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定郡小書生

    ①朱標不死朱棣就只能認命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從小就被朱元璋確定為法定繼承人,對未來接班進行培養。

    5歲便讓拜宋濂等名儒為師;9歲被立為世子;13歲就讓外出歷練(朱元璋令朱標赴臨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機訓練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14歲被立為太子;22歲開始處理政務(命政事啟皇太子裁決奏聞);36歲受命巡撫陝西。

    朱標在滿朝文武方面,父子同用一班文成武將,兩個班子一套人馬。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馮宗異、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顧時、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兼、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朱標在兄弟諸王方面,為人友愛,作為兄長對秦、周、晉諸王非常呵護,對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義子非常關心。

    可以推斷出朱標在滿朝文武、兄弟諸王中威望非常高,只要朱標不死,朱棣斷不會生出稱帝的心思了。

    ②朱棣的叛亂是歷史的必然

    朱標死後,朱元璋諸子中能繼承皇位的,朱棣是首選。但是老朱不按常理出牌,扶了一個寸功未立、威望不足、顯得懦弱的孫子繼承皇位,作為手裡擁有兵權、自重一方的藩王朱棣難免不會生出想法。

    朱允炆即位後,強行削藩。並且削藩手段殘暴,被削的諸王下場都不好。朱棣出於自保、利益最大化、有人支援,必然會開始造反。

  • 2 # 釣魚倌

    物極必反!

    這件事情沒有認命和必然那麼一說,如果照“必然說”,那麼朱棣就是骨子裡的謀反者?事出肯定有因。

    這得從朱標和朱棣兩兄弟的親爹朱元璋說起,朱元璋坐穩江山後,為了清除皇權的威脅而把位高權重的功臣全部殺掉,同時為了穩固江山防止諸子奪嫡之事的發生,在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後便把其他諸子封王派駐各要地鎮守,這就是明朝藩王的由來。

    在朱元璋看來,此舉既能讓朱家控馭各地,又防止了臣僚集權,這樣就使權力平衡、國家固若金湯。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被封王燕王,藩地為北京,朱棣二十歲時就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那時候明朝北部還受元朝的殘餘勢力不斷的騷擾,朱棣多次征討,平定了國門,在軍中頗有聲望。

    太子朱標既是長子性格又溫文爾雅,更無紈絝之習,明史也記載他很包容疼愛弟弟們,弟弟們犯錯不是他出面頂就是替弟弟們求情,關係非常融洽,能力也很強,很受群臣擁戴。朱標要是當皇帝了肯定是一賢明之主。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朱標年紀輕輕便病死,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備為儲君,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年輕氣盛急於求成的朱允炆為鞏固皇權決定削藩,重點打擊物件便是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

    面對侄子的咄咄逼人,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經過四年零六個月的大小之戰,朱棣攻破都城南京,成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如果朱標當皇帝,那麼肯定是兄弟們一片祥和的局面;如果朱允炆賢明的話也不至於其四叔被逼反叛。朱元璋屍骨未寒,朱允炆就大舉削藩,而且手段還招招致命,在朝中大部分官僚的眼裡,朱棣並不是反叛,而是為活命而不得已的為之。

    暴戾之人終得不到支援,所以朱棣勝出。

  • 3 # 劉一千五

    朱標的人緣很好,屬於溫和派,必能照顧各個方面的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如果他不死上臺執掌大明天下。在歷史上與漢文帝差不多。而實際上明初與漢初幾乎都有極相似的一點。劉邦和朱元璋都分封兒子們建藩國。給後世統治中樞的子孫留下無盡的麻煩和戰爭。

    說起這皇帝也是的。長子是兒,長子以外幾十個兒子也是兒,憑什麼長子成太子後,一個人擁有天下?其他兒子就無土地一寸?這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死結。不封吧,秦朝是教訓,封吧,漢朝是教訓,朕很為難的。

    朱元璋學習成績好不好,暫且不論。在分封兒子們為侯王這事上該以劉邦為鑑。劉邦尚且看出今後有禍亂,朱元璋也看出有麻煩。但他的"剔刺"是對異姓功臣,自以為自己的兒子們為王有土就相安無事?太掉以輕心了。

    朱標在,藩王們造反往後推遲,但遲早要反,禍害大。朱標死了,兒子建文帝上臺,就著手端叔伯們的飯碗,朱棣這時是"㖭糠及米",再不動作就只時成人家砧板上的魚肉。所以,就反了。而其他藩王就看笑話了。不幫朱棣(造反絕對大罪,幫他即是同逆),也不幫建文(誰叫你想獨佔先皇給吾輩的封地)。所以,朱棣對付建文,建文就佔下風了。失敗後非死則亡,而建文最後是下落不明,朱棣造反成功,這一手也是先皇一手鑄成的。削藩即叛亂,沒把握最好別幹。

    但凡帝王分封,開始緣於親情,顧私,卻是埋下禍根。不出三世必亂。不封吧,總不能看著兒子們一家大小過不上體面日子。有失帝王家顏面不是?

