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聲母“w”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教學內容】認識w的形。

    【教學片段】

    “像波浪。”

    “W像房子的倒影。”

    “W像山。”

    “W像三角形。”

    我頻頻點頭。

    “W像小雞的嘴。”聲音出現得很突然。

    “老師,這也像小鳥的嘴。”說法如出一轍。

    今天的學生是怎麼了?盡說些莫名其妙的話。我有點兒納悶,但沒有作深入思考。而是含糊其詞地“哦”的一聲,隨之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而學生似乎不太高興地坐下去。【反思】課後,這兩個學生的答案老在我耳邊響起,我就把拼音卡翻過來倒過去地看,當我把拼音卡橫著看的時候,眼前出現了“ ”這樣的圖形,我的臉上頓時感到一陣發熱,此時的“W”不正像小鳥、小雞那尖尖的嘴嗎?這是多麼奇特的思維!這是多麼會思考的孩子!可就因為我的自以為是,在不經意間,錯過了教育良機,只要我問學生“你是怎麼想的”,只要給他一個機會,而這隻需十幾秒,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今天,與其說我給學生上課,不如說是我的學生給我上了一課——他們的表現使我更深入理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句話的含義,並引發我對這一理念作如下深入地思考:

    一 、對話平等

    在上述教例中,師生關係並不平等。當教師不明白學生的意思時,教師連學生申辯的機會也沒給他們。可能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往往有一種“慣性思維”——老師不會的,學生肯定也是不會的;老師想不到的,學生更想不到;學生想的與老師不一樣,理所當然就是不對……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的老師的心目中,學生就是“學生”,學生就是“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他們是有思想,有靈性,極具個性的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而對話的靈魂是什麼?那就是不強加與人,不先入為主,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以學定教”。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轉變觀念,正視自己。教師的職責是什麼?《學會生存》中說:“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我們應走出“教師至上”,與學生平等面對,當學生說得好,我們應為他們喝彩,當說得不對時,更應鼓勵,猶如共同營造一個溫馨、靜謐、安詳的家一樣,與學生互動生成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樂園。在於永正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永遠是那麼快樂,他們的聰明才智,奇思妙想常令我們歎服。這也正是因為於老師極具親和力,他平和、真誠、幽默,樂於傾聽、善於傾聽,能“蹲下來”和孩子“對話”,讓學生在一種活躍的、零距離的心理狀態下,敞亮心扉,放飛思想,溝通心靈。

    二、呵護童真

    當我們嘗試著蹲下來的時候,便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極為活躍的,他們有著無數的奇思妙想,有著迥然不同於成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的筆尖在紙上快樂的舞蹈”、“春天給花兒穿上了華麗的衣服”……這些句子寫得何等優美!孩子,只有孩子那無邪的、充滿童真的心靈才能寫出這些流淌著詩意與靈性的妙語佳句。只有他們才能把我們帶回夢一般的童年。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這其實是一座寶藏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愛護,使我想到了春天裡的嫩芽。不是嗎,我們難道不應像愛護嫩芽一樣去愛護我們的學生嗎?愛護,她需要我們的愛心、耐心、細心,只有帶著這樣的心緒走進課堂,我們的學生才能敞開心扉,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用心交流。這才會出現思維的碰撞,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智慧啟迪智慧。我們才能聽到最動人、最純真的心靈之語。

    三、展現個性

    有人常常把教師比作園丁,比作蠟燭。而我覺得我們教師應學做伯樂,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出眾點。在課堂上我們應善於捕捉美妙的瞬間,而不至於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折斷他們想象的翅膀。就像案例出現的那樣,我就沒有很好的抓住機會,讓學生展現風采。而我只要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說出理由,進而啟迪其他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把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此時,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傾聽與欣賞,傾聽童真的呼喚,欣賞童心的躍動,激發他們的思維,科學巧妙地引導。唯其如此,才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使他們擁有一份永不泯滅的奇思和妙想,從而激發他們不斷去發現、去探求、去創造;讓他們喜歡上語文課,熱愛語文,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這樣的教學才富有生命力。(此文曾發表在《教學案例》2007.12,有增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車管所補辦車輛登記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