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細水
-
2 # 王祖蔭1
這話的意思大概是指,李鴻章雖代表當時中國中央政府,但此人未對部屬國民作戰爭動員,得不到部屬及底層廣泛支援。所以李指揮排程不靈,好像他一個人獨鬥。有幾分道理。再說李何曾有心”戰鬥到底”呢?
-
3 # 手機使用者50941412249
這是日本人忽悠華人的伎倆。就是有一幫愚蠢的文人,叫獸。跟著瞎起鬨,戰爭一來立馬漢奸。內奸絕對數在第二次世界中,華人可恥的成了老大。漢奸偽軍的數量大大超過了日本人,為什麼!教育有很大的問題,漢奸胡說八道沒人追究。
-
4 # 法眼大師
矯枉過正,以前一面倒披李中堂,現在風氣又變成無腦吹,吹得比俾斯麥還強。舉個例子,北洋水師李鴻章的嫡系,淮系的自有山頭,沒李鴻章命令,恐怕光緒慈禧都調不動。
那麼李苦心經營多年的這塊招牌什麼水平,走私,日本嫖妓鬧出人命等爛事且不說,甲午戰爭0戰績,全軍覆沒,白送日軍大小艦船幾十艘,有些軍艦甚至抗戰的時候還在日軍服役來禍害我軍民。要知道北洋水師可是在母港投降啊,而且兩國還在交戰期間,這種情況下投降,居然不自沉,這特麼什麼軍事素養,連海賊都不如。去看看戰史,例如德軍戰艦被在海外圍堵,人家去第三方港口之後,立刻自沉再投降。看看民國海軍,有無一艘戰艦投降日軍的。一戰後德國政府宣佈投降,德國海軍立刻把戰艦潛艇自沉。
-
5 # 方捲毛有種觀點認為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與日本的戰爭,你同意嗎?
先說明我的觀點:我是非常同意這個觀點的
這種歷史論斷,是否誇大其詞?
我們所熟悉的李鴻章,曾國藩等,都是因為代表簽訂各種條約而為人所知,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些人都是服務於腐朽清朝的賣國賊,更有人將中國近代的一切不幸都推到了這些人身上,這樣做,未免太冤枉這些人了。就以李鴻章為例。
李鴻章確實簽署了令人扼腕的條約,但也不是李鴻章能夠左右的,身為人臣,必須聽從上級的命令,他只是一個代表,代表的是大清朝,何況,一個國家的存亡又怎是一個人能決定的?
當時日本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再怎麼日本也是個小國,底子薄,當時在各方面還是比不過清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是怎麼敗的?
究其原因捲毛總結了以下三點
一、當時清朝雖大,然而內裡已是疲軟,實在是無力迴天
二、當時的清朝掌權人是慈禧,慈禧這個人在熟悉不過了,只顧自己享受,動不動就割地賠款,再加上慈禧根本沒有要抵抗的打算
三、當時清朝內部很不團結,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在對抗日本人的時候,清朝方面就只有李鴻章一人
在當時,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基本上都是李鴻章的淮軍,話說回來,清朝的戰爭一直就那幾個軍隊再打,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打不過就賠款。
清朝原本的軍隊戰鬥力下降,根本就靠不住,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他們自己組建了軍隊,正是這些組建的軍隊,在近代的戰爭中打了幾場勝仗。李鴻章的淮軍在戰場上其實起了不小的作用,比如在甲午戰爭中,他的軍隊就犧牲了很多將領。而且維持軍隊的費用一直只有李鴻章在出,即便是為國出力,慈禧也從未管過。
在清朝末期,北洋艦隊是最有名的艦隊之一,可這支軍艦的大小事宜幾乎是由李鴻章一人全權管理,你可以說管理艦隊是李鴻章職責所在,那這管理艦隊的軍費總該當時的中央政府來承擔吧!
但是慈禧一心只想著它的生日大壽如何如何舉辦,根本就不給李鴻章的艦隊撥軍費,李鴻章也是心有餘而立不足,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艦隊由於缺乏經費,不能買裝置,被日本艦隊打敗,其實這也是一種必然。當時的日本,全國上到天皇,下到百姓,省吃儉用只為供軍隊的開銷,而中國可倒好,把本應給軍隊的開支挪用到慈禧的生日上,兩相對比,誰勝誰負,早有預示。
李鴻章以一己之力撐起的軍隊終究不敵傾舉國之力拼出的日本軍事
廟堂上的爭論,戰場上的敗退,外交上的縱橫,談判桌上的博弈,李鴻章內外周旋、勉為其難。
這豈僅僅是一個人和日本的戰爭?
還有一個人和封閉落後勢力的抗爭!
