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alu15217

    “我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你眉頭深鎖滿臉憔悴,“不會有結果的,可我還是陷進去了。”又是一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故事。異地異國戀、三角戀、辦公室戀情、已婚出軌,姐弟戀……這些一開始就透著危險氣息的戀情,當事人口口聲聲說著“沒結果”,卻心心念念著“還想要”。難道真是一戀愛人的智商就會變負數嘛?為什麼明知這段戀情不會有結果,卻仍情不自禁地深陷,哪怕流淚受傷。我們的理智,趨利避害的本能都哪兒去了?——————————【檸檬那麼酸,我卻嚐出了“甜”】前段時間“文章出軌”事件可謂性新聞,眾網友一邊哀嘆“累覺不愛”,一邊又被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感動。試問,文章在出軌時難道沒想過事情敗露的一天嗎?可是馬雲卻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言下之意,文章也不過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插足者姚笛為何能默默受地下戀情,難道她不怕被千夫所指嗎?有人替她解釋說:她瘋狂地愛上了文章,還為他打胎,這是真愛啊!以愛之名,不道德的行為彷彿也該被理所當然地寬容諒解。徐志摩在《忘了自己》裡如是說:“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詩人就是詩人,這話說得多浪漫多有意境啊,不知道這是不是他痴戀有夫之婦的林徽因時的內心寫照呢。可這份浪漫痴情多少有點兒自欺欺人的意味,當我們的行為與想法發生衝突時,潛意識會幫我們給自己的行為賦予合理正當的理由,從而獲得自己和他人的認同,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合理化作用。合理化有兩種形式:“酸葡萄”機制和“甜檸檬”機制。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我們都明白,而與之相反的心理是,檸檬分明是酸澀的,可是吃的人卻覺得它甘甜無比,這就是“甜檸檬”機制。這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自己所做的或擁有的是最佳的選擇。那些陷入無果之戀的男女,一不小心就可能變身成詩人、哲學家:異國戀的會說“我們可以隔著太平洋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和思念”;辦公室戀的會說“每天你桌上的那杯咖啡是我沒說出口的秘密”;三角戀的會說“我把心給了你把身體給了他,把情節給了你把結局給了他”;婚外戀的會說“我以為自己已沒有資格再談愛,可遇到你卻情難自禁”……慼慼艾艾的,彷彿受過的傷都變得更悽美,痛苦是因為在乎,欺騙是為了保護,沉默是愛在心頭口難開……合理化的藉口總有一個能適時地填補你內心的需求,粉飾行為,掩飾過失,消除焦慮和痛苦,維護自尊免受傷害。————————【你身上危險的氣息將我蠱惑】倘若戀情整天都甜蜜蜜的,估計時間久了也難免“膩味”,而一個你掌控不了的愛人、一段看不到結果的愛戀,才會時刻牽動你的魂魄,騷動你的內心。越危險越墮落,越墮落越快活。這就好像是一場賭博,就算你拿到了一手好牌,但你卻不知道對方的牌如何,誰輸誰贏還不定。這種不確定性極大地著你,你興致滿滿不惜投入巨大的“賭注”:你的時間、感情,甚至身體,你心裡想著的是“沒結果?我偏要試一試”“越危險越神秘?我越要把你得手”“你不愛我?我可以等到你愛上我”……到後來甚至分辨不清,究竟是輸贏的征服感給你帶來巨大的,還是愛情讓人執迷不悔,其實這二者本就密不可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受到某些未知事物的時,如興奮、緊張、恐懼,腎上腺素激素分泌就會激增,讓人呼吸加快,心跳與血液流動加速,為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以準備應對可能存在的“危險”,但有趣的是,這種生理反應也會讓我們產生徜徉愛河的幻覺,進而促使大腦分泌更多的“愛情物質”。如苯基乙胺(PEA),這是一種神經,它能讓人產生極度興奮的感覺,使人覺得更加有精力、信心和勇氣。還有多巴胺,是去甲腎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體,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資訊傳遞。所以不難解釋,為什麼約會的時候男人喜歡帶女人看鬼片,去高空彈跳,走吊橋,這些危險的事,甚至生死一線時,會讓我們誤以為眼前的這個人就是真愛。當然了,也說不定是一絲僥倖心理在作祟,嘴上說著“只求過程,不在乎有沒有結果”的戀人們,其實內心裡都渴望有個圓滿的結局。僥倖心理只是一種潛意識,不足以支配人的行為活動,但是當自控力不強時,這種潛意識膨脹後,就會引發衝動行為。僥倖心理是一種與事情的常態發展相違背的心理預期,在特定的條件下,這種心理預期也會讓人產生樂觀態度,起到一定的心理支撐作用。就像《飛越瘋人院》裡有個場景:麥克默菲搓了搓手,使勁抱住那個大水泥墩,沒搬起來;再一次用力,還是搬不起。