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布衣吳新建
儘管儒家對義的解釋與道同,但儒家思想的義其實是指信仰。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革命者豪氣沖天,是對捨生取義的真實演繹。
儒家的義符合義字本意。如果從造字的角度看,繁體字義從我從羊。我代表手舉著兵器的一種儀仗,進一步理解為高舉旗幟。是古代祭祀用品,也就是犧牲。合起來,為了信仰可以不惜犧牲。
最早提出義的是管仲“四維”說,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後來孔子總結儒家核心價值觀為:仁義禮智信。孟子則進一步豐富了義的含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準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論語·里仁》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牽涉到君子、小人之別和義、利之辨,這在現實中也可看成人際交往或者選擇合夥人的一個判別標準。
君子求道同可以不為利共謀一事,小人用錢騙騙可以為你做事,沒錢就要壞你的事。
近君子遠小人。
當然,前提是自己不能是小人。。。。。。
-
3 # 吳甲坤
“義”字按造字來說意思非常直白,繁體字的義就是上面一隻羊,下面一個我,就是我殺了一隻羊敬獻。我認為從字面上來說,有三層意思:
一是敬畏。祭祀是很神聖的,要敬畏和尊重神靈和祖先。
二是誠實。在神靈面前,要誠心誠意,不能自欺欺人。
三是仗義。為了理想和追求,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
4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三綱五常,是以前的事兒。現在真的要學習,恢復?是不是也來個皇帝啊?任何時代都有自己的文明,古代中國文明有的可以繼承,有的要揚棄,割掉,否則禍害無窮。
古人有一個說法,兒子不能比自己老子強超越他!?大家怎麼看?所謂恢復禮治者以為呢?
-
5 # 管錐天下
“義”即“義”:從字形不難看出,,即我是羔羊。《後漢書·王渙傳》:“故洛陽令王渙,秉清修之節,蹈羔羊之義。”舊時指為人或為官清白,有節操。義的繁體字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的,上面是個羊字,下面是個我字。羊是食草動物,生性善良,性格溫順,無私地為人貢獻毛、皮、奶、肉。我應當向羊學習,和羊一樣。這就是義的本義。
孔子著重講仁,孟子著重講義,仁者心中愛人,義者行為利人,從內心發展到了行動。義是對仁發於內而形於外的必要補充。
利人,是義的本質的體現,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種令人崇敬的行為。
利人,和大義的距離很小了。
利人。就是對他人(包括一切人)都好。這也沒有錯。它的底線是遇事顧及他人,起碼不傷害他人,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把自己不願意的事情加到別人的頭上,要“與人為善”。這是自古以來人們不能不公認的做人的準則。
-
6 # 58332008
在那些年有多少人靠出賣靈魂,出賣朋友,甚至出賣親人,以博的自己的一官半職,或者是求的自己的生存,那些人是有義嗎?
-
7 # 唐言唐語
孔子在衛國得不到重用,就打算西去晉國想見一見趙簡子。到了黃河岸邊,聽到竇鳴犢、舜華被殺的訊息。於是面對著黃河慨嘆道:“浩蕩的黃河是如此壯闊盛大,我卻不能渡過黃河西去,這大概是命運的安排吧!”子貢趕忙上前問道:“請問老師,這話是什麼意思(您不是打算渡河去晉國嗎?又何出此言呢)?”
孔子說:“竇鳴犢、舜華都是晉國有才德的大夫。趙簡子未曾得志的時候,是追隨他們二人才得以從政的;他得志了,卻殺害有才德的前輩。我聽說,剖腹取胎殺害幼獸,麒麟就不會出現在郊野了;竭澤而漁,蛟龍就不再調合陰陽、興雲致雨了;覆巢毀卵,鳳凰是不可能翩翩而來的。為什麼呢?君子最痛心疾首的就是殘害自己同類的行為。鳥獸尚且知道躲避不義的行徑,何況我孔丘呢!”於是掉頭去了陬鄉,創作了一曲《陬操》來哀悼竇鳴犢、舜華二位賢人。
天生萬物,同類之間的競爭與不同種類之間的相殺相食有的時候會非常的慘烈、甚至血腥殘酷——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天道使然。萬物概莫能外。
然而,能夠發動戰爭大規模屠殺、殘害同類,傷及無辜、草菅人命的只有人類。
父子反目、手足相殘、同室操戈、兄弟鬩牆的只有人類——“無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無疑是這一方面最傑出的代表。民間呢,五十步笑百步也好,一百步笑五十步也罷,本質上是相去不遠的。
魏武侯泛舟黃河,興奮感嘆:“黃河天塹真是個無價之寶啊,可以阻擋強敵的來犯入侵!”吳起對他說:“您要是不修德的話,這條船上的人都有可能是敵國啊!”——敵人很可能就在身邊:兄弟、臣子、子孫,甚至於馬伕、廚子、船家都可以輕易地要了你的命:如果你傷害他們很深的話,如果他們覬覦你的權位財富的話,如果你的“德”不配你的位、不足以保全你自己的話,這一切都是非常可能的。無法逾越的天塹、險要難攻的關隘哪裡能防得住這些呢?
