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躍幕

    真情實感,能撐起網大嗎?

    10年。 2010年,《唐山大地震》登陸內地影市,在給受眾帶來極度震撼之下,該片拿下6.73億,成為當年中國產片的票房冠軍。 不僅是《唐山大地震》,《阿凡達》、《讓子彈飛》等影片的出現讓2010成為內地電影市場擴盤的一個初期階段,在這之後,電影市場也開始向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然而10年後的今天,電影的型別題材雖然更加多元化,卻一直缺乏《唐山大地震》這種題材。此外當下市場中冷熱分明,頭部效應明顯,即便院線中真的出現這類影片,其市場資源也很難把控。因此網路大電影《大地震》的出現,就成為網際網路內容對這類題材的一個嘗試。 《大地震》改編自唐山大地震中真實發生的礦下逃生事件,不論是在網大領域還是院線電影中,它都屬於一個比較新的題材。該片上線10天,分賬票房突破1千萬,成績的亮眼也說明受眾依然對這種題材有所青睞。 實際上《大地震》不僅是對地震題材的一種嘗試,也說明當下的網際網路內容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地震》將具有現實意義的真實故事和互助自救的精神加以藝術化呈現,也已經證明網大開始關注受眾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網大那種單純追求“過癮”的方式,已經不足以成為下一個階段市場衡量內容的標準了。

    1

    戲骨

    “義不容辭!” 這是曹衛宇在講述為什麼加入《大地震》這部電影時的第一反應。不僅因為《大地震》關注現實題材而具有一定的優勢,更因為曹衛宇本人對“地震”有著深刻的感觸。 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曹衛宇4歲,地震對年幼的他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讓他對地震產生深刻認知的是汶川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曹衛宇在雲南拍戲,因為地理位置上距離較近,他所在的拍攝地點也感受到了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危險,但透過媒體報道,曹衛宇也對地震中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感到十分震撼。 因為對地震有深切的感觸,所以在《大地震》這部改編自唐山大地震真實故事的專案找上他時,他才會“義不容辭”地加入。其實對於另一位主演張晞臨來說也是如此,雖然張晞臨表示他更多是“江湖救急”,但本質上也是源於對災難片題材很感興趣。 有趣的是,兩位主演都表達了對題材的青睞,至於影視內容在什麼平臺卻並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內。 其實不論是曹衛宇、張晞臨或者是其他戲骨,對於他們來說,“選好戲”的重要性遠遠高於“選平臺”。但由於網際網路內容在發展初期,內容上仍顯薄弱,因此這些戲骨也一直活躍在以優質內容集中的傳統平臺。 然而當網際網路內容達到一定成熟期時,資深演員向更多不同平臺聚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此前曹衛宇、張晞臨都曾投入到網劇陣營,而如今他們出現在《大地震》中,也說明網大在內容上邁入了一個新階段。 網際網路給了演員更多嘗試的機會的同時,戲骨們的參與,其實也是給這些網際網路內容更大的成長空間。張晞臨表示參演網大同樣是塑造人物,和以前拍戲的內容沒有任何區別,曹衛宇也說對他來說演戲的標準一直不曾有過變化。可見戲骨們正在將自身表演的高標準帶入到網際網路內容中,透過以身作則,影響著這個年輕的領域。 對於網大來說,年輕意味著內容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但也存在經驗不足、標準不高的缺陷。張晞臨在《大地震》中不僅是一個資深演員,也是一位老師。他表示在新人演員不知道怎麼入戲時,常常是他透過即興發揮,引導新人演員找準自己的方向。 可以看到,如今戲骨加入網大,不僅能透過演員自身的經驗和高標準,為網際網路內容的內容作出保障,更能為年輕的創作團隊畫出更加清晰的標準線。

