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是一種有獨特步法的馬。一般乘馬,由靜止到飛奔,會經過慢走----小顛----揚蹄快跑等幾個步法改變的過程,騎手也需要根據馬的步態來調整重心和身姿;而走馬由靜止到快跑,步法基本沒有改變,只是步幅和步頻產生變化,騎手的重心和身姿也基本沒有變化。 一般乘馬小顛兒(雅稱輕快步)時,由於馬的抬腿和落地順序,一個過程中馬的重心會產生大約四次微小的變化,騎手也要隨之調整,因此很容易疲勞,新手因為對應不好,更是不勝其苦;而走馬由於左右兩側一般分別同時舉蹄、落地,因此,一個過程中重心只有左右的搖擺,加之沒有騰躍的變化,人會感覺非常輕鬆舒服。 長距離騎馬,並不是件輕鬆的事。長時間快跑,馬是難以承受的;而長時間小顛兒,人也受不了;慢走又太過緩慢。效率和舒適難以兼得。在古代,馬是作為最高速度的交通工具的,走馬因為其相對的快速和舒適,就顯得十分難得。 人們一般印象中,會認為走馬不快。這是個誤解。做個比喻:對比一下運動員的50公里競走和馬拉松賽跑紀錄,再換算一下時速,你會發現,競走比快跑並沒有慢多少(時速約差6公里)。實際上,距離越長,這種差距會越小。在超長距離中,走馬實際上比跑馬更有優勢,走馬可以以一個相當不錯的速度輕鬆走完一兩百公里,而跑馬則很難完成;即便都能完成,對馬上的人而言,不啻於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哈哈,可能有點誇張)。 走馬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如美國田納西走馬、青海的大通走馬……(基本上都是聽說,沒親眼見過);一種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先天走馬如果不加以刻意的強化訓練,也會變成顛馬或跑馬,但成為一匹好走馬相對容易得多;後天走馬則需要多年的訓練(少於四年基本不行),所以能夠見到的好走馬(後天),基本都在十歲以上了。 走馬的訓練很難。據老人講,需要最好的騎手,生生用腰、腹、臀的力量,較著勁,長年累月把馬扳成順拐走路(一側蹄同時起落)的習慣;也曾見過把馬的一側腿拴在一起,迫使馬的一側蹄前進時,必須前後蹄同步,而成為走馬的(在壩上看到過田野間有這樣拴著的馬,不知是不是在訓練走馬,未曾細考,不敢斷言)。 走馬的騎乘,也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懂得用力,走馬常常會顛起來或者跑起來(當然和走馬的訓練程度也有很大關係)。本人騎走馬的時候,由於功力不夠,搞得馬也有點無所適從,一旦快起來,步法就有些錯亂,人也有點狼狽。能把走馬騎得輕鬆自如的,那份瀟灑得意和引來的嘖嘖稱歎,絕非縱馬飛馳的感覺可比。 走馬由於難得,古代就成了王公貴族的身份標誌,過去的騎兵部隊裡,好走馬一般也都是團長以上才有資格騎乘的。藏族史詩中,格薩爾王的坐騎據說就是一匹白色走馬,筆者有幸在果洛等藏區看到過賽走馬,組織者說是從格薩爾王那時留下的傳統;蒙古族也有一首叫做《走馬》的長調,唱的是:棗紅色的走馬呀,讓它盡情的奔跑吧,前方的路途是如此遙遠,只有心懷剛毅的信念,才能到達 走馬用的馬鞭,不是用來策馬的,而多是用來裝飾和顯示身份的,因而,鞭杆上面常常會有些很名貴的裝飾物,我見過銀套雕花的,也見過鑲滿寶石的……在藏區,曾買到過一支由麝腿(有麝香的那種動物)做成的雙股馬鞭,杆和鞭梢是一條完整的腿骨和毛皮做成,杆尾端恰好是晶瑩剔透的麝蹄,十分獨特
