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通史
-
2 # 號角催人紅旗飄
載灃的福晉是榮祿的女兒,榮祿是袁世凱的舉薦人。滿洲親貴有不少是袁世凱的朋友如奕誆那桐等,大部分人有共識聽命於袁世凱北洋新軍將領要兵變是很可怕的!所以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在協商後決定折中先罷免袁世凱的職務開缺回籍。就這樣三朝元老張之洞還在軍機處大哭認為載灃此舉是自斷羽翼。另一方載澤鐵良良弼等則認為斬草未除根!表面上袁世凱是因為載灃福晉和張之洞等人力保還有北洋六鎮新軍的實力還有外國勢力保住了命,其實是袁在直隸辦學辦報辦實業辦郵政辦鐵路練巡警一系列舉措推動了社會發展開放了民氣所致!
-
3 # 史不知味
袁世凱手裡握有清政府最強的軍事力量,載灃的手裡只有那幫好吃懶做的旗兵老爺。
首先,光緒帝“斬袁遺詔”是否真實存在?在光緒與慈禧先後逝世後,謠言很多,包括光緒究竟是病亡還是被人毒死,以及這個問題中說到的光緒在彌留之際留下處死袁世凱的遺詔。事實上,我很懷疑這份所謂的“斬袁遺詔”是否真實存在,在《德宗實錄》裡的光緒遺詔並沒有言及此事。
這份所謂“斬袁遺詔”最早應該是見於1909年1月16日的《時報》:
傳聞德宗親筆遺詔,有四五百字之多。起句為“朕為醇賢親王之長子也”,收句系“袁世凱宜即處斬”云云。在1909年1月26日《時報》再次刊文:
德宗硃筆遺詔是彌留時所書,約有數百字。其能辨認者約得百餘字,大意皆述戊戌以來之事,有“十年困苦皆袁世凱一人所致”等語,以交今皇太后及瑾妃,囑曰勿負朕託。故皇太后將所遺御筆片紙隻字盡付攝政王,催其速行。讀完上面兩篇新聞,我們會發現它們具有很明顯的矛盾點:第一篇報道用了“傳聞”二字,讓讀者自己判斷;可是在第二篇報道則是在肯定的論述,肯定“斬袁遺詔”是真實存在的。此外,《時報》的創辦人是狄楚青,狄楚青是康有為的弟子,《時報》可以說是康有為論政的喉舌。傳言稱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戊戌變法失敗即是康有為的失敗,在光緒死後透過《時報》揭露所謂的遺詔,是否是想裹挾攝政王載灃對付袁世凱?同時,如果真的存在這份遺詔,康有為梁啟超是怎麼知道的?當時的袁世凱手握重兵,載灃敢將這份遺詔公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這份“斬袁遺詔”便極可能是由康梁所杜撰。
當然,即使沒有所謂的“斬袁遺詔”,攝政王載灃對付袁世凱也是勢在必行的事,載灃也想殺袁世凱,可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載灃是不敢殺袁世凱的。從政治上來說,載灃的跳躍性是很高的,政治基礎根本沒有打好,資歷不夠深。載灃是1890年承襲王位,他真正開始步入政壇則是在1901年作為清政府代表赴得國道歉,載灃因此進入慈禧的視線。1906年溥儀出生後,慈禧開始佈局,當時的光緒早已經被慈禧拋棄了,慈禧擢升只有24歲的載灃為正紅旗滿族都統。1907年,載灃為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載灃即結束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實習期,正式任軍機大臣。慈禧的強行拔高,看似讓載灃在最短時間裡成長起來,可是實質上他的政治影響力仍然與官職不匹配。
在溥儀即位以後,載灃任攝政王,可是此時的他在政治上的實力仍然是短板,在軍事上,我們知道晚清的旗兵老爺們已經沒多少能打戰了,自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晚清的軍權基本上便轉移到漢人手裡了,當時誰的兵最厲害?自然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袁世凱手裡的北洋新軍可謂是既是支撐滿清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壓倒滿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載灃極為忌憚袁世凱,同時載灃認為戊戌變法時是袁世凱告密,導致變法破產,哥哥光緒皇帝遭到慈禧囚禁,因此,載灃在上位以後所想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如何對付袁世凱。
一
載灃如果直接宣佈處死袁世凱,會怎麼樣?
袁世凱手裡的北洋新軍是他親手創立的,用起來是如臂使指,而且北洋新軍是當時的清政府最重要也最強的軍事力量。如果載灃直接殺袁世凱,以袁世凱的為人他能坐以待斃?那麼,這樣便會促使袁世凱徹底走向清政府的對立面——造反。事實上載灃最好的辦法是學康熙,將袁世凱騙進皇宮。但是,以袁世凱宦海浮沉幾十年的敏銳嗅覺,又豈會看不出載灃這個愣頭青對他的敵意?恐怕載灃即使以溥儀的名義召袁世凱進宮,袁世凱都不會去。此外,如果計劃暴露呢?袁世凱肯定還是要造反,因為袁世凱不是鰲拜,鰲拜忠於清朝,袁世凱只忠於自己。
二
袁世凱手裡掌握著如此重要的軍事力量,顯然,直接殺袁世凱必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否則很可能會控制不住軍隊。但是,載灃又不得不對付袁世凱,只要將袁世凱壓下去了,那麼他自己的威信便上來了。載灃對付袁世凱,既是為了收權,也是為了立威。
因此,載灃最後選擇罷免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想了想,也沒有反對載灃的決定,因為他確信即使自己離開臺面,可是在背後,他仍然是北洋新軍的主導者,順便陪載灃玩玩“以退為進”。
載灃:袁世凱,我不想看到你!
