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悔憶智周

    真實性是文學的第一要義。

    即使虛構的小說,也應該有本質的真實,即沒有那樣的事實,卻有那樣的必然性。

    散文分抒情和敘事兩類。

    不用說敘事散文所寫的應該是真人真事,那些名集名篇如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寫他的青少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寫他父親,巴金先生的《懷念蕭珊》寫他妻子……都是寫的實有的人和事。抒情散文以抒情為主,但文中所提到的人和事,也是真實的;所抒發的情感,也應發自肺腑,不能虛假矯情。

    有人編《古代散文選》,把《愚公移山》和《畫蛇添足》也選進去了,那應該是出於“大散文”的概念吧。

    據《辭海》的解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愚公移山》和《畫蛇添足》兩篇應屬於“大散文”,具體體裁該是寓言,而用於寄託道理、教訓的寓言故事,也應該是如小說一樣有著本質的真實的。如果誰寫寓言說羊很兇惡獅子很溫柔,人家會連標點符號都不相信。

    配圖為昔日熱鬧的電影院,現在居然成為菜園,似乎荒誕,但是事實,如果感慨系之,就可以寫散文一篇。

  • 2 # 莫柏順

    散文是文學作品,敘事需要真實,抒情則要浪漫。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應高於生活,從生活中吸取精華,裁取生活中典型的片段來服務主題,使其上升到藝術高。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柳完元的《捕蛇者說》,劉柏溫的《賣柑者說》等等。這些快炙人口、千古流傳的優秀散文共同的特點是,讓讀者在享受藝術作品美的同時明白一個道理。

  • 3 # 若愚趣談

    文學藝術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分,小說可以靠想象虛構,也可以描寫現實故事,散文則不能虛構,因為散文分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必須有事可敘,抒情散文必須有情可抒。

    敘事散文中的事情只有發生了,作者才根據事情的發展過程進行敘事,抒情散文中的情只有出自內心,動了真情才能透過文字抒發出來令讀者感動。因此,無論是敘事散文還是抒情散文都需要真實,一個是事情的真實,一個是感情的真實。

  • 4 # 春日的華爾茲

    散文的真實性是以虛假的美而著稱的。這種美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有一種朦朧感。散文是靠這種朦朧感和適時情感的依託。為標準而進行書寫的。如果一件事情不是真實的,那感情就比較淡。一旦感情淡了,散文抒美性就無法展現。所以說真實性還是蠻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 5 # 方蘭野攜手凌雲志

    一般需要真實性。但散文不是歷史書,而是文學書,文學就允許添枝加葉,允許合理想象,允許美化和拔高,允許人物、環境、情節的移位,為的就是提高作品表現力,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主題。

  • 6 # 笑看人生202712927

    散文與真實性無關,散文是什麼,是有別有詩歌,戲劇,小說,另一種抒發人們內心情感的文學作品的體裁,與真實關係不大,散文不是新聞,也不是照相機。

  • 7 # 不忘初心136533244

    為什麼叫“散文”。散文的涵義與範圍,歷來不盡相同。在中國古代,“散文”這個概念是同韻文相對而言的,凡不押韻或不重駢偶的文章,統稱為“散文”。它包括文學作品,也包括非文學作品,其範圍很廣。因此,所謂“散文”,實則是散體文章的一個總稱。那麼寫散文的特點也很多,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篇幅短小,形式靈活,長於抒情,語言優美。這些只是一般的特點,其主要特點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形散”,是指寫法的散,“散文無定體”。然而,散文“貴散又忌散”。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這篇散文景色眾多,事件紛繁,結構複雜,容量較大。應當說是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藝術魅力。其次,寫散文都講究構思,紛紜複雜,卻有條不紊,動靜有致,雖然眼前既往交錯描寫,卻有虛有實,左右逢源。這樣構思,既能給人思想上的啟迪,又能給人藝術上的享受。如楊朔的《雪浪花》。就是一篇構思精巧的散文。與構思密切相關的是意境。意境是情,景,意三種因素。如冰心的《櫻花贊》,魯迅的《秋夜》,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司馬遷的《毛遂自蓉》。總而言之,好的散文都有詩一般的意境。如郭沫若的《太陽禮讚》青沉沉的大海,波濤洶湧著,潮向東方。光芒萬丈地,將要出現了喲一一新生的太陽!………

  • 8 # 黃宇芬

    我對這問題的觀點。散文取材基本真實。這點是中國散文的傳統。司馬遷的《史記》的成就不僅在於它的實錄,而且能運用文學手法。散文是“真”的藝術,唯其“真”它才美。取材的真實,是散文跟小說,詩歌,戲劇區別的一個標誌。但我認為散文取材上只能基本一致,不可完全真實,更不能要求絕對真實。它允件做某些必要虛構。連當代散文家韓少華結合創作實踐說:在保證題材的大體上的真實性質的前題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而且有的是很必要的。”

    我的結論,散文題材的紀實性有其靈活性,不可絕對化。它不能妄加虛構。

  • 9 # 使用者創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散文沒有什麼文學藝術與實用價值,它不能說明任何事情與問題,現在,散文已經處於淘汰,沒有什麼人去寫散文了。

  • 10 # 戈壁灘駝鈴

    現代散文是指除詩歌、小說、戲劇之外的另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散文寫人寫事都是為了情感服務的。所以人和事是可以虛構的,可有可無的,是作品的表象,但是情感必須是真實的。你沒有真情實感,又何以去感動別人呢!

    魯迅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車伕和老女人不一定真有其人,他們只是眾多貧苦大眾的代表。而文中主要表達的是自己“皮袍下藏著的小”。魯迅寫此文的目的是表達對勞苦大眾的敬佩之情,自己的自私心理和車伕的磊落正直比起來是那樣渺小,那樣可鄙。

    魯迅透過和車伕的對比,剖析自己的靈魂,這就是文章的主線,也即是“神不散”。

    所以,散文主要表達的是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虛實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總之,散文的實是情感的真實,其它的人和事都是為抒發情感服務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吃點菜油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