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慕sky

    我來問答,先解釋問題裡面的三家這個是說的哪些。

    三家分晉是歷史學上認定的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晉國這個時候,國家的土地基本上已經被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這四個大貴族瓜分。晉國公族的土地很少了。基本上其它諸侯國和晉國的交往都是以這四卿為物件。這四家基本上勢均力敵,其中智氏要稍微強於另外三家。

    三家滅趙,說的是晉國的智氏,韓氏,魏氏,這三家聯手攻打趙氏,想要分刮趙氏的土地。

    這智氏要求另外三家各自貢獻百里土地給自己,韓氏和魏氏都同意了,只有趙氏不同意。智氏就邀約韓魏一起攻打趙。這韓魏一來怕智氏的強大,二來也想瓜分趙的土地。三家就聯手出兵了。

    但是這個軍事同盟不穩定,而且趙的戰鬥意志很強大,晉陽城池非常堅固。三家聯軍攻不下來。

    趙家策反韓家魏國家,韓家魏家倒戈一擊,智家猝不及防,直接被當場幹趴下,智家之主智伯,也死了。

    主力部隊被滅了,家主死了。韓趙魏三家也就順理成章地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智氏自然就是滅亡了。

    智魏韓三家攻趙久攻不破。原因有兩點:

    一.同盟的三家不同心協力,韓魏半被迫參戰。贏了好處智氏佔大半,而且滅趙以後,就會收拾韓魏。

    二.趙的兵強城堅,晉陽百姓長期受惠於趙,且城池經營很久。

    韓趙魏三家滅智順利。原因有兩點:

    一.韓趙魏三家同心協力,因為智家實力最強,三弱攻一強,贏了三家都有好處。

    二.智伯大意,沒想到韓魏臨陣倒戈,猝不及防,主力直接覆沒。

  • 2 # 承鍩

    晉國從“驪姬之亂”後,就形成了“晉無公族”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卿大夫開始崛起,在晉國出現了六大割據勢力:智、趙、魏、韓、中行和範六家。

    而在第一輪的政治洗牌中,中行與範被淘汰。剩下的四家中,智氏透過對外戰爭的勝利,以及擁立晉哀公,趁勢坐大獨攬國政。

    強大的智氏有了吞併其他三家,掌控晉國之心。智氏集團有一個謀士郗疵向家主智伯進言:以對外稱霸強大晉氏為名,讓他們每人獻出一百里的土地,這樣我們多出三百里的土地實力進一步增強大事可成,如果不給就順理成章的討伐他們。

    智伯聽取了郗疵的意見,首先向韓康子發難。韓康子給與不給左右為難起來,這時他的一位家臣段規進言:智伯貪得無厭、剛愎自用、殘暴不仁。我們可以滿足的他的要求,先讓其膨脹,他便給加得肆無忌憚,會有其他家有不願意出土地,從而引發爭鬥,我只需坐山觀虎鬥即可。韓康子聽取了建議,向智伯獻出了最富庶的城池。

    得到韓康子的城池之後,智伯果不其然更加膨脹,轉頭向魏桓子要土地。魏桓子身邊也有高人,獻計說:智伯貪得無厭,不如滿足他的要求。這樣一來,其他家都畏懼智伯 ,促使大家團結一心。魏桓子也主動獻出了富庶的城池。

    智伯的慾望進一步膨脹,然後讓趙襄子要土地,結果被趙襄子果斷拒絕。智伯碰到了硬茬,聯合韓魏討伐趙襄子。智伯軍勢強橫,趙襄子退守晉陽。

    智伯大軍圍攻晉陽,聽取謀士建議水攻晉陽。眼看水慢慢上漲,晉陽城破在即。智伯卻說一句:沒想到用水可以攻破一座城池滅亡一個家族。此言一出,身旁的韓康子與魏桓子頓時不寒而慄。這是為何呢?

