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在什麼時候,不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你聽到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你的心就會為那優美、抒情、流暢的旋律激動不已,你情感的彩翼就會伴著多瑙河的浪花翩然飛揚,徜伴在那景色迷人的多瑙河畔,陶醉在那詩情畫意的樂曲聲中‥‥
多瑙河是一條英雄的母親河,是一條富饒的秀美河。它發源於德國西南部黑林山東麓,全長2860公里,流經中歐八國,貫穿奧地利,一路擁納300多條支流.在它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流域內,養育著億萬中歐兒女.它給人以不盡的甘甜於美感,給人以無限的豪情與勇敢。
1866年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奧地利一敗塗地,甚至兵臨首都維也納城下。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雲籠罩下,陰霾愁霧壓抑著這座多瑙河畔的美麗城市,維也納陷入深深的消沉中。
一天,約翰·施特勞斯漫步在多瑙河畔,面對煙波浩淼的蔚蘭河水,初升的朝陽劃破雲層,河面上灑滿粼粼金片。此情此景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突然想起了奧地利詩人卡爾·貝克那描寫多瑙河的動人詩篇: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柔,猶如礦石中閃閃發光的金子,真情就在兒那甦醒,在多瑙河旁,美麗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藍色的多瑙河旁。
詩中迷人的意境,河水動人的濤聲,化作他腦海中奇妙的樂思,一個優美的旋律在他的心中響起――――當他把這簡潔的音調寫在譜紙上,其它旋律泉湧般地流瀉在他的筆端。一首無詞的《藍色多瑙河》就這樣誕生了。後由奧地利職業警察兼家庭詩人約瑟夫.懷爾填詞,成為一首合唱曲。
1867年12月15日,這首樂曲在維也納首演,聽眾的反映並不強烈。半年後,約翰.施特勞斯把它改編成管絃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演出,作曲家親自指揮。豪華的大廳中,當第一段旋律剛剛奏出,觀眾熱烈的掌聲便把音樂聲淹沒了。從此,這首格調高雅、浸滿維也納人鄉土之情的、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便不脛而走,風靡全球,成為世界人民最喜愛的樂曲之一。
這首圓舞曲,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富於動力,音樂形象鮮明,整個結構既統一又有對此。全曲由序奏和五首小圓舞曲及尾聲組成。
序奏:分為兩個段落。
第一段小行板速度,6/8拍子。小提琴輕微的顫音,徐徐緩緩,猶如細波微瀾,流水潺潺,一條寬闊的大河頓時浮現我們面前。在小提琴的襯托下,圓號以其富於詩意的柔合音色,奏出了整首圓舞曲的主題音調,長笛等木管樂器在較高的音區吹出下行音調與其呼應。這個主題音調的顯著特點是,前緊後松的節奏型和分解和絃式的上行的旋律線。這些特點,使這個主題音調具有積極向上的力量,由它的呈示、和多次變化重複構成的這段音樂,形象鮮明生動。這徐徐奏出的樂句,彷彿是穿過晨霧的霞光。
與圓號的音色相比,小提琴的顫音就顯得明亮且有閃爍之感,似碧波粼粼,把我們帶到了風景秀麗的多瑙河畔。那舒襟展袖的垂柳,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那河面濛濛的水色,那籠紗遮黛的遠山………甚而會嗅到靜謐河谷瀰漫的清涼氣息。木管樂器的呼應,就象那河谷裡的回聲,沉睡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開始甦醒了。很快,呼喚的音調響徹管絃樂隊,在晨光照耀下,美麗的藍色多瑙河揚起歡樂的波濤,呼喚著春天,充滿了勃勃生機……
第二段轉入D大調,用圓舞曲速度,3/4拍子。這段音樂十分活躍,它起著真正的序奏作用,從節奏及情緒等方面為圓舞曲正式開始作好了準備。
接下來是五首小圓舞曲,每首小圓舞曲,都包含兩個相映成趣的旋律。
第一圓舞:單二部曲式。
開頭的主題簡潔、明朗,包含著對人生的希望。用序奏一開頭的音調構成。這旋律就是我們已熟悉的、那被稱之為全曲靈魂的曲調。這如歌的旋律猶如春之神張開了幻想的翅膀,在藍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
