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曼羅
-
2 # 歷史漫漫潭
“憶惜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杜甫在自己的詩歌中懷念盛唐風采的詩句,一次次的惋惜開元盛世的不再。唐玄宗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前期英明神武,後期貪圖享樂的皇帝。
其他的還有前期勵精圖治,北拒匈奴,開發西域,後期窮兵黷武,寵信方士,爆發了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和皇后的漢武帝。
前期英明神武,聯劉抗曹,被對手稱讚“生子當如孫仲謀”,後期猜忌殘暴,逼死忠臣陸遜,賜死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孫權。
前期擒鰲拜、平三藩、徵噶爾丹、收臺灣,後期吏治腐敗,八子奪嫡的康熙等。
今天我們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唐玄宗來分析這個問題。唐玄宗的代表性是因為他一手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繁華和強大的盛唐時代,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包容開放的時代;他又一手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將盛世推向末日,大唐由盛轉衰,自己也落得個悽慘而亡的結局。
唐玄宗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我覺得應當從權力、年齡、人性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權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無不再說明皇權的至高無上。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而皇帝的權力恰恰是沒有制約的,由其是這些英明君主,他們的抱負和能力都不允許能威脅到自己的權力。沒有約束的權利就是出籠的老虎,必然會導致嚴重的自我腐敗,使人忘乎所以,喪失自我。
第二、年齡。前期的唐玄宗血氣方剛,英明神武平定韋后之亂,擊敗太平公主,登基後雄心萬丈,一心學習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想要幹出一番事業,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雄心漸漸消磨,自己辛苦了幾十年,都在為國家操心,懈怠之心慢慢生長,人生苦短,是時候該為自己而活了,開始放縱自己,縱情歌舞,寄情酒色。應該說唐玄宗最大的錯誤就是活的太久了,要不然他的歷史評價可能無人能及。
第三、人性。這一條我們就要分析在前期勵精圖治後,會發生什麼。國家空前強盛,百姓安居樂業。此時的皇帝每天聽到的都是大臣的歌功頌德,百姓的交口稱讚,他們也是普通人,整天都是這樣的讚譽之詞,難免會飄飄然。別有用心的人一看,皇帝愛聽,越發的吹噓功績,皇帝越發驕傲,自此產生惡性迴圈,皇帝看不清自我,吹噓者得到寵幸,奸臣上位,再也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再也不關心百姓的疾苦。就像唐玄宗,後期重用楊國忠、李林甫,寵幸楊貴妃,輕信安祿山,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綜合上述三個原因來看,天資聰穎,取得過非凡成就的英明君主,除非英年早逝,否則基本上都會晚節不保,昏聵的程度不同,導致的結果不同罷了。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上也是如此。
-
3 # 心吾700
人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困境使人頭腦清醒憤發圖強,拼死一博。困境使尊者能放下身段禮賢下士,集思廣益,率先垂範克已待人。勝利使人飄飄然,自命不凡,自以為是,利令智昏。“文王拘寫周易,孔子受困作春秋,屈原放逐出離騷,左丘失明有國語,孫子臏足著兵法,呂不韋遷蜀作呂氏春秋,韓非被囚有說難,孤憤。大都聖賢抒發憂憤而為。《三國演義》中劉玄德孤窮潦倒闖蕩江湖幾十年沒立足之地,屈身三請諸葛亮於窮鄉闢壤草廬之中,如魚得水,言聽計從。後爭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為二弟報仇置江山社稷不顧,諸葛亮秦宓眾文武死諫不從,致夷陵大敗。從此一厥不振。想當初劉備與曹公㵭灑論英雄時何等機敏冷靜,始得孔明先生競競業業從善如流。人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思想隨著年伶老化而固執。
-
4 # 三石師傅
歷史上那些前明後昏的皇帝,一般都是在位時間太長或是前期生於憂患,後期死於安樂的。
至於為何反差如此之大,說白了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活的太久在位時間長了總是會厭倦的,後期就變得昏庸了。還有就是繼位前期多事之秋有壓力了自然是勵精圖治,後期承平日久了,自然溫柔鄉英雄冢了。
回覆列表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電視劇《琅琊榜》皇帝在靖王重啟赤焰軍一事的時候,皇帝對梅長蘇說了一句話,這個位子,太子坐在這裡也會變。
縱觀千古帝王,有很多在初登皇位之時,都想要一展臂膀,無奈最後沒有堅持。
唐玄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而封建帝制本就是皇權的絕對化,想要靠皇帝自己的意志或者幾個所謂賢臣就讓皇帝一生都做到勵精圖治太難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封建帝制下,所謂的盛世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