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
2 # 卯兔1115
其實早在1941年末就已經需要暫時轉入防禦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區域性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
但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德軍最高統帥部已經和前線指揮官古德里安產生很大的分歧,古德里安認為中央集團軍就應該在冬季到來之前加把勁前鋒打到莫斯科,當時德軍前鋒距離莫斯科不過一百多公里,但希特勒認為應該南下匯合南部集團軍吃掉基輔的蘇聯六十多萬守軍,拿下烏克蘭這一重要的糧食後勤基地對德軍日後的進攻有很大幫助,最終中央集團軍主力南下,向莫斯科前進的日期被迫推遲,這個時候俄羅斯下了一地場雪,當德軍掉轉頭來進攻莫斯科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快速前進了,雪後融化的道路泥濘不堪,兩天前進二十多公里。德軍已經錯過了拿下莫斯科的最好時機。
在繼續作戰半個月後,古德里安直接飛回了德國,在柯尼斯堡面見元首希望可以將德軍進攻暫時延緩,德軍退到頓河以南固守防禦等待天氣變暖,因為德軍由於惡劣天氣每天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多幾倍,部隊已經強弩之末,無法再繼續進攻,德軍冬裝還在華沙火車站堆著,每天的列車連補充基本彈藥都很困難,更何況要帶這些東西,希特勒不願意,甚至為這件事和古德里安徹底翻臉,因為他認為士兵就應該戰死沙場,這是他們的宿命。
說起1942年後德軍的作戰情況幾乎是令人震驚的,東線戰場上德軍沒有取得任何一場有重大意義的戰役勝利。1942年初被蘇軍在莫斯科城下擊潰就不多說。當年夏天由於沒有石油支撐侵略戰爭,又發動藍色作戰,意圖奪取蘇聯的石油。但是朝令夕改的希特勒又一根筋的要奪取斯大林格勒,導致戰爭爆發以來的最大規模戰敗,損失了一百多萬人。1943年初德軍就被迫轉入防禦作戰,而1年前他們還站在莫斯科城下。當年雖然取得幾場戰役勝利,但是沒有戰略意義。而在決定戰爭未來局勢的堡壘作戰中,德軍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使其滅亡的命運不可逆轉。
總結:哪怕德軍在1942年轉入戰略防禦,那也沒有什麼用,如果德軍轉入防禦,那麼蘇聯勢必會在力量補充完畢以後,迅速轉入反攻,東線除了城市無險可守,平原地形是裝甲師一路狂飆的最佳地形,希特勒又絕不可能放棄自己好不容易奪取的烏克蘭地區,德軍在莫斯科除了頓河以外沒有地方可以進行防禦,德軍石油儲備已經接近枯竭,而蘇聯則有後方源源不斷的補給,德軍如果轉入防禦,那麼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讓1943年發生的事情在1942年提前重演,不同的是德軍防禦部隊多了一百多萬人,但對於東歐平原來說一百萬人和兩百萬人沒有什麼區別。
-
3 # 戰略論
從軍事角度而言,1942年的德軍並不具備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實力,部隊的整體實力相較於1941年發起進攻之初下降了許多,尤其是最為主要的進攻兵力,即裝甲部隊和空軍的實力不僅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還有所下降,不能形成對蘇軍的優勢。
德軍的將領指出要想在1942年再次發起攻勢,必須要增加80萬人,而希特勒根本抽不出如此多的人力。最後選擇在部隊編制上做大的改變,一個步兵師由9個營減少到7個,步兵連的作戰兵力從180人降到80人。理由是由於訓練有素的軍官已經大量損失,新進的連長難以有效控制之前的大型連隊。所以在表面上看德軍的師並沒有減少,但是實際總兵力已經下降了許多。
最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堅的德軍裝甲部隊的實力大為下降,這讓德軍的突擊能力嚴重的不足。表面上德軍的裝甲師數量從20個增加到了22個,但是之前的那20個裝甲師只有一半把坦克真正補充足額,剩下的一半隻做了一部分的補充,戰鬥力很差。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這種嚴重缺乏坦克的裝甲師作戰非常艱難,損失也遠較那些滿員的裝甲師要大。而新編的那2個裝甲師也是從之前的騎兵師改編過來的,並不是完全新組建的,所以整體上德軍的裝甲部隊實力只有1941年的不到三分之二。
由於兵力的不足德軍的攻勢只能侷限在兩翼方面,其他部分的德軍採取守勢。但是這種只在側翼發起進攻的的行動,卻存在極大的風險,即德軍前進的越深,其所需要的側翼掩護部隊就越多,這將不可避免的稀釋德軍用於進攻的兵力。而德軍為了不減少其進攻兵力,只能將大部分的掩護任務交給戰鬥力差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和義大利的部隊,最後也正是在這裡出了問題,蘇軍輕而易舉的突破了這些聯軍的防禦,包圍了德軍主力。
