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理
-
2 # 攸揚文史
每朝皇帝都有強有弱,清朝有名的皇帝就康雍乾,明朝牛逼的皇帝也不少。且不說朱元璋、朱棣這種,就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弘治中興的朱佑樘個個都是英主,這還沒算上早期的萬曆和嘉靖。
清朝皇帝,各有優劣,與明朝無異,甚至還稍遜於明朝。明朝最牛的是贏在制度,明朝的內閣制度頗有現在民主制度的影子。但清朝呢,滿人無用,又抑制漢人,整個制度像是被皇權用刀架著脖子。完全比不過明朝。加上滿人統治久了有點飄飄然,拒絕外來事物,以為八旗子弟能夠勝過一切,簡直可笑。 總而言之是一句話,皇帝兩朝都是各有優劣,但明朝的思想更開放,政治更開明。比起清朝的重滿抑漢,閉關鎖國要強多了。
清朝以及文人集團對於明朝皇帝有些惡意的篡改。很多人說,拿出證據來啊!我想說的是,證據很多,而且隨便就能找到,其次滿清的作案動機也是很明顯且迫切的。而且對於皇帝評價有很多矛盾點,比如說崇禎和天啟,前者被說的悲壯且可惜。後者被寫的一無是處。事實上稍做了解我們會發現,其實崇禎那叫小聰明,天啟才是大智慧。照崇禎那樣的玩法,已經被文官忽悠瘸了,能撐十幾年,大部分靠前任打下的基業。但沒辦法,人家滿清入關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所以必須要特殊對待。 另外說,大明實亡於萬曆(滿人為啥這麼說?因為萬曆朝有了努爾哈赤,不把萬曆寫臭,滿清名不正,言不順啊)。這話說了很久,我嚴重懷疑這就是滿清加進去的。這話一出忽悠了後世幾百年,甚至說是現在依然很有市場。但是真的是這樣,首先我們從後世對萬曆年的研究,可以知道,資本主義萌芽興起於萬曆後期,加上明朝相比清朝,政治更加開放,這本身是種社會進步啊,怎麼會是亡國之兆呢?當時工商業得到極大發展,後來魏忠賢開始降低農民賦稅,改徵工商稅。這簡直是社會向好的前兆(當然歷史結果是,天啟皇帝死了,九千歲的政策中斷)。支援明亡於萬曆的證據主要就是三點:1、黨爭,2、流寇,3、努爾哈赤。前面兩點可以說基本上是貫穿整個大明朝甚至從漢唐就一直存在的封建王朝通病。當要說真的動搖國本,還是有點言重。第三點,遼東匪患這點確實有點意外,為啥呢,因為滿蒙聯手了,加上薩爾滸吃了個大敗仗。不過意外意外,但是也不至於摧毀大明的根基。首先努爾哈赤死後,旗人內部矛盾開始顯現,等皇太極一死,什麼多鐸、阿濟格、多爾袞、豪格這一群人都跳出來了,只要不讓滿清把蛋糕做大,這群人保準分盤纏散夥。所以說此時的大明朝只要穩住內部,絕對把滿清拖死(近代中國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是這個思路,可惜今非昔比,怎能刻舟求劍呢)。這不大明亡了,滿清也沒入關,這就是很好的證據。大明朝相比滿清而言是更加尊儒重道的,這點在漢家朝廷一般都比較突出。但是這種尊儒重道甚至可以說是已經到了對文人集團溺愛的程度了。所以說,明朝不是皇帝奇葩,也不是文人集團奇葩(皇帝有洪武、永樂、弘治等英主,大臣有三楊、于謙、張居正等賢臣),而是皇帝和文人集團的關係太過奇葩。這二者多數時候沒有很好的擰成一股繩,而是變成了彼此之間的鬥氣(大禮議、爭國本等等等),甚至變成了彼此間的仇殺。這裡說的仇殺並不僅僅指的是皇帝賜死某位大臣,也有像正德、泰昌和天啟這種死的蹊蹺的皇帝。最值得說的應該是天啟和正德(泰昌帝故事很多,但也同樣很沒存在感)。首先正德和天啟有個共同點,就是史書評價都不怎麼地,一個是喜歡cosplay的沙雕,一個是還沒斷奶的呆頭木匠(當然這種歷史評價文人集團有很多文章可做,所以可信度真的有待商榷)。而且說來也巧,這兩位皇帝呢,死法一毛一樣:泛舟落水,服藥嗝屁。看到沒,嗆了幾口水,起來了,淹倒是沒淹死,反倒是救起來後吃藥吃死了。現代人看來,完全沒辦法理解啊,人家是皇帝啊,落水後肯定淹不了多久,嗆幾口水絕對沒有生命危險,然後莫名其妙吃藥?在我看來無論是落水的細節,還是吃藥都有貓膩,而且藥裡絕對有毒。文人集團為什麼這麼迫切要置這兩位皇帝於死地,無外乎就是這兩位看透了文人集團的把戲,動了他們的乳酪罷了,於是決定鋌而走險。 明朝沒有清朝那樣的八旗制度拱衛皇權,所以皇帝是個異常危險的職業,稍有不順群臣之意,被罵是小事,嚴重點的就像上面那兩位。同樣的,正德和天啟這兩位所謂奇葩的皇帝的遭遇驚人一致。另外兩位“奇葩”也是有著驚人的境遇,當然這兩位和前兩位恰恰相反,這兩位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兩個皇帝:嘉靖和萬曆。根據史書記載,一個是煉丹達人,一個是皇家鐵公雞。兩個皇帝都跟文人吵了一架,嘉靖皇帝因為爸爸跟大臣們吵了一架(大禮議之爭),萬曆皇帝因為兒子跟大臣們吵了一架(爭國本)。兩個皇帝后期跟大臣們吵的不耐煩了,索性不上朝了(不見客)。結果就這樣,兩位還都活得挺久。你說這事兒巧不巧?可見這大臣們有毒啊!由此可見大明朝真不是皇帝奇葩,只是皇帝和朝臣的關係使得很多事情變得奇葩。 事實上我說這四位皇帝,早期都是懷揣著遠大的抱負(祖宗的基業不能丟)。但一步一步在權力的鬥爭漩渦中不斷黑化和迷失,最後只能忙於自保。理想總是豐滿的,但現實卻是骨感的,就像萬曆曾經一度相信自己心目中偉大的張先生是那麼的一塵不染。結果換來的堆積成山的彈劾狀,張先生的形象崩塌也同時砸碎了萬曆心中對堯舜的幻想,於是他只選擇相信自己,而不是任何人。其他皇帝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現在會作為回顧者去嘲笑他們的種種離奇之舉,但設身處地一想,當時的他們又是怎樣的一種窘迫與無奈呢?
