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員外
-
2 # 千百萬年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潛存在人類間的一些經驗性的東西也就是些代代相傳的口信,信不信都無所謂,只要堅持了,就有可信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所謂的信仰。老子與孔子的時代,是人類世界璀璨光輝的時代,相繼出世了幾位五行界的幾位代表人物,老子所代表的是木性,孔子所代表的是水性,釋迦牟尼代表的是火性,穆罕默德代表的是土性,耶穌代表的是金性。木性的優點在果實累累,這一點可從佛祖如來的東勝神洲的觀點裡得到證據,信不信可慢慢琢磨。水性的優點在漫延與滲透,與火的關係融洽了還可成霧成雲的與天合一,這一點從神話世界裡的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的天地相爭中得到鍛鍊。火性的優點在於氣,昇天的事很容易,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很火,靠的就是個水性文化的底蘊,擺正了與水的關係,便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土性的優點在潤生,其性命的主題就是個圓,日月星辰都是,將土氣的事澄清了才能真清,金字塔壘的再高再尖端,成不了氣侯就升不了天。金性的優點在光澤,在玩劣,但在火的氣勢下即會畏縮,不畏縮就談不上高科技產品的發展,這一點從以色列的歷史痕跡中不難發現,華人的寸土寸金一說,對屬性為金的以色列人來說就很到位。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能彌久歷新的讓人知根知底。老子之所以能有化胡的本事,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木生火的文化自信。至於老子見孔子的事,只要以金木水火土的道理來檢索的話,就每時每刻的在發生,並不難!
-
3 # 飛天ZY漫雪
從戰國時期到漢朝,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禮記》《莊子》《史記》《孔子家語》都記載了孔子和老子見面的故事。還有很多學者研究發現,老子和孔子這兩位天才的確見過面,至少有三次,或者更多。
據《禮記.曾子問》記載,孔子曾經跟老子在港黨這個地方辦理喪事,遇到了日食,老子告訴孔子如何應變。老子在周朝丟官之後,到魯國辦理喪事為生,孔子和老子學習喪禮。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兩位聖人首次見面,史料說時間是魯昭公七年,孔子當時十七歲。
又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和南宮敬叔到東周洛邑訪問時,拜訪了擔任周守藏史的老子,並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這是兩位聖人第二次見面,當時孔子31歲,時間魯昭公二十一年。
也有學者認為,孔子和老子兩位聖人交往的次數應該在五次以上,只是史料缺失,詳情仍需考證!
-
4 # 朱八戒CC
老子與孔子的時代,是人類世界思想文化璀璨奪目光輝的時刻。世界上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延生出五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影響世界2500多年的思想文化。老子,孔子,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耶酥。
中國兩位聖人的橫空出世,提動了全人類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至於真實的歷史,老子見過孔子嗎,卻有著很大的爭議。歷史上都認為老子是孔子的老師,道家的《莊子》,儒家的《禮記》等史料典籍,都有著孔子禮問於老子的記載。《禮記.曾子問》有年代可考的是孔子17歲禮問於老子,並留下了四則故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史記.孔子世家》也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天地篇》有老子與孔子談“至道”,《天道篇》有老子與孔子談“仁義”,《天運篇》有他們談三皇五帝治天下。在一些出土文物當中,也有一些孔子見老子的雕刻畫像。如果按如上所說,孔子見過老子那就是不爭的事實。
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質疑,道家思想文化在商朝就已經形成,在先秦時代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儒家思想文化在那個時候還只是啟蒙階段,它比道家要晚好長一段時間。老子的生死年月並沒有記載,他們是不是同為春秋時代的人物,也沒有權威的論證。孔子應該是繼承道家的精華,而成就他的儒家思想。
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件事,並不是中國古代兩位學者簡單的“歷史會面”,而是儒道兩家思想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儒道文化同源有異,各有發展,存在著百家爭鳴。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是儒家和道家學說的創始人。