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聲叫起來:“無論如何,我總算試過了,起碼我試過了。”相信很多戀人們也有過這樣的心理:不管怎樣我愛過你,努力付出過,就算沒結果我也不後悔。————————【多得你,成全我這場獨角戲】可能你還在對上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念念不忘,也可能你正在經歷一段無法自拔卻看不到未來的戀情,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你也會困惑:明明他傷害了我,為什麼我總是犯賤地好了傷疤忘了疼;這段感情其實有很多問題,為什麼我卻放不下;他的很多行為都很可疑,理由都很牽強,別人都說他是,為何我還那麼相信他……其實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傻瓜,捨不得放不下,多是因為陷入記憶編織的幻覺裡,仰賴著他說愛你,就自以為成了他的全世界唯一,愛情有沒有結局明天在哪裡,都在所不惜。是記憶欺騙了你嗎?不,只是你選擇性記憶了。通常,資訊記憶包括輸入、儲存、輸出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你選擇性地採集資訊,使得最後記住的都是你需要的或與你觀點一致的內容。甚至有時,大腦還會美化一些記憶,透過反覆強化以加強這種認知;當然,有加強就也會有弱化,人們會極力迫使自己去忘記某些對自己不利或不想記住的資訊,極端情況下,強烈的甚至會導致選擇性失憶。所以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會記得他天天陪你網路聊天打,卻忘了你們隔著萬水千山;你會記得他一遍遍說的甜言蜜語,卻忘了孤獨的週末裡他要陪老婆孩子;你會記得和他一起躲雨的屋簷,卻忘了哭著求他留下來的狼狽……在愛的這場獨角戲裡,醒不來的只有你。————————【不甘心你說愛我卻沒結果】很多沒有結果的戀情其實起初都信誓旦旦,只是到後來才發現,“諾言”皆有口無心。異地戀的會說,給我時間我一定會去你的城發展;婚外情的會說,我對她早就沒感情了,我們一定會離婚;姐弟戀的會說,我不介意你比我大,年齡不是問題……好像在愛情的開始,男男女女都化身成超人,義無反顧,所向披靡。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過度自信的生物,存在高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失敗可能性的心理偏差。在處理大量不確定資訊時,人們會傾向蒐集那些支援自己想法的資訊,對這些資訊反應過度,以利己心理進行判斷和行動。所以,愛情裡的人最初總會天真地想,自己的愛情和世界上其他人的都不一樣,別人可能會失敗,但自己的一定會圓滿收場。可隨著時日的推進,兌現諾言的那天好像依舊遙遙無期,然而已經投入的時間、感情、精力甚至金錢全都成了沉沒成本。放手吧,投入的沉沒成本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實在讓人不甘心;繼續投入吧,有可能有希望,但也有可能這部分新的投入會成為明天的沉沒成本。現實中很多人因為糾結沉沒成本,而選擇了“耗”著:我最美好的青春都給你了,你要對我負責;我在你身上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休想甩了我;我那麼愛你,你愛我一下會死嗎……你會說沉沒成本是冷冰冰的經濟學觀點啊,但感情是不能透過這種方式來衡量的,那麼,我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告訴你,這也是一種未完成情結。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任務尚未完成,這件事情便會在他心理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也叫未完成情結,這種心理會促使個體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就像有人在白紙上畫圓圈,還缺個口,被你看見了,你會下意識地去補全這個缺口,愛情也一樣,看不到結果的戀情會牽動你的神經,你夜不能寐,食之無味,你六神無主,拼命付出,你想要一個承諾,渴望有一個結果,可是,對方偏不,給你留一個巨大的懸念。有人說:愛上一個人,就像突然有了軟肋,又同時有了鎧甲。脆弱得好像必須仰仗那個人而活,他的關注他的一言一行都成了你存活的“氧氣”,可是有時又覺得自己很堅強,只要對方一個眼神肯定,彷彿就能立刻滿血復活,可以打敗各種擋在愛情之路上的小怪獸。愛情不是物品,不是許諾就能兌現就能保質。多少有結果的愛情,深究起來一樣滿目蒼夷。愛哪裡有公平可言,唯一的公平不過是追求感同身受,當我品嚐到愛的甘甜時,你也滿心歡喜,而我被愛刺痛時,你也揪心地疼,這樣的愛就足夠令人瘋狂痴迷,哪還管值不值得。當你決定了去愛,那就去愛吧,像從未受過傷一樣,旁若無人地狠狠幸福吧,趁你還勇敢,趁你什麼都不怕。內容來自:壹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斷供的,交不起房貸?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