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球史下看中國

    在條頓森林之戰之前,歐洲是羅馬擴張的重點,大半個德國已落入羅馬人的控制下

    屋大維在公元前19年完全征服西班牙西北部的山地部落。便沿著多瑙河一線推進,將萊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南的歐洲全都併入羅馬的勢力範圍,使這兩條大河成為羅馬帝國的天塹防線。但在萊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上游之間卻有一段沒有河川之險的突破口,萊茵河以東勇猛好戰的日耳曼民族隨時可能從這個突破口侵入羅馬人富裕的高盧行省。為此,屋大維決定越過萊茵河向東推進,沿著德國、捷克境內的易北河建立一條新的帝國東北方防線,使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廣闊土地成為羅馬高盧行省與蠻族之間的緩衝地。

    他派出繼子提比略和德魯蘇斯渡過萊茵河東征日耳曼,在當地建立大日耳曼尼亞行省。日耳曼人奮起反抗,德魯蘇斯在公元前9年戰死,他的兄弟提比略則成功逐步向前推進,至公元6年,羅馬人已控制包括今德國大半個區域,易北河以西的日耳曼尼亞地區。羅馬對日耳曼各部落的貴族加以籠絡,授予羅馬公民權,甚至吸收進騎士階層,如不出意外,這些生活在今德國境內的日耳曼人將和當時生活在今法國境內高盧人一樣,被羅馬人所同化,變成拉丁語族。

    (日耳曼人)

    條頓森林之戰爆發

    然而桀驁不屈的日耳曼人不願向羅馬人臣服,此起彼伏的起義遍佈日耳曼全境。其間,多瑙河流域的潘諾尼亞人也掀起多達20萬人的大起義,迫使屋大維不得不把他最得力的將領提比略從日耳曼調往潘諾尼亞鎮壓起義,改將鞏固日耳曼地區的任務交給原敘利亞總督法魯斯。

    提比略經過三年苦戰,才成功平定潘諾尼亞。然而就在同年,日耳曼總督法魯斯卻被羅馬輔助部隊中已成為羅馬騎士階層的日耳曼切盧斯克族首領海爾曼(羅馬名為阿爾米尼烏斯)誘入條頓堡森林中,全軍被殲而慘敗自殺,其率領3個軍團及其9個輔助部隊,總數約3萬人的大軍幾乎被殺戮殆盡,他們的頭顱被懸掛在條頓堡森林大道兩側的樹梢上,直到離戰場5裡外的地方,都能發現他們被剝得精光的屍體。

    如果沒有條頓森林戰役的慘敗,羅馬帝國將會繼續向東擴張,甚至統一歐洲

    條頓堡森林之戰是羅馬繼敗給安息的卡萊會戰以來遭遇的最慘重兵敗,據羅馬史學家卡修斯(Dion Cassius)記載,屋大維得知條頓堡森林的災難後痛心欲絕,他扯爛自己的長袍,以頭撞牆,嘶聲哀嚎道:“法魯斯,還我軍團!”在這次戰役中羅馬喪失的17、18、19三個軍團編號因羅馬人認為不祥從此永遠退出羅馬軍團序列,羅馬帝國的28個軍團就此僅剩下25個。

    條頓堡森林之戰可以稱得上羅馬帝國的第一次慘敗,以及屋大維一生最大的恥辱。屋大維在痛定思痛後,決定徹底放棄征服日耳曼人的企圖,退守萊茵河防線,同日爾曼人劃河而治,萊茵河以東地區重歸日耳曼人,從此羅馬疆界被限制在萊茵河以西,再無力征服日耳曼人。正是海爾曼領導條頓堡森林伏擊戰這次歷史性的戰役,改寫整個西方世界發展的程序,使日耳曼人沒有重蹈高盧人被羅馬人同化的命運,羅馬人統一歐洲的夢想也因此破滅。後世也因此常以條頓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後裔,或是直接以此稱呼德華人。海爾曼也被後人奉為德國的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在今天條頓堡森林中依然豎立著海爾曼高達53米、手舉利劍的青銅雕像。

    海爾曼的青銅像

  • 2 # 老威觀史

    條頓森林戰役對羅馬影響並不大,之所以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是因為在羅馬前期,尤其是羅馬鼎盛的時期,被敵人全殲的戰役非常少,而條頓森林戰役就是為數不多的被人全殲的一場戰役,同時這一戰日耳曼方面的主帥阿爾米紐斯其戰術安排也非常巧妙,所以在歷史上便變得非常有名了。

    ▲歷史上,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爭鬥了數百年

    當時就損失來說,羅馬損失了3個軍團及其輔助人員,總損失為2萬多人。當時被殲滅的部隊,全軍是3萬人,作戰人員是2.5萬人,其他都是廚子、奴隸等隨從人員,最後除了極少數逃脫以外,絕大多數都被阿爾米紐斯消滅了。

    這個損失對於當時的羅馬來說也不是致命的,當時羅馬總共有28個軍團,損失了3個軍團,要補充上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就當時的分佈來說,羅馬將超過近一半的兵力,16個軍團佈置在了萊茵河-多瑙河防線,這部分部隊是用於對付日耳曼人的。在東方羅馬一半佈置了4個軍團,用於對付帕提亞帝國,在不列顛一般有2-3個軍團,剩下的部隊就分佈在了帝國各地。

    當時對於羅馬人來說最大的對手自然是日耳曼人了,不然也不會佈置如此多的兵力在這個方面。其實羅馬史上最強的軍事家凱撒曾經與日耳曼人有過交手,在凱撒的《高盧戰記》中也給出了結論,就是當時的日耳曼人不可征服。