走馬是一種有獨特步法的馬。一般乘馬,由靜止到飛奔,會經過慢走----小顛----揚蹄快跑等幾個步法改變的過程,騎手也需要根據馬的步態來調整重心和身姿;而走馬由靜止到快跑,步法基本沒有改變,只是步幅和步頻產生變化,騎手的重心和身姿也基本沒有變化。 一般乘馬小顛兒(雅稱輕快步)時,由於馬的抬腿和落地順序,一個過程中馬的重心會產生大約四次微小的變化,騎手也要隨之調整,因此很容易疲勞,新手因為對應不好,更是不勝其苦;而走馬由於左右兩側一般分別同時舉蹄、落地,因此,一個過程中重心只有左右的搖擺,加之沒有騰躍的變化,人會感覺非常輕鬆舒服。 長距離騎馬,並不是件輕鬆的事。長時間快跑,馬是難以承受的;而長時間小顛兒,人也受不了;慢走又太過緩慢。效率和舒適難以兼得。在古代,馬是作為最高速度的交通工具的,走馬因為其相對的快速和舒適,就顯得十分難得。 人們一般印象中,會認為走馬不快。這是個誤解。做個比喻:對比一下運動員的50公里競走和馬拉松賽跑紀錄,再換算一下時速,你會發現,競走比快跑並沒有慢多少(時速約差6公里)。實際上,距離越長,這種差距會越小。在超長距離中,走馬實際上比跑馬更有優勢,走馬可以以一個相當不錯的速度輕鬆走完一兩百公里,而跑馬則很難完成;即便都能完成,對馬上的人而言,不啻於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哈哈,可能有點誇張)。 走馬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如美國田納西走馬、青海的大通走馬……(基本上都是聽說,沒親眼見過);一種是後天訓練出來的。先天走馬如果不加以刻意的強化訓練,也會變成顛馬或跑馬,但成為一匹好走馬相對容易得多;後天走馬則需要多年的訓練(少於四年基本不行),所以能夠見到的好走馬(後天),基本都在十歲以上了。 走馬的訓練很難。據老人講,需要最好的騎手,生生用腰、腹、臀的力量,較著勁,長年累月把馬扳成順拐走路(一側蹄同時起落)的習慣;也曾見過把馬的一側腿拴在一起,迫使馬的一側蹄前進時,必須前後蹄同步,而成為走馬的(在壩上看到過田野間有這樣拴著的馬,不知是不是在訓練走馬,未曾細考,不敢斷言)。 走馬的騎乘,也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懂得用力,走馬常常會顛起來或者跑起來(當然和走馬的訓練程度也有很大關係)。本人騎走馬的時候,由於功力不夠,搞得馬也有點無所適從,一旦快起來,步法就有些錯亂,人也有點狼狽。能把走馬騎得輕鬆自如的,那份瀟灑得意和引來的嘖嘖稱歎,絕非縱馬飛馳的感覺可比。 走馬由於難得,古代就成了王公貴族的身份標誌,過去的騎兵部隊裡,好走馬一般也都是團長以上才有資格騎乘的。藏族史詩中,格薩爾王的坐騎據說就是一匹白色走馬,筆者有幸在果洛等藏區看到過賽走馬,組織者說是從格薩爾王那時留下的傳統;蒙古族也有一首叫做《走馬》的長調,唱的是:棗紅色的走馬呀,讓它盡情的奔跑吧,前方的路途是如此遙遠,只有心懷剛毅的信念,才能到達 走馬用的馬鞭,不是用來策馬的,而多是用來裝飾和顯示身份的,因而,鞭杆上面常常會有些很名貴的裝飾物,我見過銀套雕花的,也見過鑲滿寶石的……在藏區,曾買到過一支由麝腿(有麝香的那種動物)做成的雙股馬鞭,杆和鞭梢是一條完整的腿骨和毛皮做成,杆尾端恰好是晶瑩剔透的麝蹄,十分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