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appy

    《格言聯璧》

    (清)金蘭生

    前言

    《格言聯璧》自咸豐元年(1851年)刊行後,即廣為傳誦,所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貧富,家家置之於案,人人背誦習讀”。甚且將此書置於左右,朝夕參悟。蓋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以聖賢之智慧濟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啟蒙。其中不乏為人處事的智慧法則,治家教子的諄諄教誨,修身養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璣,句句中肯,雅俗共賞,發人深省。其說理之切、舉事之賅、擇辭之精、成篇之簡,皆冠絕古今,堪稱立身處世的金科玉律,修心養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作者自序

    餘自道光丙午歲(1826年,道光二十六年),敬承先志,輯《幾希錄續刻》。刻工竣後,遍閱先哲語錄,遇有警世名言,輒手錄之。積久成帙,編為十類,題曰《覺覺錄》。惟卷帙繁多,工資艱鉅,未能遽(立即)付梓人。因將錄內整句,先行刊佈,名《格言聯璧》,以公同好。至全錄之刻,姑俟異日雲。

    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仲夏 山陰金纓蘭生氏謹識。

    格言聯璧正文目錄

    一、學問類[一、]

    二、存養類[四四、]

    三、持躬類[八七、]

    四、養生類[二一一、] 

    五、敦品類[二三一、]

    六、處事類[二五一、]

    七、接物類[二八三、]

    八、齊家類[三八五、]

    九、從政類[四一七、]

    十、惠吉類 [四七一、]

    十一、悖兇類 [五三五、]

    【學問類】

    一、

    [原文]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譯文]

    古今來世代顯貴家族,無不因積德造就;天地之間第一等好人品,還是由讀書培養。

    [原文]

    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

    [譯文]

    刻苦讀書,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氣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圖報答,時時恬然自安,飽食酣眠。

    [原文]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譯文]

    幫助別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悅;認真讀書,重修養,最為人讚許。

    四、

    [原文]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譯文]

    諸位到書院為何,哪裡僅僅限於是搞學問和寫文章,具有一種技藝與特長,便可算得上是讀書成才之人;我對所追求的也不過分計較,不過就是為子為臣為弟為友,盡到五種人倫的職責,共同成為恪守禮教的正人君子。

    [原文]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

    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

    [譯文]

    聰明用在正道上,越聰明越好,文才名聲會幫助他事業漸進;聰明用在邪路上,越聰明越壞,文才名聲只助長其偽詐醜行。

    [原文]

    戰雖有陣,而勇為本;祭雖有儀,而誠為本;

    喪雖有禮,而哀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

    [譯文]

    戰場交鋒,即使列陣有方,但以勇猛為本;操辦喪事,即使禮節周全,但以哀痛為本;文人學士,即使學富五車,但以德行為本

    [原文]

    飄風不可以調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詞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

    [譯文]

    旋風不能奏出動聽的音樂;心靈手巧的婦人未必能夠主持好飲食家務;(只會)做文章的讀書人不能夠治理好國家。

    [原文]

    經濟出自學問,經濟方有本源;

    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

    舍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

    [譯文]

    經國濟世之道來自廣博的學問,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養性之道體現在建功立業上,它才算得上圓滿。除了建功立業之外,世上沒有真正的學問;要尋求修心養性之道,必須到聖賢的文章中去找

    [原文]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

    [譯文]

    什麼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麼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謹慎的人;怎麼樣才能夠明瞭德義努力去做?惟有虛心學習;如何才能實現遠大的抱負?只有對當前的問題深思熟慮。

    [原文]

    竭忠盡孝,謂之人。治國經邦,謂之學。安危定變,謂之才。

    經天緯地,謂之文。霽月光風,謂之度。萬物一體,謂之仁。

    [譯文]

    能竭忠盡孝,才能稱為人。治國安邦稱為學問。能平定叛亂稱為人才,編織天地事物稱為文章。心胸光明坦蕩稱為風度。萬物與我一體稱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術為本根,以倫理為楨幹,以學問為菑畬,以文章為花萼,以事業為結實。以書史為園林,以歌詠為鼓吹,以義理為膏梁,以著述為文繡,以誦讀為耕耘,以記問為居積。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修持,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註釋:菑畬(zī she耕耘)

    [譯文]

    十二

    [原文]

    凜閒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譯文]

    一人獨處應謹慎自己的行為,預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嚴肅威儀安於天命,敬人倫以成聖賢,謹慎各種行為以成就德引,改過向善以成賢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裡,是聖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聖賢第一等工夫。

    [譯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賢的最高學問,行為中儘自己的本分是聖賢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萬理澄徹,則一心愈精而愈謹;

    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譯文]

    事理明白則心愈能清楚而專一,心能專一則事理愈能通達流暢。

    十五

    [原文]

    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

    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譯文]

    將宇宙萬物的事視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萬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

    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譯文]

    身雖處天地萬物之後,心卻不在天地萬物之前;身雖處天地萬物之中,而心卻在天地萬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工夫。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譯文]

    觀察天地萬物的自然景象,學習聖賢克己養性的工夫。行動上就是身體力行,奮鬥不止,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存誠自然。

    十八、

    [原文]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

    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

    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譯文]

    對聖賢的道理教導別人很容易,自己實踐卻是不容易的事。對聖賢的道理開始奮鬥很容易,但堅持到底卻很難。聖賢的道理與實踐相結合,行仁政必本與德性。後代則相反,學問與實踐不能統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別人。

    十九、

    [原文]

    口裡伊周,心中盜蹠,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聖賢;

    獨懍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復知天,方是有根學問。

    [譯文]

    滿口仁義道理,但內心卻充滿邪念,只責怪他人而從不責罵自己,這種人稱為“掛榜聖賢”。只怕惡行為人所見,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這才是實際的學問。

    二十、

    [原文]

    無根本底氣節,如酒漢歐人,醉時勇,醒來退消無分毫氣力;

    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灶,面前明,背後左右無一些照顧。

    [譯文]

    沒有根本的氣節,就好像醉漢喝醉酒打人,酒醉時很勇敢,酒醒後勇氣全消,沒有一點氣力。沒有以學問為根本的見識,就好像廚師在爐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後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爾;

    事以典故為據,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

    [譯文]

    用心體會整理才能理解精確得當,所以應當沉著穩重,不然就成了口頭耳邊的小事,過後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為依據,因此必須學識廣博,否則就成了隨意推測,胡編亂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夾膠玻璃pvb越厚隔音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