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090911253619

    陸游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釵頭鳳 紅穌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 陣雲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 漫悲歌、傷懷弔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 嘆流年、又成虛度。 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 夢遊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裡。 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里。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浣溪沙•和無咎韻 懶向沙頭醉玉瓶。 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 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 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 貪看雲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 一春常是雨和風。 風雨晴時春已空。 誰惜泥沙萬點紅。 恨難窮。 恰似衰翁一世中。 漁父 湘湖煙雨長菁絲。 菰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 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李清照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紅藕香殘,鮮豔的荷花凋謝了,從竹蓆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這在這盼望著)。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 昨夜雨疏風驟 ”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 ”,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透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作者的詞作風格:前期,相思閨怨,對愛的渴求,對自然的喜愛(<<如夢令>>) 後期:(南渡後) 懷念故土(憂國憂民).孤獨,淒涼(<<聲聲慢>> )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悽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絡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閒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悽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這首詞裡,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詞的意境透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補充資料: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讚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簡潔翻譯: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通和比亞迪那個在國際上知名度高?哪個銷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