    所以,分封諸王,日子一久,諸侯自己強大後,不聽朝廷招呼,想扯旗單幹朝廷就鎮壓,諸侯必反。西漢, 西晉,明初這點相似,只是前二者不似後者成功而己。

  • 4 # 澳古說歷史

    從朱元璋分封藩王起,從朱標死的那一刻起,從朱元璋決定讓自己的那個乖寶寶皇長孫朱允炆登基起,從朱元璋臨死都不願意動自己的兒子那一刻起,明朝就註定要經歷藩王之亂,朱棣等藩王就註定會有一個人坐上皇帝的那個寶座。

    其實從朱元璋分封自己兒子們為藩王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明朝必定要經歷一次類似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這樣的諸侯叛亂,歷來不管是哪位皇帝只要將自己的兒子和親屬封實權諸侯的(何謂“實權諸侯”,就是在自己封地上有軍權和財政大權的,簡單的說就是在自己的封地上有絕對的統治權的),那麼歷史告訴我們,總有一天這些實權諸侯是會造反的,人道言“最是無情帝王家”,畢竟皇帝的哪個寶座,只要是個人就想去做,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可遠比這些所謂的親情的誘惑力要大的多。所以可以這麼說,歷史上朱棣的叛亂絕對是歷史的必然,朱允炆必然會削藩,而朱棣必然會反,只要這個皇帝想讓自己的後代可以安安穩穩的在那個皇帝寶座坐著,削藩是必然的,畢竟哪個皇帝也不想自己的身邊還有著一大堆掌握著強大武裝的藩王們圍繞著,這始終都是對自己的一個威脅。但唯一讓人遺憾的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太低,雖然其素有賢仁之名,但畢竟只是一個從小被保護的不像樣的皇長孫,他缺乏對朝堂的那些掌控能力,做事過於理想化,而太過於急進,對於削藩本該“溫水煮青蛙”徐徐圖之,但是朱允炆一出事即是狠招,如果你從開始到結尾都是狠的話,那倒也可以,但是朱允炆千不該萬不該,明明就想奪下自家叔輩的權利,卻還要顧及自家叔輩的死活,也許朱允炆並不知道,再這等大事上,如果不能一招致命,最後死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事實上也的確,最後自己的帝位被奪,那個自己想奪下權利的燕王朱棣登上那個寶座。

    我想最開始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肯定是為大明王朝好,畢竟那個時候立國不久,天下還未真正的安定下來,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肯定有利於大明王朝對於中原各地的統治,但是他卻忘記了,權利會讓人變得六親不認,更何況是那個擁有整個天下的皇帝寶座呢?人一旦有實力,哪怕只是有一點的實力去爭那個位置,他們都會鋌而走險的去爭,哪會管你做在這個位置的上是不是你的侄子呢?歷來為了這個皇位,父殺子、子殺父的事情還少嗎?他們連自己的兒子和父親都敢殺,更何況只是一個侄子呢?

    如果當初的朱元璋是真正的為自己的皇孫朱允炆著想,就應該自己動手削掉自己兒子們手中的權利,哪怕僅僅只是軍權,可惜的是朱元璋畢竟還是一個父親,他可以對外人狠,可以對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狠,但唯獨他對自己的兒子們狠不下來,我想他何嘗不知道自己的這些孩子對朱允炆的皇位有著極大的威脅,從他臨死之前不允許諸王離開封地進京奔喪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早已明白這些孩子們的野心,可遺憾的是,朱元璋到底都沒有忘記他是一個父親,到底也沒有忘記那些藩王是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這份父愛最終卻害苦了自己的親孫子。

    至於朱標不死朱棣就只能認命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以朱標當時的聲望和對朝堂的掌控能力,即便朱標要削藩,也始終會比朱允炆要來的老辣,他不會像他的兒子那樣的激進,他也肯定會像他的弟弟朱棣那樣“溫水煮青蛙”式的實現削藩政策,結果表明這種方法最後成功了,從朱棣開始,明朝的藩王們就沒有一個造反成功的,即使當朝的皇帝有多麼的無能,那些藩王也翻不了任何的浪花,比如明武宗時期的宸濠之亂,僅僅只是持續四十三天就被當時的贛南巡撫王守仁平定。從朱棣削藩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削藩不是不能成功,只要他不激進,那麼削藩肯定就能成功,可惜的是朱允炆畢竟只是一個孩子,不像他的叔叔朱棣,是從戰爭年代過來的,對於那些爾虞我詐和陰謀詭計,朱允炆可比不過朱棣。

    只能說這就是朱氏王朝的命運,朱家註定要經歷一場骨肉相殘,畢竟朱元璋既然準備要坐這個皇帝了,也自然就知道作為帝王家,朱家以後不會再有真正親情,有的只是權利相爭,有的只是骨肉相殘,有的只是爾虞我詐,畢竟做了那個位置,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我想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最愛的那個兒子,最愛的那個孫子會家破人亡,他千方百計的想讓自己的孫子能夠坐穩那個江山,為此他殺了無數位功臣,殺了無數個無辜的人,可惜最終他的孫子竟然是被自己的兒子親手拉下皇位的,為此他的孫子付出了生命,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是否會感到悲哀呢?這也許就是老天對朱元璋的懲罰,他殺了無數人,老天就讓他最愛的孫子被自己所疼愛的孩子親手逼死,而這樣就是對朱元璋最狠的懲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伯邑考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