    2

    爆款

    災難片。 兩位演員實際上都是第一次接觸這樣一部反映礦難救援的災難片,在問及拍攝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時,兩位演員都提到了“水好冷”。 因為在影片中有許多地震、礦難以及礦難導致的滲水、瓦斯爆炸等災難的真實場面,因此電影在拍攝過程中也對這些場景進行了許多模擬。而在拍攝透水事故的戲時,現場在大水池中放了幾噸水,演員們就在水池子裡泡了兩天。由於還是初春,天氣本身就有些冷,曹衛宇直言,每次下水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 除了水冷,“髒”也成為困擾演員的一個問題。因為要還原真實的煤礦場景,現場也使用了大量煤炭。曹衛宇表示一直到拍攝完好多天,鼻子還會出現黑色的分泌物。艱苦的拍攝環境讓電影具有較高的真實性,不過這些艱苦的拍攝過程,在過去的網大中是很少見的。 對於剛剛開始發展的網際網路內容來說,首先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得到受眾的關注,因此片名、海報、前六分鐘就成為了傳統的“網大三要素”,大部分製作公司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三要素中。 不過網大發展至今,也開始注重內容的重要性,不再過度信仰這些經驗之談。《大地震》在拍攝中遇到的這些拍攝難度,本質上也是因為劇組提高了對拍攝畫面的要求,希望透過製造更多實景,增加影片的真實感。這不僅是因為《大地震》是一部反映真實故事的現實題材影片,也因為網大的發展路程已經到了更加追求真實的階段。 其實對於曹衛宇、張晞臨等資深演員來說,對內容質量的高要求已經使得這種艱苦的拍攝情況成為“家常便飯”。但對於正在成長的網大來說,這種經歷卻是一次良好的嘗試。 曾經的網際網路內容長期“唯關注至上”,許多製作公司都渴望製作出一部爆款,這也導致它們更多的希望透過所謂的三要素去追求“爆款”。然而當網際網路對待內容的方式發生變化時,製作公司才開始擺脫為了“爆款”製作爆款的思路,透過不斷打磨細節,讓觀眾自發地挖掘爆款。 而《大地震》在拍攝過程中表現出的對拍攝精緻化、真實化的追求,也是網大嘗試透過走向“正”派風,在製作上向院線靠攏,來追求“爆款”的一種方式。

    3

    過癮

    題材變化。 因為需要更多關注度,網際網路內容也一直希望透過各種方式打動受眾,讓受眾感到過癮。而對於網大來說,這種對“過癮”的追求本質上是追求視覺效果上的刺激。 由於網際網路內容的發展時間較短,製作端並沒有足夠多的優質內容作為支撐,因此大部分網際網路內容都希望透過提高受眾的視覺享受,來平衡內容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奇怪的世界觀和人物設定,還是對特效鏡頭的執著,都是大部分網大追求視覺“過癮”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當前市場上的網大內容也多以奇幻架空題材為主。 而目前,網際網路內容的發展以及足以支撐網大內容開始嘗試更多型別的題材,網大對內容的追求也開始從“走腎”變為“走心”。 雖然《大地震》中也有地震、礦洞坍塌等驚心動魄的場景,但電影的核心已經從表層的表現場景變成反應那個時代下平凡人物的感人瞬間。此時電影為受眾提供的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感官刺激,而是去滿足受眾精神上的需求。這也是《大地震》以現實題材獲得初步成功的原因。 目前《大地震》上線10天,分賬票房已經突破千萬,成為愛奇藝熱播榜及飆升榜雙榜第一。這實際上也表明當前受眾對網路大電影的要求,已經不侷限於追求感官上的“過癮”,而是更需要在精神層面得到滿足。 其實,不僅對於受眾來說“過癮”的標準在發生變化,對於演員也是如此。張晞臨在採訪中直言在拍攝《大地震》過程中,並沒有真的“演過癮”,但對於《大地震》這樣一部現實題材作品來說,本身也因為追求“真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員“想怎麼演就怎麼演”的空間。但這種限制,也讓影片變得更有可信度。 網大一直與院線內容有著明顯的差別,但當網大的產業化程度提高之後,它必然會追求一個更高的標準,這種標準本質上是與院線內容相同的。因此曾經網大所追求的感官“過癮”已經不再是衡量內容的標準,而是同院線影片一樣,需要去觸及受眾的精神層面。 從《大地震》的嘗試可以看出,網大已經開始走出過去的“舒適區”。嘗試新題材、提高作品標準,這些變化都使網大與院線在內容上的分界線走向模糊。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許才是未來網路大電影需要持續探索的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們一去到郊外看到花草樹木特別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