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飛俠說育兒
-
2 # 壹念心理
每天3分鐘,解決你的育兒困惑
家長問
我女兒快5歲了,最近我的外婆過世了,我們沒有讓孩子參加葬禮,
但孩子彷彿知道了這件事,有一次她突然問我:“太太為什麼會死?”
把我問愣了,然後她問:“媽媽你會死嗎?”我說:“會,每個人都會死。”
結果我女兒竟然大哭起來,請問要如何跟孩子談死亡這件事呢?
熊寶媽答
這是關於“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的話題。
和性教育一樣,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而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談論和傳遞家庭關於“死亡的價值觀”,是“生命教育”最重要而核心的部分。
在和孩子談死亡之前,我們需要先問問自己:
我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
一想到死亡,我的焦慮程度和害怕的情緒強烈嗎?還是比較平靜?
雖然,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死亡有些恐懼,但覺察自己對死亡的焦慮水平,是成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因為如果我們對死亡有著過度恐懼、焦慮和悲傷的情緒,我們是無法和孩子一起面對這個話題的,
我們可以想辦法先處理這些情緒,比如和朋友或專業人士聊一聊,目的並不是為了消滅這些情緒,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坦然一些。
如果我們帶著未知的內在焦慮去和孩子談死亡,那麼即使是小孩子都會從環境的細微變化中察覺到“喪失”的發生,會讓孩子感到更不安。
父母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不過於焦慮和恐懼,是和孩子談死亡的良好情緒基礎。
那麼,在我們和孩子談的時候,為什麼孩子會大哭起來呢?
因為家中長輩的過世,會激發起孩子對於失去父母的恐懼,也會啟用她曾經各種分離、喪失的難過感受。
這時候,父母需要回答的問題其實是:“你會離開我嗎?”因此,和孩子談死亡至少涉及到兩個方面:
1、死亡本身是什麼?怎麼解釋這個概念。
當孩子問:“太太為什麼會死?”或“死是什麼?”
我們可以回答:“太太的身體停止工作了。無法走路了,不能呼吸,也不能說話了。”
或者說:“因為太太年紀大了,越來越老了,身體就會很累很疲憊,在某個時候就會停止了工作。”
同時,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的身體,有一天都會停止工作的,每個人都一樣。
2、“死亡”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不安全感、不確定感,以及“喪失感”。
孩子如果問:那我會死嗎?爸爸媽媽會死嗎?
他其實在問:父母會離開我嗎?我安全嗎?我的家安全嗎?
那我們就需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撫慰,給他安全感,傳遞一家人的愛。
我們可以說:“很久很久後有一天會的,但還沒那麼快。一輩子還很長呢,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照顧你、愛你,我們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然後給予孩子溫柔的擁抱、和愛的親吻,盡情表達此時此刻我們和愛的人在一起的溫暖。
不必擔心“一直在一起”這種表述會讓孩子覺得她以後都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怕這樣說孩子以後不願意獨立等,
因為,對於 0-5 歲的孩子,他們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濃濃的愛、真切的欣賞、和安全溫暖的感覺,這和培養孩子獨立是兩件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自然會明白在一起可以不是指一定要住在一起。
回覆列表
提問者的問題,好引人注目,居然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因為前不久,我帶著孩子一起參加了親人的葬禮,所以看到這個問題就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5月份的一個星期五早晨,婆婆接到電話得知自己的父親因意外摔倒住進了高危病房,並且得知將不久於人世。婆婆當即買了當天的火車票趕往父親醫院,見了最後一面。
後來,婆婆在電話裡對孩子爸爸說,只要孩子爸能回去參加葬禮就行。但我卻執意帶孩子一起回去參加葬禮,因為這幾年,雖然與那位老人相處不多,但因為婆婆的關係,也對逝者有所感觸。
當時,倒沒多想,只覺得可以帶孩子回去一起參加老人的葬禮,自己心裡好過點兒。
沒想到,在跟孩子說明我們去做什麼的時候,孩子一個勁兒地追問,“老姥爺死了嗎?死了,就去哪裡了?”一連串的問題。甚至後來,當孩子看到貢桌上的老人遺相和貢桌上的零食水果等擺祭品時,還會追問:“他死了,還吃零食嗎?”問得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
孩子對死亡的理解,真的讓人意想不到。
後來,孩子經常在玩的時候,會突然笑著說:“媽媽,你死了,我就開始跑!”“奶奶,你什麼時候死?”“我不想你死,只是覺得好玩,開個玩笑嘛。”當孩子跟我們初說起死的時候,並不那麼嚴肅。只單純地以為,就像某件物品消失了一樣,有時並不那麼引人傷心。
但後來,母親節上,孩子老師放了電影《媽媽,請再愛我一次》,據說孩子看的時候,哭得眼淚一把一把的。去接她時,孩子還跟我講了電影劇情,還抱著我說:“媽媽,我愛你!”那一次,我印象深刻。對死亡的理解 ,有時是在一種特殊情境下的感悟。
現在距葬禮過去已經近一個月了,孩子們玩遊戲時,還會玩假裝死了的遊戲。似乎,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死亡。
因此,我想,對死亡的教育,我們可以去進行,但沒必要刻意教育,畢竟死亡有時不可避免,但也無需驚恐,更無需讓孩子的心靈過早理解徹底失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