唉,說不盡的李中堂。
-
6 # 青年史學家
不是很同意。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李鴻章並不是主戰派的成員,而是主和派的代表。當時的朝野分成帝黨、後黨兩大派,帝黨是主戰的,其成員包括翁同龢、李鴻藻、文廷式、志銳等人。
李鴻章與帝黨領袖翁同龢一直有矛盾,而翁同龢當時把持著戶部,因而沒有及時給與李鴻章主辦的北洋艦隊提供經費,以至於19世紀90年代以後,北洋艦隊沒有添置過一艘戰艦。
中日戰爭開打的時候,李鴻章主導著北洋艦隊,他的一門心思就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儲存北洋艦隊,而不是如何戰勝日本。因而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一再喪失戰機,最終在威海衛讓日本人包了餃子。
戰爭的過程中,李鴻章受盡了辱罵,卻沒有得到該有的支援,以至於南洋艦隊都沒有北上馳援,朝野紛紛指責李鴻章,卻不拿出實際的辦法,因此說李鴻章是一個人在戰鬥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
戰爭的結果把清王朝打得找不著北,不僅海軍全軍覆沒,陸軍也被打得找不著北,許多陸軍將領還沒有看到日本陸軍就已經望風而逃。整個清王朝的軍事力量在當時已經不堪一擊。
-
7 # 海邊的雲26
不明白現在很多人粉李鴻章是為的啥?還都說少年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誰的中堂?滿清貴族的中堂,不是包括滿族在內的華夏兒女的中堂!他李鴻章真有愛國情懷會幫滿清賣國求榮?他知道洋人只要錢要地不要命,無所謂,只有自己人才要命!他們等的價碼洋人給不了!以他為代表的那群人在等什麼?等的就是袁世凱等到的!至於買不買國可不可恥無所謂,只要拿點錢割點地安撫住洋人,時機成熟自己大權在握自然會有人開價!賣國賊再怎麼洗也成不了英雄!!!
-
8 # 唐平華2
甲午戰爭,都是些斷章取義的主,什麼英國狗華人胡言亂語幾句就把你眼珠子打暴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朝廷腐敗,貪官橫行,部隊如此,為什麼會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如果一個厲害的將軍,他會陪養一群飯桶嗎!這些亂寫一的主,好好學學中國博大精深的哲理。李鴻章在當時,他可是慈禧裙下重臣,權力熏天,他還會缺錢,他是個剛正不阿的人,會去簽有辱國家的條約?說穿了,他也是個大貪,有錢的人想去拚命嗎?有權的人會去拼命嗎?會去拚命的只有愛國家的人,不願做奴隸的人,脊樑挺直的人,有血性的人,有尊嚴的人。養尊處優的人,貪婪享樂,貪婪權力,貪婪美色,貪婪金錢,簽了他照樣過他的富貴生活。誰在為李鴻章洗白,都不是啥好東東。歷史有多少愛國將領,你脹了白米飯無事多讀讀
-
9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李鴻章只是滿清王朝的一個代表,在王權社會他只是代表而已,主要決策在掌政的王朝,替罪羊有他懦弱一面,但功過實不該李鴻章一人擔。什麼對日李一人在戰,滑稽呀!
回覆列表
我同意啊,這個一直是我的觀點。
只要整個清政府各派系和一九三七年一樣共同抗日,日本必敗無疑,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幫助。
甲午戰爭之前,因為太平天國運動,使清政府無法再依賴八旗軍和綠營這些國防力量。隨之而來的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兩股勢力的崛起。
等太平天國和捻軍一覆滅,清政府又開始扶持左宗棠和張之洞對曾國荃和李鴻章進行牽制。
此時的清政府內部已經是山頭林立。滿清已經對漢人勢力產生了恐懼心理。如逼湘軍裁軍、不撥款北洋水師添置軍備等均有這方面的考慮。
同期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成長。日本的地理位置導致要領土擴張,必然先對北韓半島動手。而滿清是北韓的宗主國。所以動北韓必然要與中國開戰。
因此日本開始對中國進行了大量的間諜活動。之後的情報顯示,淮軍已經是最大派系,且其餘各派均對其不滿。
在進行了戰略分析和推演後,日本軍方做出了速戰速決,只攻擊淮軍派系,在清政府其餘各派未插手的情況下,完成擊潰北洋佔領旅順軍港就收手的軍事計劃。
果然戰火一起,在北韓和滿清龍興之地的東北戰場,日本擊敗了葉志超和聶士成帶領的淮軍(注意細節葉志超是直隸總督,聶士成是太原鎮總兵。放著近在咫尺的滿蒙八旗不用,從東西兩處調淮軍將領帶兩千人去北韓是何道理?滿蒙八旗別說管不管用,6年後在天津可是跟八國聯軍死戰到底的)。
海上日本擊敗了丁汝昌的北洋水師。除了北洋水師,清政府還有三支水師福建、南洋、廣東。結果只有最遠的,李鴻章哥哥李瀚章任兩廣總督的廣東水師來了兩艘小艇。(不要說其它三支水師力量太弱,做點後勤、維修、佈雷排雷、水兵補充可不可以?日本岸上沒基地,靠跨海補給能熬的贏?)
總之,甲午戰爭是日本對淮軍的戰爭。打完仗,李鴻章被貶,淮系力量遭受重創,全華人民揹負鉅債。
日本動員了全國八成以上的兵員參戰,清政府各派系冷眼旁觀李鴻章倒臺。如果能跟打太平天國一樣眾志成城,多熬半年,日本政府就要倒臺。也壓根不會有以後抗日戰爭的發生。(當年蔣委員也沒覺得小米加步槍一點用沒有。李鴻章前期是嘴硬不用左宗棠的南洋水師幫忙,那你左宗棠就能冷眼旁觀了嗎?請問這北洋是清政府的還是李鴻章的?東北、北韓丟了,清政府的損失大還是李鴻章的損失大?)
認同的來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