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01211034394

    1、 巧捕泥鰍方法三種 池塘拉網捕 仲春後直到中秋,正是泥鰍攝食旺盛季節,可用捕撈家魚苗、魚種的池塘拉網,或專門編織起來的拉網扦捕池塘養殖泥鰍。作業時,先清除水中的障礙物,尤其是專門設定的食場木樁等,然後將魚粉或炒米糠、麥麩等香味濃厚的餌料做成團狀的硬性餌料,放入食場作為誘餌,等泥鰍上食場攝食時,下網快速扦捕泥鰍,起捕率較高。 袋捕 此法是根據泥鰍喜歡尋覓水草、樹根等隱蔽物棲息、尋食的習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內放破網片、樹葉、水草等,並放入誘餌,放在水中誘泥鰍入內,定時提起袋子捕獲泥鰍。此法多用在稻田內捕捉泥鰍。 選擇晴朗天氣,先將稻田中魚溜、水溝中的水慢慢放完,待傍晚時再將水緩緩注回魚溜、水溝,同時將捕鰍袋放入魚溜中。袋內放些樹葉、水草等,使其鼓起,並放入餌料。餌料由炒熟的米糠、麥麩、蠶蛹粉、魚粉等與等量的泥土或腐殖土混合後做成粉團並晾乾,也可用聚乙稀網布包裹餌料。作業時,把餌料包麵糰放入袋內,泥鰍到袋內覓食,就能捕捉到。這種方法宜在4~ 5月份作業,以白天為好。8月至入冬前捕,應在夜晚放袋,翌日清晨太陽尚未升起之前取出,效果較佳。如無麻袋,也可把草蓆剪成60釐米長、30釐米寬,將餌料團或包置於草蓆上,並把草蓆兩端紮緊,中間輕輕圍起,然後放入稻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捕放些雜草等物,泥鰍會到草蓆內攝食,同樣也能捕到大量泥鰍。 藥物驅捕 稻田養殖的泥鰍可用藥物驅捕。藥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畝稻田5~6公斤。先將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鐘後取出,趁熱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時後即可使用。將稻田內水深降至3釐米左右, 然後在稻田的四角設定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傾斜並高於水面3~8釐米的魚巢。魚巢大小視泥鰍的多少而定,巢面寬30~50釐米。施藥宜在傍晚進行,均勻地將藥液潑灑在稻田裡,但魚巢面積不施藥。施藥後第二天早晨,將魚巢內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鰍。排水口有魚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魚巢,直接於傍晚自進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勻潑灑藥液,在排水口魚坑附近不施藥,這樣能將泥鰍驅趕到不施藥的魚坑內,第二天早晨用抄網在魚坑中捕撈泥鰍。達到商品規格的泥鰍可上市出售,規格較小的泥鰍,可移到他處暫養,待稻田中的藥效消失後(7天左右), 再將泥鰍放回該稻田飼養。 此法需注意:藥物必須隨用隨配,濃度要嚴格控制,潑灑藥物一定要均勻。魚巢巢面應高於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於水面的任何堆積物。 乾塘捕捉 池塘排幹水捕捉泥鰍,一般在泥鰍泥食量較少,而未鑽泥過冬時的秋天進行。或者是用上述幾種方法捕撈養殖泥鰍還有留餘時,則只好乾塘捕捉泥鰍。方法是先將池水排幹,然後根據成鰍池的大小,在池底開挖幾條寬40 釐米、 深25~30釐米的排水溝,在排水溝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無水,溝、坑內積水,泥鰍會聚集到溝坑內,即可用抄網捕撈。若池大未捕盡,可進水淹沒池底幾小時,然後慢慢放水至只剩溝坑內有水,繼續用抄網捕撈。若池中還有泥鰍鑽到泥中未捕到,則再進水淹沒池底過夜,第二天太陽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得捕一次,可基本捕盡池中的池鰍。 稻田排幹水捕捉泥鰍 一般在深秋水稻成熟或收割後進行。稻田內的水,可分兩次緩慢排幹。第一次排水讓稻田表面露出,泥鰍則會游到魚溝或魚溜內棲息。第二次排水在第一次排水後1~2天進行,主要排放魚溝、魚溜中的水。當泥鰍集中在魚溜、魚溝時,先用抄網將其捕起,再用鐵絲製成的抄網連泥一併撈起,挑出泥鰍放入容器,最後還可以用手配合翻泥捕盡稻田中的泥鰍。 2、稻田養殖泥鰍技術 稻田養殖泥鰍,投本低,見效快,產效高。 A、稻田的選擇: 養泥鰍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效能好,滲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釐米以上。稻田的積雨面宜上不宜大,選擇低窪田、塘田、岔溝田為宜。水原清新,無汙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質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較高的為佳。 B、防逃設施: 養殖泥鰍的稻田,田埂應高出田面60釐米左右,捶緊夯實,可用農膜插入泥中10釐米圍護田硬,以防漏洞、裂縫、漏水、塌陷而使泥鰍逃走。同時進、出水口處要安裝塑膠網欄。 C、開挖魚溝: 魚溝一般為十字形溝,挖在稻田中央,約佔稻田面積的10%左右,溝深60釐米、寬90釐米為宜。魚溝渠道要與進、出水口處暢通。 D、稻田施肥: 養殖泥鰍的稻田的插秧前每667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為宜。 E、放養時間和密度: 泥鰍一般在水稻插秧後10天開始放養。苗種規格以長3~4釐米為好,每667 平方米放養2.5萬尾左右。 F、投餵飼料和管理: 一般1天投餵飼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飼料臺。飼料以穀糠、麥麩及魚類專用飼料等為宜,可搭配些青飼料。日投餵量一般為泥鰍體總重量4%~5%。稻田水位應根據生產需要適時調節。稻田防病治蟲要注意選擇低毒農藥,適時適量葉面噴施,以防藥害。 泥鰍經過4個月左右的養殖全長達到10釐米,體重達到12克左右, 可以捕撈出售。 3、泥鰍暫養法 A、水泥池 適用於較大規模出口中轉基地。一般體積為8米、4米、0.8 米,蓄水量20-25噸。每平方米暫養泥鰍5-7公斤;流水、增氧設施條件好, 每平方米放40-50公斤。春天每天換新水排汙1次,夏天2次,秋天1次,冬天隔日1次。同時注意投餵:如每30公斤泥鰍投餵0.2公斤生大豆或0.1公斤辣椒。如此可有效地提高泥鰍暫養成活率至90%以上。 B、網箱 小規模暫養可用網箱,一般為2米×1米×1.5米。 網眼稀密視泥鰍大小而定。