-
5 # TonyDeng
老子是不是那個李耳都是未知數,探討這種問題沒多少意義。在學術上,孔子的思想體系跟道家有關係,那是確實的,至於是否見過面,那不重要。
一般說,諸子百家的源頭,還是按《漢書》的分類組織可以了:道家出自史官,儒家出自司徒之官,法家出自理官,墨家出自清廟之守。
史官掌管歷史資料,研究歷史得失經驗,故老子道家思想囊括天地人文哲理。司徒是管教化的,所謂教師是也。哲學是各學科之大成,孔子分門別學教習弟子,當然自己也要有相當哲學修為。
-
6 # 浮沉的歷史
首先,我可以明確的回答在正史中確實有老子和孔子見面的事情的記載,在《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老子韓非列傳》中均有記錄。
孔子受魯國國君之命前往東周首都洛陽問禮,而作為周王室圖書管理員的老子接見了孔子,雙方在一番交流後,老子送孔子了一番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段話的大意是勸孔子要識時務,懂得進退之道。孔子在聽到老子這番話後,並沒有表態,從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孔子還是執著於他的追求。但是老子的勸告可以說是十分智慧的,孔子終其一生也沒有完成人生的追求,充滿了遺憾離開了人間。如果早日聽從老子的勸告,孔子的人生也不會這麼遺憾。
雖然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孔子與老子見過面,但是這裡老子的身份是存在巨大爭議的。如今我們所說的老子一般都是指《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而這個老子在《史記》中就有不同的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或曰周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究竟是哪個老子寫的《道德經》至今仍舊還是一個迷,孔子可以確定與其對話的只是周守藏史李耳而已,並不一定是寫作《道德經》的老子。
孔子也根本沒有自稱過自己是老子的徒弟,也談不上是老子的徒弟,雙方僅僅只是談論交流過關於禮的問題而已。另外道家和道教是有很大不同的,道教中的老子已經被神話,而不是那個思想家老子。從《道德經》中也可以看出來道家和儒家思想存在的巨大差異,一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把矛頭直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孔子與老子兩人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根本不可能形成為師徒關係。
-
7 # 明貞
孔子在老子的影響下,老子無為孔子進取,老子道法自然孔子自強不息。老子天性孔子人心,老子和孔子本身是傳承的關係類似於父子,卻象是反目了的父子各持已見。總之,孔子思想受老子影響甚大,從盜蹠懟孔子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天道人心由此對立。
回覆列表
真實歷史老子是否存在我們都沒搞清楚。
老子到底是誰?歷史上有三個答案:李耳、老萊子、太史儋。我們挨個來講。
首先太史儋排除掉,現在已經明確確定太史儋是孔子死後120多年的人物,他是周朝史官,向秦獻公語言了周和秦的未來關係。
其次是老萊子。他也是道家思想。現代考古挖出來老萊子著作15篇,和《道德經》不是一本書,所以他也排除掉。雖然錢穆先生認為孔子見的其實不是老子,正是老萊子。而且見到老萊子的其實也不是孔子,而是子路。
剩下一個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力挺的李耳了。關於老子,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史記。史記認為老子是李耳,但是對李耳的資料非常語焉不詳,出生去世時間都沒有。
現代文史界有研究認為《道德經》的成書應該是戰國晚期,這是從《道德經》的文法用字上推斷的。
關於孔子見老子這事,《莊子》有,《禮記》也有。但是《莊子》一書已經實錘是漢代成書了,《禮記》也是漢代成書。
最關鍵的是,《論語》、《春秋》以及其他孔子同時代的書裡沒提過老子這個人。
史記中關於老子的記錄,雖然司馬遷一開始說,老子說李耳,哪裡哪裡人,是周的什麼官。但是司馬遷自己其實也不是那麼肯定。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很難想象春秋時代能有人活到200來歲,司馬遷自己也知道不靠譜,後面補了一堆的或曰,然後說“世莫知其然否”。
此外,道家思想的起源是軍事思想,用老毛的話說:道德經本質上就是本兵書。老子似乎和軍事家並不搭嘎。
經過現代的考證,道家思想起源於商代,發軔於商代的軍事思想。我們知道,商代那就是個戰爭狂,商王們不是在戰爭就是在琢磨發動戰爭。在數百年的軍事行動中,商代的先賢們體悟了最初的道家思想,經過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道家思想進一步得到了進步和改造。到了戰國時代,為了便於發展,提高學術競爭力,道家門徒們便炮製了老子出來,然後蹭孔子的流量跟著出名。
這事道家人經常幹,輕車熟路。《列子》還說孔子見過釋迦摩尼呢。最扯的是老子化胡了,說當年老子西去,一路跑到印度,教化眾生,開啟佛教。這個淡從東晉扯到唐代,生生扯成一本十卷的經書!甚至連《後漢書》也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