影視劇對於明朝皇帝的描述負面這有些是基於清人寫的歷史捏造的。其中有一點,就是明朝的皇帝相對都比較短命,大家就想當然地認為應該是縱慾過度死的(其實不排除部分皇帝是這樣,比如漢成帝),但我覺得更多的是被工作量累死的。畢竟明朝當時的疆域已經非常遼闊了,還要涉及到民族團結、朝廷紛爭的問題,工作量能不大?就這點看,反而側面顯示出明朝皇帝是很靠譜,畢竟他們把生命獻給了工作。至於縱慾過度這個點我覺得很站不住腳,舉個例子:康雍乾三位,雍正比較勤政,所以在位時間也短。但是康熙乾隆卻是一個比一個活得久,他們難道不縱慾嗎?我們來對比下,首先明朝嬪妃數量遠低於清朝,要說縱慾,咋康熙乾隆活那麼久,康熙孩子夠組一個連了,你說他不縱慾?乾隆也是出名的好色。再看看明朝皇帝,縱慾過度,那好歹孩子多啊,結果你會發現,基本上明朝皇帝子嗣都不多。壓死他們的還是工作量。反駁完縱慾論,我再從正面例子來論述下我的觀點。我們翻明朝皇帝表就會發現,明朝在位時間比較長的有四位(洪武、永樂、嘉靖、萬曆),也巧,剛好構成正方面典型。我們首先來說說嘉靖,萬曆,這兩個皇帝歷史評價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懶,兩個皇帝都不怎麼理朝政(當然也不是全然不管,只不過不想明孝宗那樣全身心撲在工作上,為國家鞠躬盡瘁)。其實這很好理解,工作量大,你偷懶,自然活得久了,因為勞逸結合嘛。這時候大家就會舉反例了,那像朱元璋,朱棣這樣偉大的皇帝,不也沒被工作累垮嗎?找什麼藉口?我認為原因有兩點:第一,這兩個皇帝都是軍旅出身,苦過來的,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意志品質都過硬,基本都能承受常人難忍受的痛,至於朱元璋,那更是勞模屆的佼佼者!第二,他們都有好幫手。兩個皇帝都是文治武功的天下共主。但光靠他們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在他們任上,各自的太子都很好的扮演了監國的角色。但遺憾的是,工作量太大,洪武朝太子朱標沒能活到繼位,永樂朝太子朱高熾,繼位一年就撒手人寰。從這個角度是可以很深切地看出,皇帝這個職業工作量是真的很大,而明朝的很多皇帝都是不堪重負倒下的。
回覆列表
為什麼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好多不著調的皇帝?
這個問題沒有多少定論,所以筆者只談個人看法。
有一點我們是可以確定的,就是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明朝逐漸出現了很多不著調的皇帝,具體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多數皇帝登基時年齡太小,正是愛玩的年紀
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明朝的皇帝大多短命,特別是中後期,皇帝很少能夠活到50歲以上,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鈞三位皇帝活到了這個年齡,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皇帝登基的時候歲數比較小。比如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在大太監王振的忽悠之下到處玩。
而那些登基年齡比較大的皇帝則相對要正常很多。
比如明代宗朱祁鈺20歲登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人,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比如明穆宗朱載垕30歲登基,朱載坖在位期間用人不疑,國運中興,社會較為穩定,經濟發展,海內大治,史稱此為隆慶新政。
而另一位明光宗朱常洛38歲登基,雖然有些淫亂,但是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撥亂反正,重振朝廷綱紀。
第二,明朝中後期黨爭激烈,皇帝不勝其擾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明神宗朱翊鈞,他在位期間多年怠政,其中,東林黨爭以及太子之事讓他面對大臣左右為難,索性不上朝了。而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魏忠賢的閹黨鬥爭也到了高峰。
綜上所述,明朝中後期皇帝不靠譜的現象頻出,不過明朝由於體制相對較完善,雖然皇帝不靠譜,但是國家也不至於瞬間墮落,而是經歷了將近300年的風雨飄搖,才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