至ESWAT的一些戰術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在這些介紹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Landmate的評價——只是功能比較多的防彈衣而已。這麼現實的設定,與某些動漫中厲害得離譜的人形決鬥兵器對比強烈。  同樣是機體秀,《戰鬥妖精雪風》要比《Macross Zero》高明得多。我沒看過《戰鬥妖精雪風》的小說(據說是日本硬科幻的金字塔之作),動畫的情節也沒怎麼看懂——這種只是摘錄了小說幾段的動畫,能看懂反而奇怪吧;然而還是很喜歡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因為裡面足以讓武器愛好者目瞪口呆的場面,更因為動畫裡那靜謐的情調。在流水般細碎清澈的鋼琴聲中起飛的雪風,在我心裡劃了一道無法磨滅的優美弧線。——順便,第一百次鄙視《戰鬥妖精少女》。  在音像店裡,看到了《蒸氣男孩》的DVD,是跟其它兒童動畫片在一起。不禁苦笑:這動畫,小孩真的看得懂嗎?說實話,這實在算不上科幻故事——如果倒退到蒸氣時代,或許算是吧。然而,這卻確確實實是講科學和人類關係的動畫。故事裡父親和祖父關於科學的兩種觀點,可以說是相當深入的討論了。然而到底誰對誰錯,有誰明白?就是大友克洋,也只能給一個父子同時失蹤的結局。而happy ending之後的畫面,更不僅僅是字幕間的插畫而已。——這便是大友克洋的最新作品。談到硬科幻,不能不提大友克洋。有人說大友克洋的作品是最硬的,硬到掉在地上可以砸一個坑。看過《Memories》《大都市》的我,總覺得這更多的是形容大友冷峻的現實主義風格吧。在世界觀的設定和故事的背景知識上,大友不見得比士郎等人高明。不過,科幻故事是多種多樣的,有誰規定它一定要像攻殼那樣?舉了這麼多例子,無非是要說明科幻的“軟”與“硬”之分。然而寫到後來,我發覺這麼做的自己真的很好笑:動畫片只要喜歡就好,哪管什麼“軟”與“硬”,“浪漫”與“現實”!  [編輯本段]硬科幻與軟科幻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較注重科學根據,對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令讀者不禁信以為真,這便是所謂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則非「機關佈景派」莫屬(請注意「硬」在此並沒有「生硬」的涵義)。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儘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  所謂軟科幻就是以關注人文為重點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科幻作品.  星際之門這種作品,其實是軟科幻.它並不是長篇壘讀地告訴你星際之門的工作原理,技術等等.而是告訴你星際之門可能為給我們帶來些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猴的是什麼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