接下來的主題活潑跳躍,在較高的音區上用帶有舞曲特點的下行音調綴成。這兩個旋律對比鮮明。前者由衷的歌唱,深情的讚美,柔美中增添了明朗,舒展裡蘊含著歡躍。後者那一步兩頓的舞蹈節奏,真會使人情不自禁的移動舞步,生動的描繪出春夜裝扮的多瑙河畔,人們縱情歌舞的情景。
第二圓舞曲:單三部曲式。
兩個對比的主題抑揚交錯。主題A建立在D大調上,以下行音調作準備之後,出現的向上方大跳的音調,使音樂充滿了活力,健美,爽朗。
中段的主題B轉入bB大調,由小提琴奏出,堅琴琶音伴奏。這種色彩性的轉調,使旋律顯得更加柔和溫馨,格外動人,彷彿春姑娘在阿爾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微笑。
第三圓舞曲:單二部曲式。
從D大調轉入G大調。主題A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在連續不斷的平行三度音程伴隨下,色調十分優雅。
主題B是一個器樂化的旋律,每個句樂開頭的八分音符的連奏,使音樂富於流動性和旋轉感。這兩個旋律,一個飄逸、典雅,像輕盈的雲彩那般悠然;一個流暢、歡悅,像淙淙山泉細細流淌。在輕靈的節奏中,人們看到了多瑙河畔鄉村姑娘和小夥子們的歡樂歌舞。曲調中起伏的音型,猶如他們飄飛的衣飾;節奏中強勁的重音,像是他們輕輕舞蹈的鼓點,這充滿了鄉土氣息的舞蹈,描繪出多瑙河美麗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這條藍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春天的主人。
第四圓舞曲:單二部曲式。
主題A轉入F大調,以分解和絃的上行旋律開始,富歌唱性。
主題B則強調舞蹈節奏,情緒熱烈奔放。像多瑙河水,以其流暢的旋律在奧地利疆土上,勾畫出彎彎曲曲的藍色航道。在這有生命的線條中,流淌著奧地利人沸騰的熱血。這段熱情奔放的舞曲,向人們講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邊繁衍生息的古老歷史。我們從那粗獷的音響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歷史的煙塵中一個個誕生,放射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光華。
第五首圓舞曲:單二部曲式。
從F大調轉到A大調。一小段間奏之後,出現了弱奏的主題A,它悠揚柔情,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奏出。
主題B在打出樂器的伴奏下,熱情而歡騰。隨著速度的加快,氣氛越來越熾烈,全曲達到高潮。這輝煌華麗的旋律,這噴湧而出的熱情,令山歡水笑,使大地生輝。春天來到了,大地在歡笑。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的尾聲,結構龐大,音響豐富,幾乎包容了曲中所有圓舞曲的主題。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題的選擇,以及配器的色調上,仍有多彩的變化。首先再現了第三、第四和第一圓舞曲。然後,響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盪漾的美妙回聲。在清澄的色彩中,長笛顫動跳躍的鳥語,讓人們沉浸在田園詩境之中。忽然,一陣急風驟雨般的音流洶湧而至。樂曲在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這段尾聲,顯示出約翰·施特勞斯高超的管絃樂寫作技巧。他精心地使這五個小圓舞曲,以其優美多姿態的旋律,編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音樂畫卷。
寫於民族亡時刻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充滿愛國之情,浸透著奧地利人民對祖國山河的敬仰之情。每當遠離祖國的維也納人聽到這撼動心靈的旋律時,總不禁熱淚盈眶,《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已成為他們心目中的“第二國歌”。正如奧地利音樂評論家漢斯立克說的那樣:“不管奧地利人相逢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這首沒有歌詞的《馬賽曲》,就是他們無形的通行證。”
作曲家簡介:
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揮家。1825年10月25日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的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6歲時就顯示出了藝術才華,但父親不願意他和自己一樣以音樂為生,送他去銀行當了職員。他違背了父親的意願,在母親的幫助下私下裡堅持學習音樂。1844年首次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即獲成功。
約翰·施特勞斯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創作的作品大約有500首,其中以圓舞曲最為著名。他寫有170多首圓舞曲,因此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代表作品有《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皇帝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等。他的一些輕音樂作品,也贏得許多作曲家的高度評價,如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等。
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特點是,以民間舞曲的節奏和表現手法為基礎。他的作品與當時奧地利的社會生活、民間音樂傳統聯絡在一起,音樂語音自然真摯,音樂形象鮮明質樸,節奏富於動力性,旋律歡快熱情,典雅細膩,側重於表現生活的快樂和自然的美麗,作品深受廣大聽眾喜愛。
1899年6月6日,小約翰·施特勞斯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終年74歲。據說當時維也納大約有十萬人參加他的葬禮,遺體被安置在中央公墓。後人為紀念他,在維也納公園的音樂會堂旁,塑造了一尊他的銅像――作曲家手拿小提琴在指揮。
音樂常識:
圓舞曲,又稱“華樂茲”。由古老的德意志舞曲發展而成,是一種每小節有一個重拍的三拍子舞曲,有快步與慢步兩種。圓舞曲作為一種舞曲形式在19世紀中得以發展,主要歸功於維也納作曲家約瑟夫·蘭納,和約翰·施特勞斯,以及後者之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的特點為,節奏鮮明,旋律流暢,三拍子的第一拍重音突出,伴奏部分的每小節常用一個和絃。現在通行的圓舞曲,多為維也納式的圓舞曲。
不論你在什麼時候,不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你聽到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你的心就會為那優美、抒情、流暢的旋律激動不已,你情感的彩翼就會伴著多瑙河的浪花翩然飛揚,徜伴在那景色迷人的多瑙河畔,陶醉在那詩情畫意的樂曲聲中‥‥
多瑙河是一條英雄的母親河,是一條富饒的秀美河。它發源於德國西南部黑林山東麓,全長2860公里,流經中歐八國,貫穿奧地利,一路擁納300多條支流.在它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流域內,養育著億萬中歐兒女.它給人以不盡的甘甜於美感,給人以無限的豪情與勇敢。
1866年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奧地利一敗塗地,甚至兵臨首都維也納城下。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雲籠罩下,陰霾愁霧壓抑著這座多瑙河畔的美麗城市,維也納陷入深深的消沉中。
一天,約翰·施特勞斯漫步在多瑙河畔,面對煙波浩淼的蔚蘭河水,初升的朝陽劃破雲層,河面上灑滿粼粼金片。此情此景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突然想起了奧地利詩人卡爾·貝克那描寫多瑙河的動人詩篇: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柔,猶如礦石中閃閃發光的金子,真情就在兒那甦醒,在多瑙河旁,美麗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藍色的多瑙河旁。
詩中迷人的意境,河水動人的濤聲,化作他腦海中奇妙的樂思,一個優美的旋律在他的心中響起――――當他把這簡潔的音調寫在譜紙上,其它旋律泉湧般地流瀉在他的筆端。一首無詞的《藍色多瑙河》就這樣誕生了。後由奧地利職業警察兼家庭詩人約瑟夫.懷爾填詞,成為一首合唱曲。