所以總的來看德軍在1942年不應該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其既沒有讓中央集團軍群協同南翼的德軍發起進攻的能力(這樣可以減少南翼德軍漫長的側翼掩護,但是要增加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使其具備進攻能力),也沒有多餘的兵力去掩護德軍漫長的側翼,聯軍部隊不能擔當這種重任。
更好的戰略就是德軍在1942年全面轉入戰略防禦,甚至要做大規模的後退,以縮短防線和補給長度。同這一年時間來增強自己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的實力,因為這一年德軍的軍工生產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提升,而且德軍在技術上也重獲優勢。透過防禦來對蘇軍進行的大量的消耗,將決戰的時間放在1943年,雖然不可否認在德軍實力增加的同時蘇軍的實力增加的會更快,但是防禦的一方總會損失小於進攻的一方,而且蘇軍處於進攻階段不可避免的要將主力進行靠前的部署,所以一旦德軍轉入戰略進攻,其得到增強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相信可以再次取得巨大的勝利,很有可能圍殲住蘇軍的主力,一旦這些主力被包圍,德軍可以用很小的代價將其殲滅,就像基輔作戰一樣。大量重兵集團的損失即使是蘇聯這樣的龐然大國也是難以吃消的。
-
4 # 看球人
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
1942年,德軍雖然在莫斯科會戰中遭到嚴重打擊,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德國,實際上,這場失敗依然不是決定性的。要知道德國依然有60多個師在閒置,國內依然維持著正常的工業生產,工人依然是八小時工作制,要知道當時的蘇聯已經到了全民皆工的地步了。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沒有任何必要去防守。他們有兵源,有生產能力,英國佬也沒有怎麼轟炸德國本土,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防守大師莫德爾也不會去防守。對於德國來說,擊敗最強大的鄰國才是真正的安全。
再來看一看蘇軍的狀態,講真1942年的大部分時間蘇聯軍隊依然是一敗塗地的,斯大林的227號命令就是最好的證明。很難想象擁有對優勢的蘇軍根本無法擊破莫德爾的防守,蘇軍有整整190萬!如果希特勒不在南邊分兵,那麼蘇聯的未來就很難說了。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入侵蘇聯是德國的最大敗筆,如同一位賭徒,僥倖贏得大筆籌碼,不顧一切將全部身家投入一場更大的賭博,結果發現身處欲罷不能的境地,無法獲利了結,最終輸光全部。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在為二戰進行戰爭準備,他倆都十分清楚,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選擇為何時而已,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為了暫時避免因為進行戰爭籌備引發不必要的摩擦和壓迫感。
德國先動手了,因為在西歐的狂勝使其在軍力方面甩開了蘇聯,對蘇聯動手迫在眉睫,不能再等待,任由蘇聯繼續積攢力量。
蘇聯與德國通商的最後一輛列車駛入德國之際,德國發動了入侵戰。
越過邊境,奪下烏克蘭,歐洲的麵包籃,接下來的德國面臨三個目標選擇。
列寧格勒,港口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控弦高加索的石油重鎮;莫斯科,蘇聯的最高政治中心。
浩浩蕩蕩的大軍分為三部分,三個集團軍,結果如同一句話古話:同時追兩隻兔子,註定兩手空空。
何況是三隻兔子,在進退失據的混亂中,德國武裝力量戰略思想崩塌了。
結果蘇聯獲得喘息之機,更在1942年的莫斯科保衛戰阻止了德國武裝力量的戰略進攻,不再處於被動挨打的處境,而是出於相對有利且積極的處境。
但戰略主動權依舊掌控在德國手中,所以德國若是調整得當,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目標選擇上處理得當,這場仗應該還有得打。
奈何德國統帥部依舊是眼睛盯著三隻兔子,結果戰略主動權在斯大林格勒喪失。
由此可得,1942年德軍在東線轉入戰略防禦只是消極做法,因為這樣做會讓蘇聯獲得更多的喘息機會進行綜合國力的動員和調集。
入侵戰爭就是有心算無心,趁你病要你命的打法,轉入防禦就是承認失敗。
回覆列表
“假如德軍轉入防禦,那麼贏得這場戰爭的一切前景都會消失。1942年可能是德軍主力可以使用在一個戰場的最後一年。”
——原納粹德國上將蒂佩爾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因為像希特勒這樣的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毛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綜上,如果有人不用“迫使”,就能讓德國主動轉入防禦,應該給這個人發勳章,表彰他為反法西斯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