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藍如海7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胡雙錢

      胡雙錢,在30年的航空技術製造工作中,他經手的零件上千萬,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

      他叫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一位本領過人的飛機制造師。

      “每個零件都關係著乘客的生命安全。確保質量,是我最大的職責。”

      核准、劃線,鋸掉多餘的部分,拿起氣動鑽頭依線點導孔,握著銼刀將零件的銳邊倒圓、去毛刺、打光„„這樣的動作,他整整重複了30年。

      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和著空氣中漂浮的鋁屑凝結在頭髮、臉上、工服上„„這樣的“鋁人”,他一當也是30年。

      胡雙錢讀書時,技校老師是位修軍機的老師傅,經驗豐富、作風嚴謹。“學飛機制造技術是次位,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這句話對他影響頗深。

      一次,胡雙錢按流程給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飛機擰螺絲、上保險、安裝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歡‘放電影’,想想今天做了什麼,有沒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雙錢對“上保險”這一環節感到怎麼也不踏實。保險對螺絲起固定作用,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會因震動過大導致螺絲鬆動。思前想後,胡雙錢不踏實,凌晨3點,他又騎著腳踏車趕到單位,拆去層層外部零部件,保險醒目出現,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從此,每做完一步,他都會定睛看幾秒再進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這幾秒,質量最重要!”

      “一切為了讓華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地飛行在藍天。”

      從2003年參與ARJ21新支線飛機專案後,胡雙錢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飛機,承載著全華人民的期待和夢想,又是“首創”,風險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雙錢讓自己的“質量弦”繃得更緊了。不管是多麼簡單的加工,他都會在幹活前認真核校圖紙,操作時小心謹慎,加工完多次檢查,“慢一點、穩一點,精一點、準一點。”並憑藉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胡雙錢在ARJ21新支線飛機零件製造中大膽進行工藝技術攻關創新。

      型號生產中的突發情況時有發生,加班加點對胡雙錢來說是“家常便飯”。“哪行哪業不加班。”他總說,“為了讓華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飛行在藍天,我義不容辭。”

      一次臨近下班,車間接到生產排程的緊急任務,要求連夜完成兩個ARJ21新支線飛機特製件任務,次日凌晨就要在裝配車間現場使用。

      他下班沒有回家,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點鐘,這批急件任務終於完成,並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幹三十年!”

      胡雙錢從小就喜歡飛機。小時候,為了看飛機,他不惜從家步行兩個多小時到大場機場附近,躲在跑道邊的農田裡看飛機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溝邊的蚊蟲叮得滿身是包。

      胡雙錢技校畢業後進入上飛公司。一進門,學鈑鉚工的他就被分配到專業不對口的機加車間鉗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實憨厚的胡雙錢選擇了留下。憑著“只要能造飛機,自己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的一股勁,他開始了自己的鉗工生涯。

      30年裡,無數艱難時刻他都挺過去了,唯獨“運十”飛機的命運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心結。現在看到國家又重拾大飛機的夢想,他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再幹30年的豪情——把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胸懷大飛機夢的年輕人。在一屆上飛公司技能大賽中,他帶領的班組3位參賽選手,囊括了鉗工技能比賽前三名。

      胡雙錢說:“參與研製中國的大飛機,是我最大的榮耀。看到我們自己的飛機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藍天,是我最大的願望。”

      能夠研發大型客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這個處於現代工業體系頂端的產業裡,手工工人雖已越來越少,卻不可替代,即使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高階鉗工技師胡雙錢就是這樣一位手藝人,35年裡他加工過數十萬件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

      “夢想成真的感覺多少錢都買不來”

      胡雙錢出生在上海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就喜歡飛機。製造飛機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聖的事,也是他從小藏在心底的夢想。

      1980年,技校畢業的他成為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名鉗工。從此,伴隨著中國飛機制造業發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終堅守在這個崗位上。2002年、2008年中國ARJ21新支線飛機專案和大型客機專案先後立項研製,華人的大飛機夢再次被點燃。有了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胡雙錢覺得實現心中夢想的機會來了。 大飛機制造讓胡雙錢又忙了起來。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胡雙錢不僅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這個本來要靠細緻程式設計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胡雙錢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鑽床,連圖紙都沒有。打完需要的36個孔,胡雙錢用了1個多小時。當這個“金屬雕花”作品完成之後,零件一次性透過檢驗,送去安裝。 現在,胡雙錢一週有6天要泡在車間裡,但他卻樂此不疲。他說:“每天加工飛機零件,我的心裡踏實,這種夢想成真的感覺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飛機關係到生命,幹活要憑良心”

      55歲的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廠裡年齡最大的鉗工。在這個3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裡,胡雙錢和他的鉗工班組所在的角落並不起眼,而打磨、鑽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細微調整,這些大飛機需要的精細活都需要他們手工完成。 劃線是鉗工作業最基礎的步驟,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結果。為此,老胡發明了自己的“對比檢查法”:他從最簡單的塗淡金水開始,把它當成是零件的初次劃線,根據圖紙零件形狀塗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張紙上先用毛筆寫一個字,然後用鋼筆再在這張紙上同一個地方寫同樣一個字,這樣就可以增加一次複查的機會,減少事故的發生。”胡雙錢說。

      “反向驗證法”則是令胡雙錢最為珍視的“金科玉律”、“獨家秘訣”。這也與最基礎的劃線有關:鉗工在劃線零件角度時,通常採用萬能角度尺劃線,那麼如何驗證劃線是否正確?如果採用同樣方法複查,很難找出差錯。這時,胡雙錢就會再用三角函式算出劃線長度進行驗證。結果一致,OK;結果不相符,就說明有問題了。這樣做,無異於在這一基礎環節上做了雙倍的工作量,但卻為保證加工的準確和質量,減少報廢等打下基礎。他說:“質量問題不是罰不罰款能解決的,飛機關係到生命,幹活要憑良心。”

      因為長期接觸漆色、鋁屑,胡雙錢的手已經有些發青,而經這雙手製造出來的零件被安裝在近千架飛機上,飛往世界各地。胡雙錢在這個車間已經工作了35年,經他手完成的零件沒有出過一個次品。

      “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2008年,承擔大型客機研製任務的中國商飛公司成立。職工收入有了相應增加,還增加了補充公積金,胡雙錢一家也開始盤算買房的事。前兩年終於貸款買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離了蝸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為此,全家人開心不已。胡雙錢閒下來時,也會清理清理房間,把玻璃刷得乾乾淨淨,油煙機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務也和工作時一樣,一絲不苟,表裡如一。

      近年來,默默無聞的老胡獲得了不少榮譽。2009年,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平生第一次走進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胡雙錢感慨:“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他說,“我們的民機事業經歷過坎坷與挫折,但終於熬過來了,迎來了春天。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今天的事業,想要更好,也還要靠自己。”

      胡雙錢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徐立平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階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

      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髮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在無比艱難的兩個多月裡,徐立平和隊友們挖出了300多千克藥,且成功排除發動機故障,而他由於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結束後雙腿幾乎無法行走。

      像這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完成多少次了。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發明設計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

      28年過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輕,同時進廠的工友們都已離開或調換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堅守,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幹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滷菜怎麼只聞得到香藥味道。卻吃不出香藥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