德也好,義也罷。說到底就是要想自己安生、不受侵害,應該要讓同類也可以安生、不受殘害——就是要營造一個安寧舒適、和睦相處的、可以惠及每一個人的大環境。惠及同類、澤被他人,自己也是受益者。
這就是“義”。
反過來,如果人人都只是為了自己可以毫無顧忌的傷害他人、手上沾滿了同類的鮮血,嗜殺成性的話怎麼能夠得到安生?肆無忌憚殘害同類,必然會人人自危,大環境惡劣勢必讓每個人都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的。
不傷害同類,不被同類所傷害,阻止同類之間的相互傷害並且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扶助、友善和睦——禁止恃強凌弱、給予弱小者以保護。
這就是“義”。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只是把自己與自己的親人親族當成平等相待的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後代當成培養、撫育的物件,“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要讓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均等的機會,都可以體面的、有尊嚴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就是“義”。
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住在邊境附近的朋友——因為這個朋友病了,剛到那裡正好碰上外族敵寇前來攻打這座城池,朋友很感動荀巨伯不遠千里來探視自己。可是強敵攻城,危在旦夕啊!他勸巨伯立即離開躲避戰火,說:“我本來就是個要死的人了,很感謝您來看我。只是現在情勢危急,您沒有必要冒險待在這兒做無謂的犧牲。趕緊離開這兒逃命去吧!”
荀巨伯說:“我是專門來看望您的,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而求得活命,這豈是我荀巨伯該乾的事!”堅決不肯離開。
敵寇進了城,很驚訝荀巨伯竟然敢待在城裡,就問他:“我們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人,敢獨自留下來?”
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如果你們非要殺他,我願意用我的命來抵換。”
敵寇聽後大為震動,他們相互竊議道:“咱們是些毫無道義之人,侵入的卻是講道義的地方。”於是就撤軍而回了,整個城市也因此得以保全。
大難臨頭,為了保護同類、弱者,從容面對死亡的威脅而毫無遲疑、懼意——除了親生父母,只有“義”士才會如此吧!而即便是貪心不足的強盜、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也希望在自己虛弱不堪、孤苦無依的時候可以得到別人的呵護與關愛——所以,這些嗜殺成性、心狠手辣的人物才會被震撼,而退卻、停止暴行。
這就是“義”。
“義”為儒家所注重、所推崇,但不應該是儒家所首倡的——早在儒家還沒有誕生的遠古時代,“義”就已經存在了。
“《鹿鳴》興於獸,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也。”——“呦呦鹿鳴”這首詩取自於野生的鹿群,君子極為欣賞、大力弘揚它的原因就在於鹿兒們找到食物時互相召喚同伴來吃啊。
獸類尚且能夠如此,何況是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呢?——早在文明肇始之前,“義”就儼然在世了。
回覆列表
義,說實話只要有正常心智的人都會懂,也許不好表達且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內容。問題的癥結不在這裡,而在於做到義會有什麼結果,這才是人們需要重視和思考的問題。比方說項羽鴻門宴是否是在講"義″?但結果呢?不但失去了江山還把命丟了,李世民如果講忠孝仁義恐怕貞觀之治也就不復存在。諸葛亮鞠躬盡萃智謀超群被隱忍詭詐自私無情的司馬懿拖死,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仁義禮智信是好的品質,但古今中外歷史記載因仁義禮智信善良而成功的有幾人?我看也沒幾個人,反而因善良仁義而致屈辱迫害者俯捨皆是,這其中的緣由若何?這是人類應該探索的問題。一味地教人善良逼人仁義有意思嗎?使忠孝仁義善良能夠獲得豐富地物質和精神文明資源,才能使良知正能生生不息,而不是在忠孝仁義裡意淫而唱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