    在凱撒死後,屋大維繼承了凱撒的事業,並維持了羅馬很長時間的和平,只是到了屋大維的晚期,因為和平的時間太長了,他也開始了武功,便展開了針對日耳曼人的軍事進攻,企圖征服日耳曼。

    按照當時屋大維的想法,他想把萊茵河-多瑙河的防線推進到易北河-多瑙河防線,為此羅馬人在多年裡展開了對日耳曼人的軍事進攻,期間擔任日耳曼方面軍的統帥有提比略(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日爾曼尼庫斯等名將。雖然他們在作戰的時候基本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也沒有實現對日耳曼人的徹底征服。原因其實凱撒也說過,日耳曼地區太廣,日耳曼人太多,如果日耳曼人打不過的話會跑到黑森林當中,如此一來羅馬人便找不到日耳曼人了,等到羅馬人走了,日耳曼人就出來繼續做自己該做的。

    針對日耳曼人的這個戰術,除非羅馬人搞地毯式的掃蕩,但要搞這樣的掃蕩至少也需要幾十萬大軍。就屋大維時期來說,羅馬28個軍團大約17萬人的羅馬公民兵,再加上對等的輔助兵團,全國總兵力大約在35萬人左右,而這個兵力也是當時財政的極限了,屋大維無法再多從財政中搞出一分錢來建設軍隊,所以羅馬要出動幾十萬大軍在日耳曼地區搞地毯式掃蕩是不可能的。

    組織條頓森林戰役的日耳曼主帥阿爾米紐斯原先是日耳曼一個部族首領的兒子,從小就被作為人質送到了羅馬,接受了羅馬式的教育,長大後來到了羅馬人的日耳曼軍團擔任軍官,因為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在羅馬擔任軍官期間,阿爾米紐斯逐步產生了被判羅馬的想法,並聯絡了自己原先的部落,又透過自己原先的部落聯絡了其他一些日耳曼人的部落,組成了一支反抗羅馬的同盟軍。

    按照當時羅馬軍團對日耳曼人的作戰習慣來說,他們通常會在春天的時候從萊茵河防線的冬營地出發進攻到易北河附近,然後再日耳曼人的地區掃蕩一番後再回到冬營地。

    當時率領羅馬三個軍團的統帥是瓦魯斯,此時阿爾米紐斯已經贏得了他的信任,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瓦魯斯帶著三個羅馬軍團在日耳曼人地區掃蕩了一番後,到了8月份天氣轉涼的時候開始往萊茵河方向返回。

    由於阿爾米紐斯得到了瓦魯斯的充分信任,所以回去的路線是由阿爾米紐斯制定的。根據相關史料我們能推斷出,在整個夏季阿爾米紐斯應該是聯絡了相當多的日耳曼部族在條頓森林這個地方聚集,並設定了大量的陷阱、路障及工事,不然不可能當羅馬軍隊到達這裡的時候會遭到非常有組織的伏擊。

    9月初的時候,瓦魯斯的軍團抵達了條頓森林附近,而瓦魯斯所不知道的是,他的部隊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鬼門關。

    阿爾米紐斯伏擊羅馬軍隊的地點在現今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與下薩克森州的交界處,此處地勢崎嶇,溝壑交錯,在當時來說還是一片森林覆蓋的地方。羅馬軍團來到這裡的時候,實際上走的是一條狹窄的過道,並且他們的左邊是一條河流,右邊是高低起伏的山丘,而日耳曼人在整個夏季裡已經在山丘上修築好了堅固的工事。

    當羅馬軍團來打這裡的時候,阿爾米紐斯便按照事先的計劃在這裡展開了伏擊。對於羅馬人來說,右邊是河流他們過不去,道路太狹窄他們也無法衝出去,左邊的山丘上日耳曼人修築了堅固的工事他們也攻不上去,就這樣經過一番戰鬥,羅馬軍團便奔潰了。

    之後又部分羅馬人從戰場逃了出去,但是他們卻在黑森林中不斷地遭到日耳曼人的襲擊,不得不邊打邊退,在撤退過程中也不斷地遭遇著損失。最後這場戰役持續了四五天,除了極少部分羅馬人逃了出去外,其他的不是被殺就是被俘,羅馬人三個軍團全軍覆沒。

    此戰,羅馬人的十七、十八、十九三個軍團全軍覆沒,軍團鷹旗也被繳了。訊息傳到羅馬,屋大維經常在深夜痛叫“瓦魯斯,你還我三個軍團,瓦魯斯,你還我三個軍團!”

    不過羅馬人向來是有仇必報的,阿爾米紐斯之後的命運就不好了。此戰之後沒幾年,屋大維去世,提比略成為了第二任羅馬皇帝,他任命日爾曼尼庫斯(日耳曼地區的征服者的意思)為日耳曼地區的最高統帥,在日耳曼尼庫斯的帶領下,羅馬軍團在公元16年的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中擊敗了阿爾米紐斯,並在與日耳曼人的一系列作戰中成功地奪回了兩面被繳獲的鷹旗,也算是為羅馬人贏回了顏面。

    阿爾米紐斯

    阿爾米紐斯最終也沒能擊敗羅馬帝國,他本人在公元19年被人暗殺。雖然他沒能領導日耳曼人最終戰勝羅馬人,但他的出現也讓提比略和日耳曼尼庫斯清醒地認識到了凱撒曾經的忠告,日耳曼人不可征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高效降低論文查重相似率過高改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