一般小鰍可用11-12目的聚乙烯布,成品鰍可用網目較大的布。一般每平方米可暫養30公斤。網箱養鰍,平時要勤檢查、勤刷網箱,注意防止逃跑。 C、木桶 各類較大的木桶也可作小規模的暫養。如用72升容積的木桶,可放泥鰍10公斤。開始每天換水4-5次,第3天后每天換水2-3次。每次換水1/3左右。 D、魚簍 一般用口徑24釐米,底徑65釐米,高24釐米的竹製魚簍,簍內放聚乙烯布,簍上加蓋(蓋上不放聚乙烯布,以免影響鰍呼吸)。放在靜水中暫養,一簍裝泥鰍7-8公斤,若在微流水中每簍可裝15-20公斤。 簍要有1/3露出水面,以利鰍進行呼吸。應注意:放在流水中暫養時水流要緩慢,若太急鰍會患細菌性魚病。泥鰍二齡時性成熟,開始產卵。成熟的雌鰍肚大腹圓,胸鰭圓滑,個體大於雄鰍。泥鰍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溫25℃左右時,是產卵盛期。用做繁殖的親魚,要選擇體色正常、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雌鰍最好選取體長15釐米以上、體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人個體,雄鰍可以略小。個體大的雌鰍懷卵量大,雄鰍精液多,繁育的魚苗質量好,生長快。 4、泥鰍的養殖技術 A、泥鰍的自然繁殖方法。 開春後,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後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後,將親魚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麵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鬚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後要經常檢查並清洗上面的泥塵汙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產卵多在清晨開始,至上午10時左右結束,產卵過程需20~30分鐘。產卵時,親魚追逐激烈,高峰時雄鰍以身纏繞雌鰍前腹部位,完成產卵受精過程。產卵後要將粘有卵粒的魚巢及時取出另池孵化,以防親魚吞吃卵粒。同時補放新魚巢,讓未產卵的親魚繼續產卵。產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親魚。 B、泥鰍的人工繁殖方法。 泥鰍的人工繁殖與家魚相同。使用的催產劑種類與劑量按每條雌鰍計,分別為:鯉魚垂體0.5~1個,或青蛙垂體2~3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國際單位,或者類似物(LRH-A)5~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溶劑注射量為0.1~0.2毫升,採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號針頭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部中線胸、腹鰭之間,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鰍喜鑽動,注射時可用溫紗布包著(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後放入產卵池中,此後的工作與自然繁殖相同。水溫20~25℃,經10~20小時就會發情產卵。 若採取人工授精,可將已注射催產劑的雌雄泥鰍分別暫養於小池或網箱中,水溫18~25℃時,經10~15小時,輕壓雌鰍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採用幹法進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均與家魚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後隨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將魚巢平鋪桶底,然後一人輕輕抖動魚巢,同時攪動水體,另一個徐徐將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勻上巢。上巢後再轉入到孵化池中孵化。泥鰍的受精卵在水溫20~30℃範圍內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魚苗。用小容器靜水,勤換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為宜。 孵化時要避免震盪,孵化中可用0.1×10-6的孔雀石綠溶液進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黴。 剛孵出的鰍苗不能自由活動,用頭部附著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卵黃為營養。池中孵化的魚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釐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 ~1500尾為宜,過密時應取出部分魚苗另池增育。 鰍苗孵出3天開始攝食。此時應投餵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 一日數次,投餵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過2~3天改投水蚤、輪蟲、 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經10天左右的培育。過1月左右魚苗長到3釐米上下時再轉入到魚種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進行成魚飼養。 魚種池面積以30~50平方米為宜。放種前要清池消毒,並施基肥培育餌料生物。放種量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魚種下池後半月內投餵植物性飼料,每天投飼兩次,投量為魚體重量的3%~5%。夏季魚池水淺水溫高,要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當魚種長到8~10釐米,進入成魚飼養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自己生活裡的主角,歌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