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十步之內有芳草

    首先你得能戰勝精神。有哲學家說:人的痛苦,來自於未被滿足的慾望。

    例如你想得到一個名貴的東西,經濟狀況又不能做到。純粹的用精神意識,來做到這個慾望的滿足,不是阿Q似的精神滿足,是源自內心的精神愉悅,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說精神大於物質。

    基於這個角度看,多數人是做不到精神大於物質的,極少數人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意識主宰自己,不做慾望的奴隸。

  • 2 # 毅力塵

    精神和物質並不對立。

    (我假設題主說的精神是指快樂)

    精神如果是指一個人的話,只有快樂不快樂的分別,或者更嚴謹的說是快樂程度。

    兩個相愛的人,因為心與心在一起,產生的輕鬆滿足成功快樂,這樣愉悅的心情值多少錢?或者說給你多少錢你願意把這份心情破壞掉?

    換一個角度問,這樣美好的心情你願意花多少錢獲得呢?還是覺得花多少錢後就一定會獲得這樣的快樂?

    大熱天,吃一根五毛錢的冰棒都覺得愜意;牙疼的時候,山珍海味擺面前也只會更難受。物質多少並不決定快樂程度,都是自己的精神感受。

    前一段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如果給你五百萬,你怎麼花。

    這五百萬到手的時候,你的身價就是五百萬。每花一筆錢買買買,你的身價就貶值多少。痛苦麼?

    你的身價在貶值,而無論你怎麼設計規劃物質買入保值或者投資,精確設計,這些投資都可能會失敗。

    唯一值得投資的就是你自己。讓物質為精神服務,為你這個人服務。學習是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

    每多學一點,這一點就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因為學習有收穫,因為得到而獲得滿足,當時就能收穫快樂。