1867年12月15日,這首樂曲在維也納首演,聽眾的反映並不強烈。半年後,約翰.施特勞斯把它改編成管絃樂曲,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演出,作曲家親自指揮。豪華的大廳中,當第一段旋律剛剛奏出,觀眾熱烈的掌聲便把音樂聲淹沒了。從此,這首格調高雅、浸滿維也納人鄉土之情的、美麗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便不脛而走,風靡全球,成為世界人民最喜愛的樂曲之一。
這首圓舞曲,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富於動力,音樂形象鮮明,整個結構既統一又有對此。全曲由序奏和五首小圓舞曲及尾聲組成。
序奏:分為兩個段落。
第一段小行板速度,6/8拍子。小提琴輕微的顫音,徐徐緩緩,猶如細波微瀾,流水潺潺,一條寬闊的大河頓時浮現我們面前。在小提琴的襯托下,圓號以其富於詩意的柔合音色,奏出了整首圓舞曲的主題音調,長笛等木管樂器在較高的音區吹出下行音調與其呼應。這個主題音調的顯著特點是,前緊後松的節奏型和分解和絃式的上行的旋律線。這些特點,使這個主題音調具有積極向上的力量,由它的呈示、和多次變化重複構成的這段音樂,形象鮮明生動。這徐徐奏出的樂句,彷彿是穿過晨霧的霞光。
與圓號的音色相比,小提琴的顫音就顯得明亮且有閃爍之感,似碧波粼粼,把我們帶到了風景秀麗的多瑙河畔。那舒襟展袖的垂柳,那嫋嫋升起的炊煙,那河面濛濛的水色,那籠紗遮黛的遠山………甚而會嗅到靜謐河谷瀰漫的清涼氣息。木管樂器的呼應,就象那河谷裡的回聲,沉睡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開始甦醒了。很快,呼喚的音調響徹管絃樂隊,在晨光照耀下,美麗的藍色多瑙河揚起歡樂的波濤,呼喚著春天,充滿了勃勃生機……
第二段轉入D大調,用圓舞曲速度,3/4拍子。這段音樂十分活躍,它起著真正的序奏作用,從節奏及情緒等方面為圓舞曲正式開始作好了準備。
接下來是五首小圓舞曲,每首小圓舞曲,都包含兩個相映成趣的旋律。
第一圓舞:單二部曲式。
開頭的主題簡潔、明朗,包含著對人生的希望。用序奏一開頭的音調構成。這旋律就是我們已熟悉的、那被稱之為全曲靈魂的曲調。這如歌的旋律猶如春之神張開了幻想的翅膀,在藍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
接下來的主題活潑跳躍,在較高的音區上用帶有舞曲特點的下行音調綴成。這兩個旋律對比鮮明。前者由衷的歌唱,深情的讚美,柔美中增添了明朗,舒展裡蘊含著歡躍。後者那一步兩頓的舞蹈節奏,真會使人情不自禁的移動舞步,生動的描繪出春夜裝扮的多瑙河畔,人們縱情歌舞的情景。
第二圓舞曲:單三部曲式。
兩個對比的主題抑揚交錯。主題A建立在D大調上,以下行音調作準備之後,出現的向上方大跳的音調,使音樂充滿了活力,健美,爽朗。
中段的主題B轉入bB大調,由小提琴奏出,堅琴琶音伴奏。這種色彩性的轉調,使旋律顯得更加柔和溫馨,格外動人,彷彿春姑娘在阿爾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微笑。
第三圓舞曲:單二部曲式。
從D大調轉入G大調。主題A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在連續不斷的平行三度音程伴隨下,色調十分優雅。
主題B是一個器樂化的旋律,每個句樂開頭的八分音符的連奏,使音樂富於流動性和旋轉感。這兩個旋律,一個飄逸、典雅,像輕盈的雲彩那般悠然;一個流暢、歡悅,像淙淙山泉細細流淌。在輕靈的節奏中,人們看到了多瑙河畔鄉村姑娘和小夥子們的歡樂歌舞。曲調中起伏的音型,猶如他們飄飛的衣飾;節奏中強勁的重音,像是他們輕輕舞蹈的鼓點,這充滿了鄉土氣息的舞蹈,描繪出多瑙河美麗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這條藍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春天的主人。
第四圓舞曲:單二部曲式。
主題A轉入F大調,以分解和絃的上行旋律開始,富歌唱性。
主題B則強調舞蹈節奏,情緒熱烈奔放。像多瑙河水,以其流暢的旋律在奧地利疆土上,勾畫出彎彎曲曲的藍色航道。在這有生命的線條中,流淌著奧地利人沸騰的熱血。這段熱情奔放的舞曲,向人們講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邊繁衍生息的古老歷史。我們從那粗獷的音響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歷史的煙塵中一個個誕生,放射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光華。
第五首圓舞曲:單二部曲式。
從F大調轉到A大調。一小段間奏之後,出現了弱奏的主題A,它悠揚柔情,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奏出。