袁世凱:呵呵,那我回家當釣魚翁去了。
載灃:袁宮保,我頂不住了,快出來幫幫我!
袁世凱:好說好說,我等這天等很久了!
-
4 # 古風散人
關於載灃攝政不久,就下諭罷免袁世凱,其原因有各種記載見諸於野史、筆記、研究文章中。
說法之一,是載灃為完成胞兄載湉之遺囑,除袁世凱為其報戊戌之遺恨。至於光緒是以何種形式囑託於載灃,說法亦各異。有云光緒臨終拉著載灃的手,叫他殺袁世凱;有云光緒遺孀隆裕在光緒故後,在其硯臺盒內,發現了光緒親用硃筆所寫的“必殺袁世凱”的手諭,隆裕因而面諭載灃,殺袁世凱報仇。這些傳聞沒有切實可靠的證據,不能說其無,也不能肯定必有。
載濤在《載灃與袁世凱的矛盾》的回憶文章中說:
“載灃雖無統馭辦事之才,然並不能說他糊塗。他攝政以後,眼前擺著一個袁世凱,處於軍機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拿金錢餵飽的人,完全聽袁支配。近畿陸軍將領以及幾省的督撫都是袁所提拔,或與袁有秘密勾結。他感到,即使沒有光緒帝的往日仇恨,自己這個監國攝政王亦必致大權旁落,徒擁虛名。”據載濤回憶,促成載灃下決心解決袁世凱問題的是肅親王善耆和鎮國公載澤。善耆曾向載灃秘密進言,認為此時若不速作處理,則內外軍政方面,皆是袁的黨羽,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后,慈禧一死,已無人可鉗制他了,異日勢力養成,消除更為不易,且恐禍在不測。
上圖肅親王善耆
據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載灃,還是清廷權力中心其他主張除袁的人,都是從維持統治權力、維護滿洲貴族的統治為出發點的。採取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善耆主張非嚴辦不可。所謂嚴辦,按善耆的主張是採取迅雷不及掩耳手段,乘袁世凱單身一人進乾清門辦公時,把他抓起來殺了再說。載灃當時雖然贊成嚴辦,但他是個怕事的人,顯然缺乏其祖先康熙皇帝擒鰲拜的膽量和氣魄,他只是擬了一個將袁革職拿交法部治罪的諭旨,而且還把這個諭旨拿出和奕劻、張之洞商量。
上圖慶親王奕劻
奕劻是和袁世凱關係最密切的人,張之洞則是一個“見小事勇,見大事怯”的一個圓滑世故的老官僚。他們的態度不問可知。奕劻因與袁的關係而不便公開反對,只是閃爍其詞,軟中帶硬地說:“此事關係重大,請王爺再加審度。”張之洞則公開持反對態度:“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他們的反對,使載灃更加猶豫不決,只得將諭旨的措詞一改再改,等到公佈出來,就成為“開缺回籍養痾”。
回覆列表
下圖:袁世凱極具魅力的一面。
載灃倒是想,可惜他不敢。
其實不單載灃想奉旨殺袁,想殺袁而後快的朝中權貴大有人在!比如載澤,倒未必有什麼世仇未報,主要是袁世凱的軍權在握,實在令人眼熱,往國家意義上來說,這是不穩定因素,按個人因素來說,誰都想控制軍政大權,最最重要的是-袁世凱是個漢人。
載灃的態度表明一切,上臺後雖然不能令袁世凱大權旁落,朝中事務處理,大多與張之洞和世續(內務府滿洲正黃旗,清末軍機大臣)等人商議。
朝中權貴中的反袁勢力,看準風向也乘機彈劾袁世凱,奕劻、袁世凱結黨營私,御史趙炳麟也認為袁世凱的勢力在朝中盤根錯節,上疏痛陳用袁的幾大弊端。
其實在上臺前,載灃就知道袁世凱在朝中黨羽眾多,而且根深蒂固,所以沒有頭腦發熱直接袁世凱下手,為此他特地徵求朝中重臣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
張之洞當然不是袁世凱一系,反倒是和袁世凱在政見上頗有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樣,載灃才放心用他。但張之洞官場多年,心裡明鏡似的,雖然不想參與到滿漢之爭中去,但是:
非常有意思,作為漢人,張之洞所受的排擠可是比袁大人多得多嘍,本題中就不說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張之洞盡棄前嫌,力保袁世凱,大意就是:主子還小,國家前路尚未明朗,輕易殺戮大臣,對國家社稷不好,轟走就是了。
奕劻這個二五仔則反將一軍:“殺袁不難,北洋軍造反咋辦?”這恰恰是載灃所最為擔憂的事情,在徵求意見後,發現“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此言不差。
載灃授意下書:“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後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之至意。”最終,這件事以袁世凱暫時的“落敗”收場。而袁世凱的離開,讓清廷內部的糜爛比以前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