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19380517461

      魏徵勸諫唐太宗,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房玄齡、杜如晦也是太宗時期的兩大諫臣.   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齡為中書令。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對朝中官員論功行賞。結果,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賞。   封賞完了以後,唐太宗說:\“今天論功行賞,大家有什麼意見儘管講出來。\”   淮安王李神通說:\“陛下,臣帶兵打仗,捨生忘死,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勞卻排在最前面,臣心裡不服。\”   唐太宗說:\“你們是有功勞,但房玄齡運籌帷幄,把握全域性,你們只是具體執行而已,所以他功勞最大,當然應該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慚愧而退,其他大臣也無話可說。   房玄齡為人非常謙虛謹慎,對於論功行賞的事深感不安,便對唐太宗說:\“陛下將臣排第一,臣心裡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說:\“從前漢高祖封賞大臣,蕭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蕭何,功列第一,理所應當。王者公正無私,才能得人心。朕和大臣們每天吃的穿的,都來自於百姓,所以設官定職,也是為了百姓。國家理應重用、優待賢能的人,讓他們更好地為國出力,也使全國上下形成見賢思齊的良好風尚。今天就是依照這樣的一個原則,而不是根據某個人的喜好。你當之無愧,就不要再多說了。\”   2.有一天,唐太宗與房玄齡討論為政之道,房玄齡說:\“政策應該寬鬆公平,執行則要嚴格公正。官員們都要竭盡所能,盡職盡責。對人不要求全責備,不要以己之長去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說:\“你說得對,你也正是這樣去做的。\”   房玄齡回答說:\“臣一定遵照陛下的旨意,盡心效力。\”   鄒忌諷齊王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閒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矇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裡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魏徵勸諫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定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裡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徵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裡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徵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徵的恨,反而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採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

  • 2 # 使用者8616219450500

    善於說別人想聽的話而成功說白了就是諂媚,本身就不是什麼正道,當然案例都是反面教材了,歷朝歷代的奸臣佞臣都有這個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黃蜂》這部電影大家看完之後有什麼想法?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