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迎四海朋友

    中國文化教育是第一位!!!只要把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抓起來!!!結合西方科技!!!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成功!!!!!!!!!!!

  • 2 # 張風琰

    謝邀,消失的年味只有在回憶中慢慢尋找一回味,小時侯我們家裡兄弟姐妹很多,所以窮,一年四季都吃不飽飯,更沒有肉可吃,只有姐弟七人眼巴巴的等侍過年,就等著臘月裡殺豬,吃頓肉,吃一頓白麵餃子,放一串一百響的鞭炮,我們會在燃過鞭炮中,仔細撿起沒炸響的鞭炮,把它從中間折斷,然後把兩個折斷的鞭炮對上,在折斷的部尾點火,讓火藥充分的冒出火花,會把各種水果糖紙,香菸合線,疊起來收藏,會用八五粉小麥麵粉做的饅頭中間加上大肥肉,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大口大口的吃,嘴角流著油,但很解讒,大年三十沒有電視,只有收音機,全家坐在一起嗑瓜子,聽收音機很晚才去睡覺,初一早上在每個兄妹的枕頭底下會收到一角或二角錢,是爸媽給的壓歲錢,高興的不得了,初一早上爸媽會為我們穿上新衣服,會

    做燴菜,用白羅卜,大白菜,粉條,豆腐,還有肉,燴一大鍋菜,配上很少吃的白米飯,一碗飯,一勺菜,全家吃的津津有味,小時侯不懂事,只顧自己高興,不知為這個年爸媽有多難,有多苦,我們現在天天吃飯象過年,過年只是象徵性的節日,不在為吃喝而過節,現在過節形勢多樣,有旅遊的,有去外地過節的。

  • 3 # 沙音

    想要找到消失的年味,童年的回憶?用我們這裡的一句老話說:“你就等到驢輩子吧”!

    事實是:在這物慾橫流,沒錢難活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已經把最基本的親情,友情以及諸多的人之常情抹殺了。

    人心變了,私心太重,沒有利益,沒有好處,直接不來往,包括兄弟姐妹。甚至有的人逢年過節也斷絕來往,更別說其他人了,可以說沒有被錢更重要的年味了。

    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回憶是更加值得回憶的。試問,現在的孩子有童年嗎?除了平時在校上課,課餘時間,雙休日,節假日哪個沒在學習班和特長班上的。現在的孩子他們的童年從何而來?他們那什麼回憶他們的童年?

    所以我們應該呼籲國家嚴查,杜絕各類形式的辦班,還孩子們一個純真的童年。

  • 4 # 馬良209

    怎麼也找不回童年過年的味道。年味淡了是時代變了,變的天天過年了。年味是什麼?是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平時省吃儉用過年了都放開了該吃該喝喝,走親戚逛朋友。只能在回憶裡去感受,現在的年輕人感受不到老一代的年味。

  • 5 # 乒羽傳奇1

    繼承傳統,中華文明傳統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有形式感要有氛圍,透過節日氣氛和傳統形式來傳達尊老愛幼和家團圓,透過祭祖來激勵後人,每一個傳統的文化禮儀都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對孩子們的期許,以及所有家人美好的嚮往,所以不僅不能以所謂陋習為名禁鞭炮禁跪親等,還要創新增加形式來豐富節日內容,讓我們的春節過大年真正火熱起來。

  • 6 # 老狼11659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用不著糾結以前的老年味,我並不覺得消失了,只是換個方法呈現,現在的年味更講究一家人的團聚和和睦……吃的喝的用的,和平時懸殊不大,所以很多人總覺得年味消失了

  • 7 # 雜說陝北

    想找回小時候的年味兒,你是不可能啦 只能成為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

    我想說說我記憶中的陝北年味兒 。

    小時候一進入臘月,媽媽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吃喝 ,我們陝北把他叫做年茶飯 。

    首先是將秋天收穫的軟黃米與硬黃米用水泡兩天 ,去村子裡的石磨磨成糕面 。然後發酵兩天 ,還用自己家榨的麻子油 炸成油饃饃,黃饃饃和年糕等 。放入自己家的倉窯,可以吃一兩個月之久 。

    接著就是做豆腐 ,當時的豆腐都是自己家秋天收穫的黃豆或黑豆 ,全家老小一起動手 。從泡豆子磨豆漿,最後點豆腐 都是一家人完成 。剛剛做好的熱豆腐 ,也給孩子們切一碗 ,也就放點兒蒜汁 ,吃的別提有多開心 。

    到過年將近時做陝北老八碗,有豬的殺頭豬 ,賣掉3/4 ,留1/4 。沒有住的買三四十斤或二三十斤豬肉 ,再殺幾隻 自己家餵了一年的大公雞 ,將肥肉有一小部分做成陝北紅燒肉 ,其餘的剁成肥肉餡兒 ,土豆碎和一塊兒做成丸子 。其實裡面的肉餡很少 直到成年後就再也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丸子 。將殺好的雞肉 ,瘦肉與排骨 做成酥肉 。年三十在炕上擺上一炕桌 ,再配上飲料和水果 ,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啦 。

    你那一天 老早的就被爸媽叫起床 ,去到河裡打一筐子碎冰,那到被父母掃的乾乾淨淨的 房前屋後,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有知道的小夥伴兒和我一塊兒分享分享 )接著就是貼對聯 ,那是的對聯兒 ,都是村子裡面有文化的人幫忙寫 。到了夜晚 還要給土神,灶神財神 上香,來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