主題B在打出樂器的伴奏下,熱情而歡騰。隨著速度的加快,氣氛越來越熾烈,全曲達到高潮。這輝煌華麗的旋律,這噴湧而出的熱情,令山歡水笑,使大地生輝。春天來到了,大地在歡笑。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的尾聲,結構龐大,音響豐富,幾乎包容了曲中所有圓舞曲的主題。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題的選擇,以及配器的色調上,仍有多彩的變化。首先再現了第三、第四和第一圓舞曲。然後,響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盪漾的美妙回聲。在清澄的色彩中,長笛顫動跳躍的鳥語,讓人們沉浸在田園詩境之中。忽然,一陣急風驟雨般的音流洶湧而至。樂曲在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這段尾聲,顯示出約翰·施特勞斯高超的管絃樂寫作技巧。他精心地使這五個小圓舞曲,以其優美多姿態的旋律,編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音樂畫卷。
寫於民族亡時刻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充滿愛國之情,浸透著奧地利人民對祖國山河的敬仰之情。每當遠離祖國的維也納人聽到這撼動心靈的旋律時,總不禁熱淚盈眶,《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已成為他們心目中的“第二國歌”。正如奧地利音樂評論家漢斯立克說的那樣:“不管奧地利人相逢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這首沒有歌詞的《馬賽曲》,就是他們無形的通行證。”
作曲家簡介:
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揮家。1825年10月25日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的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6歲時就顯示出了藝術才華,但父親不願意他和自己一樣以音樂為生,送他去銀行當了職員。他違背了父親的意願,在母親的幫助下私下裡堅持學習音樂。1844年首次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即獲成功。
約翰·施特勞斯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創作的作品大約有500首,其中以圓舞曲最為著名。他寫有170多首圓舞曲,因此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代表作品有《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皇帝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等。他的一些輕音樂作品,也贏得許多作曲家的高度評價,如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等。
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特點是,以民間舞曲的節奏和表現手法為基礎。他的作品與當時奧地利的社會生活、民間音樂傳統聯絡在一起,音樂語音自然真摯,音樂形象鮮明質樸,節奏富於動力性,旋律歡快熱情,典雅細膩,側重於表現生活的快樂和自然的美麗,作品深受廣大聽眾喜愛。
1899年6月6日,小約翰·施特勞斯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終年74歲。據說當時維也納大約有十萬人參加他的葬禮,遺體被安置在中央公墓。後人為紀念他,在維也納公園的音樂會堂旁,塑造了一尊他的銅像――作曲家手拿小提琴在指揮。
音樂常識:
圓舞曲,又稱“華樂茲”。由古老的德意志舞曲發展而成,是一種每小節有一個重拍的三拍子舞曲,有快步與慢步兩種。圓舞曲作為一種舞曲形式在19世紀中得以發展,主要歸功於維也納作曲家約瑟夫·蘭納,和約翰·施特勞斯,以及後者之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的特點為,節奏鮮明,旋律流暢,三拍子的第一拍重音突出,伴奏部分的每小節常用一個和絃。現在通行的圓舞曲,多為維也納式的圓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