    魏桓子的老巢安邑旁邊就是汾水,韓康子的老巢平陽旁邊就是絳水,他們催生出了兔死狗烹的想法,頓時表情沉重。郗疵看到他倆人表情不對,就找智伯說他們要造反。智伯問其原由,郗疵答道:我軍勝利在即,他倆人卻一點也不高興,一定是產生了兔死狗烹的想法,應該早做決斷幹掉他們。此時的智伯沉浸在即將到來的勝利,智商開始下線,找來韓康子與魏桓子當面對質。

    韓康子與魏桓子直接否認,辯解到這是趙襄子的離間計,智伯沒有過多糾結就讓他們回去了。回去之後的韓康子與魏桓子立馬和趙襄子派來的使者聯絡,當即反叛智氏。並且停止了向晉陽的水勢,轉而引向智伯的軍營。趙襄子一看計劃成功,派親兵出城配合韓魏徹底擊潰了智伯大軍。之後韓趙魏三家面見晉哀公,在國君的授意下,師出有名的討伐智氏。眾叛親離人心盡失之下,僅僅一年智氏便敗了,之後的智氏家族輾轉逃亡到了秦國。

  • 3 # 尚宮女史

    通常,人們都將三家分晉看做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界點,當然,這個點並不是具體的一個點,而是一個持續時間比較長的緩衝期,而三家分晉之前實際上是三家滅智,而三家滅智的原因是智伯聯合智氏、韓氏和魏氏三家要滅趙氏。

    晉國自晉文公開始實行三軍六卿制。所謂三軍六卿就是在晉國的軍中設三軍:中軍、上軍、下軍,而每軍分別設有卿和將。其中中軍卿發展到後來成為執政卿,為六卿之首。

    六卿最初齊心協力確實讓晉國發展得很快,讓晉國在春秋爭霸戰中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對手,尤其是晉楚爭霸戰中,楚國獲勝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但三軍六卿制度發展到後來則成為制約國君的一股強大力量,卿族的權力凌駕於國君之上,所謂政出私門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而到了智伯做執政卿的時候,晉國六卿實際變成了四個家族:智氏、魏氏、韓氏、趙氏。四大家族瓜分了其他幾個家族的土地,實力更上一層樓,但智伯同時又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他看到晉國的霸業不振很是憂慮。

    而讓恢復霸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加國君的土地,讓晉國國君有凝聚力,為此,智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四家都拿出一點土地來充盈國君的土地。

    為了讓大家信服,智伯先拿出了一個萬戶邑。韓趙魏三家自然不願意拿出土地,畢竟智伯是執政卿,晉國國政由智伯出,誰知道他到最後會不會獨吞了這些土地呢?

    只不過在智伯的威脅下,韓氏和魏氏不情不願地拿出了土地,而趙氏則骨頭比較硬,就是不肯獻出土地。智伯作為執政卿自然不能忍,然後就領著韓氏和魏氏去攻打趙氏。這一打就是三年,但是三年始終攻不下來。

    到了最後,智伯想出了一個水淹晉陽的辦法,結果不僅沒有除掉趙氏,反誤了卿卿性命。

    初看起來,這件事似乎是不怎麼合理的,畢竟一個智氏就能收拾得了趙氏,智氏當時本來就是六卿中最強悍的存在,如果再加上韓氏和魏氏,智伯合三家之力滅掉趙氏不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但這仗卻打了三年卻還是沒有打下來,這就有意思了。

    其實分析整件事情就會發現,智伯的失敗是早就註定了的。首先就是六卿心不齊,大家想的都是鞏固自己的地盤,而不會真正去管晉國的死活,即便智伯是想要重振晉國的霸權的,但他也未嘗沒有私心。就算是智伯沒有私心,但六卿又怎麼會吐出已經吞進去的土地呢?