    孩子們便在外面盡情的 放鞭炮 ,那是大人們基本不管 ,那種自由自在的快樂是現在的孩子們想象不到的 。

    記得到大年初一 ,我們幾個小夥伴兒到每家每戶的院子裡面撿沒有放響的鞭炮 ,將裡面的火藥全部包出來集中在一塊兒 ,用書本 自制出像小孩兒胳膊粗的大鞭炮到樹上去放 ,滿天的紙屑像下雪一樣 ,是開心的不得了 。(說到這兒我都想哭了 )

    記憶深刻的還有給長輩們不同 磕頭拜年 。首先是爺爺輩的 ,然後是伯父 ,姑父姨父 。喝完頭後有給三塊五塊的 ,也有給30,20的 ,錢雖然不多 ,但比現在的孩子們100,200的不只有快樂多少倍 。

    我是一個陝北的80後 ,本來想簡單的說一說,沒想到說了這麼多 。其實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 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找回童年的那些年味,照我說就不要去找啦 ,因為永遠也找不回來 。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記憶 ,讓我們將曾經的年味珍藏在心底吧 ,努力奮鬥。去迎接更好的明天 。

  • 8 # 西充李秀洋

    童年的年味不易找回,一丶那時各方面比較貧乏,正因為經濟物質條件差,要求不高,很容易滿足。與現在思想意識等是不同的兩種概念,時代變遷今非昔比。二丶現在鄉村人煙罕跡,田地荒蕪,沒有童年年味的人聲鼎沸的喜慶氛圍。童年的年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節熱鬧非凡,紅紅火火,殺年豬丶推豆腐、打米豆腐、掛燈籠、貼對聯、放鞭炮丶跳繩丶踢毽子丶做遊戲等等。童年的年味,在我記性的最深處,常常喚醒我小時候的難忘的記性,它是凝固的鄉魂,不能缺少的基因。

  • 9 # 海峰150341637

    年,一年一度,年年相似卻不盡相同。幾十年的演變己物似人非,今非昔比。

    幼時的年,味濃如烈酒,回味悠長。進入臘月,煮臘八粥,淹臘八蒜,便己嗅到年的氣息

    過了臘月二十,凡年前許下願的,便殺豬宰羊敬天。殺完豬羊敬完天,除了留下一部分自己過年以外,剩下的全送給了親友。

    二十三過小年,送灶家老爺上天,家家大掃除,。二十四趕年集,又叫花花集,拉開了過年的序募。大人孩子全家傾巢出動,大姑娘,小媳婦都穿的花枝招展的,大人小孩都換上了新衣服,喜氣洋洋的。公路上黑壓壓的都是趕集的人群。大車小輛,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異常。賣花的,賣炮的,說書的,耍把戲的五花八門。個個都賣勁的吆喝,使勁的賣弄。閨女愛花,兒要炮,老頭買個破氈帽。各買所需,到了下午都滿載而歸,孩子們己迫不及待的燃放煙花炮竹,村子裡零星的鞭炮聲不絕於身,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火藥的氣味,不知不覺中年己悄悄來臨。

    多數人走親訪友在年前便己提前完成,目的是可以避免小輩磕頭,省卻了磕頭錢。

    二十九是今年最後一個年集,年貨沒有置辦齊全的人家抓住最後一次機會,抓緊置辦。沒有年三十的小年,二十九的年集只算半個年集,因為過了中午十二點,就沒有人再趕集了,都回去忙年去了。

    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忙,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日子。男人們忙看貼對聯,婦女們忙著做年飯這幾天是孩孑們的最愛,不僅有許多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也有許多好玩的。

    過去餃子這個平時很難吃到的美食在過年的時候,是家家不可或缺的食品。再拮据的家庭在過年的時候,飯菜都很豐盛,這便是孩子盼著過年的原因。

    大年夜是過年的高潮,大人們串門喝酒烤火聊天,小孩則三個夥,五個一群在大街上放提熘金,哧花,地老鼠,摔炮,鑽天拍等等或扔刷帚燈,玩遊戲。臨近午夜的時候,孩子們敖不住了便紛紛回家睡覺。

    十二點的鐘聲一敲過,人們便各自回家叫醒熟睡中的孩子,開始準備“發紙”,放供果,燒香,下素水餃。準備完畢便站在高處,用長竿挑著一串長長的火鞭燃放。

    過去過年必須熬夜,大人各家互相串門',烤火聊天,打牌,喝酒。小孩一般熬過十二點就熬不住了。大人熬到天明,便開始各家各戶的拜年。大街上,拜年的一拔又一拔,各家拜完年就回去睡覺了。小孩子最喜歡拜年,給長輩拜完年,賞給幾個炮仗,幾個糖果,高興的了不得。

    大年初一是一年當中最清閒的日子,除了吃飯任何活都不幹,各家互相串門,聊天,喝酒打牌。

    到了年初二,開始走親戚。走完親戚便又開始理頭幹活了。新的一年便又正式開始了。

  • 10 # 名字又已被註冊

    不用去找,每一代人的年味都不一樣,好好過節,好好陪家人,用心做年夜飯,就是了,大年夜翻出無紡布做的燈籠,和家人孩子一起掛起來,用蘇打水兌蜂蜜檸檬做飲料,再跟不能聚會的親戚朋友影片聊聊天,雲拜年,這些也是年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頭協議借款不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