    一件衣服能讓一個人有多長時間的快樂並不能很清楚知道,多學的那一點知識卻是一輩子都可以獲益的。

    精神和物質並不對立,只不過是一道選擇題。

    用學習去提升精神,快樂會越來越多。

    用物質去影響精神,快樂會越來越少。

  • 3 # 書海無塵

    看看我們的老祖宗

    剛從樹下爬下來的時期

    在那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

    我們人類只是其它動物眼中的一塊肉

    然而幸運的是

    上天對我們何其的眷顧

    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開發了大腦

    製作工具和語言交流

    使人類團結在一起

    由弱向強逐漸壯大

    自從發現並學會運用火

    地球上的陸地就出現了無以爭鋒的霸主

    火勢一起濃煙滾滾

    其他動物肯定是個個心驚膽顫

    也不知道在心中問候了多少億萬遍的人類祖宗

    恨歸恨罵歸罵

    火總是要熄滅的

    人類就大搖大擺地浪進了火場

    挑肥拈瘦的搜尋大自然的美味

    肚皮滾圓後找根合適的小尖骨剔剔牙

    再找塊舒服的草地或山坡

    美滋滋地進入了夢鄉

    不妨想一想

    他們會想什麼呢

    這個我們永遠都不知名字或長相的動物

    的肉質有點脆

    明天繼續品嚐

    當時有沒有酒

    有沒有煙

    我們不太清楚

    但作為標準的吃貨

    是沒有什麼不敢嘗試和探尋的

    物質的豐足才是精神的根據地

    餓你個二三天

    你和他談什麼天呀說啥子地啊

    他鐵定惱火

    頭腦一發熱

    那什麼食人族就問世了

    所以當一個人餓得慌的時侯

    你千萬不要去

    和他探討什麼地球猜想類的高尚問題

    遞上一個香噴噴的雞腿

    你們就成了好朋友

    再適時的倒滿酒杯

    那麼恭喜你

    天涯路上你有了一位生死與共的盟友

    掌握物質極其重要

    多之則笑

    少之則哭

    欲求不得便胡鬧

    嘴有點幹了

    喝點水兒

    然後抓緊時間

    睡個小午覺

  • 4 # 小益鳥康樂韌掙

    敬謝邀!精神大於物質而且重於物質。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這一結論的大前提是,從根源上、總體上、或說宏觀上(即在人類宇宙這個無限的大範圍中)看,是物質先於精神、大於精神、重於精神,再從具體的自然物質形態和其精神(即人對它的認識)相比,也是物質先於、大於和重於精神(因該物質決定其精神)然而,從我們每個人的具體物質環境來看,確實是精神大於物質、重於物質。因為:一、人和動物比,人的物質能力‘含物質生命力)遠小於動物,如動物比人跑得快、遊得快、能高飛、力氣大、嗅覺聽覺靈等,而人的精神力量(含本性和理性兩層面)遠大於高於動物。故人的精神力量大於物質力量。二、就每個人自身來說,在同一時間空間的物質環境中,體力、體能不發生明顯增加甚至明顯降低(如生病等)的前件下,可學到許多知識和能智,增加精神的擁有量,再說當骨肉之軀走下坡時,精神可以旺強地走上坡且多學知識和智慧。三、做事情,常是先動腦想,想出如何做,甚至要做路線圖、找良方等,這就是精神先於物質,路線圖和方法的正確性決定著實踐的正確性和效果,這就是精神決定物質、精神重於於物質。四`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人有理性並運用理性作指導來順造工具和高於自然物質形態的新的物質形態(即順造`發明等)和精神財富(可直接透過精神實踐獲得)這裡的理性指導,包含世界現、人生觀、價值觀、命運觀、利害觀和信仰、認識思維能力和具體知識等,總之屬於精神。由此可知,精神大於、重於物質。五、同一骨肉身軀,精神大時、心情好時,其體力就要強大。人活精、氣神啊!六、一個人的物質形體歸O了,但其偉大精神可以萬代永存。天可愛的老毛公和老鄧公等就是光輝典範。總之,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是精神大於、重於物質。新時代的同胞們,已逐漸清醒一一精神享受和追求大於、重於物質欲了。

  • 5 # 對玥言詩

    在筆者看來,精神為人類所特有,而物質也不單單是自然界的自在之物,精神和物質並不存在誰大誰小的關係,與其這樣問,不妨探討一下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更為靠譜。

    (圖:精神能超越物質而存在嗎?)

    科學眼中的物質概念

    我們先來談談物質,物質這個概念在科學的角度和哲學的角度來理解,是有不同內涵的。科學的角度所理解的物質是自然界的客觀物質,在自然界的物質面前,人是觀測者和直觀的認識者,自然界物質的生滅變化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自然規律的面前,人們既是服從者和適應者,也是改造者和超越者。在科學的物質概念中,人的精神反而更多的是要被排除在外的,科學的研究,是要更為客觀的觀測到被觀測物的客觀狀況,而必須儘量排除掉人的主觀因素,減少人的過多幹預。

    哲學眼中的物質概念

    在哲學眼中,物質的概念則與科學所不同。自20世紀後現代哲學轉型之後,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已經打破了本體論哲學的壟斷局面。

    什麼是本體論哲學呢?也就是追求事物背後所存在的永恆性,不變性的存在。而現象學則與本體論哲學相反,反而強調現實世界中現象存在的重要性。人的參與,人的活動,人的精神在人與世界的交換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沒有人參與的物質能量交換活動,也就不能稱其為真實的存在活動。

    (圖:沒有人參與的自然活動是不真實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遠在地球幾光年甚至幾萬光年之外,所存在著諸多的行星和小行星群,這在科學上是被證明真實存在的物質,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哲學上,這些遠在我們生活之外的,無法融入和干預到我們生活的事物,就不是真正的物質,他們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是“存在著的無”,在哲學中,我們更看重人的生活,而不是無生活的物質,物質只有參與到人的生活當中,才能真正的被認為是物質,換句話說,遠在數萬甚至數億光年之外的恆星,與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圖:數億光年之外的恆星與人有關嗎?)

    精神與物質的關係

    如果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精神應該是人在認識外在物質時的反應,但用反應這個概念來說,會使得精神更加的呆板和僵硬,與其說精神是物質的反應,倒不如說,物質上留有人類精神的痕跡。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是用我們的眼光去看待的,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人生經歷的人所看到的同樣的物質,得到的也是不同的感受。精神是為人所特有的,而物質也是帶有精神性的,物質和精神也本沒有大小和強弱之分,他們是融為一體的,這個融為一體的媒介就是人的生活。精神和物質在人的生活當中得到統一,沒有生活的物質,就如同遠在數萬光年之外的恆星,於人沒有任何意義,沒有生活的精神,也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無法憑空存在的。

    (圖:物質與精神在彼此的互動中得以實現)

    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是哲學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在精神和關係相關問題的敘述上,還應該結合不同領域和不同學科分別進行闡述。對於精神和物質關係的問題,因為個人的能力及水平有限,在該問題的闡述和解答中很可能存在著諸多問題,希望得到諸位的批評和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W被淘汰,渡劫賽後發文“這道坎,還是沒過去”,花滿樓表示自己最菜,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