    其次,當初韓氏和魏氏之所以答應獻出土地,其實也是一種權宜之計,並非真的臣服於智伯或者說為晉國打算,就比如智伯讓韓康子獻出土地的時候,韓康子原本是不願意的,但是段規說:

    “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

    魏氏同樣是不情願的,但他們都懼於智氏的勢力,不得不暫時虛與委蛇,伺機而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智伯準備攻打趙氏,雖然魏氏和韓氏也出兵了,但他們卻並沒有拿出真正的實力,而只是湊個數,不會真的將趙氏逼入絕境。

    再次,智伯準備水淹晉陽這件事徹底讓韓氏和魏氏感到了恐慌,《資治通鑑》記載:“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

    是的,魏桓子和韓康子都想到了滅了晉陽之後自己的處境,一旦滅了趙氏,智伯的勢力會更上一層樓,那時候的魏氏和韓氏就成了砧板上的魚肉,智伯再灌了安邑和平陽,那魏氏和韓氏也會成為智氏的囊中之物。

    所謂唇亡齒寒不過如此,而晉陽城內的趙襄子也在快撐不住的情況下派出使者告韓氏和魏氏以唇亡齒寒,於是三家聯合了起來反過來對付智伯。

    對付智氏顯然比對付趙氏容易了很多,因為智氏是要削弱卿族的勢力,對付趙氏的時候,韓氏和魏氏是不會真正用心的,所以韓魏智三家不齊心。

    而韓趙魏三家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結合起來的,他們的目的就是擺脫智氏對他們的控制,讓智伯無法削弱他們,智氏是他們的敵人,三家在滅智氏這件事上是齊心的,既然齊心,自然事情就好辦了。

    再加上,韓氏和魏氏的反水是在智伯的意料之外的,其實原本是有人告訴智伯要提防韓氏和魏氏的,說這兩家很可能會背叛智伯,但是智伯不肯相信,最終的結果就是搭上自己智氏一族。

    韓趙魏三家揹著智伯密談,相約裡應外合除掉智氏。於是在約定的時間,趙襄子晚上讓人殺了守堤壩的官吏,然後放水灌智氏的軍隊,智氏由是大亂。

    趁這個機會,韓氏和魏氏領軍從側翼攻打智氏,而趙襄子領軍從正面直接攻打智氏,很快,智伯被殺死,韓趙魏三家滅掉了智氏,然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自此,三家的勢力就更加穩固了,晉國國君也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即便如此,從三家滅智到三家分晉還是經過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公元前453年,智伯被殺,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實力大增。而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了南韓、趙國和魏國的諸侯國地位,自此韓趙魏三國開始活躍在諸侯國間,成為和晉國一樣的存在,只不過那時候的晉國只剩下巴掌大的地方而已。

    而到了公元前376年,晉靜公被廢為庶人,自此,晉國從歷史上徹底消失。

    可惜稱霸中原達百年之久的晉國就這樣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歷史也從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也與齊國、楚國、燕國和秦國並列為戰國七雄。

  • 4 # 豆都竇

    我來回答,趙魏韓三家分智,史稱三家分晉,他即是戰國時代開始的標誌,同時也影響了以後很久戰國諸侯的格局。

    智氏作為晉晚期實力最強的一家,威逼魏韓與他聯手消滅趙氏,可大家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魏韓也是虛與委蛇,加上趙人自古彪悍,因此久攻不下,形成了類似後世秦趙長平之戰的局面。

    在圍困趙氏期間,智氏多次威脅壓迫魏韓,毫無合作誠意,只是主僕關係,這也令魏韓兩家人心惶惶,趙氏趁機分化他們的關係並許以三分智氏的重利。

    一面是壓迫和威脅,一面是巨大的利益,給你怎麼選?

  • 5 # 南朝居士

    很簡單的道理吧,

    戰鬥力為10000的人,帶著倆3000,打另一個3000的,你說那倆傻嗎?

    他們不知道唇亡齒寒?不知道滅了趙氏,下一個就是自己?只有三個旗鼓相當的國家對抗才能長久,一方太強大,另兩方弱小,這種三國格局是長久不了的,所以這時候當然得打醬油了。

    而後來三家滅智氏,那是敵人內部出了矛盾,魏氏韓氏不僅當了帶路黨,還從內部攻打智氏,這智氏當然扛不住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朴樹的《New Boy》 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