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旅行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國家建設的全過程 要強化黨和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治領導力;大力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建立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將生態文明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環保部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實和具體化到相關領域。 一、政治領域:強化黨和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治領導力 進一步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領導力,以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保障生態文明政策創新,是目前的緊迫需要。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將觸碰各種利益主體,如果沒有一種超越各種利益主體之上的政治領導力,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將難以有本質上的突破。要發揮黨強大的動員能力,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強化各級執政者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優先領域,建立黨總攬生態文明大局、全體群眾廣泛參與的建設氛圍。 加強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強化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科學決策作用。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議題作為黨中央決策的重大問題,給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未來發展方向。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執行力度,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責任制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 增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法監督問責職能。各級人大要將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議題作為當年的重點討論議題,制定地方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制度。同時,要加強監督,對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工作進行跟蹤監督,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強化政協對生態文明工作的監督職能,保證涉及生態文明的重大國家預算和工程方案都經過政協和人大審議程式。透過專門的委員會設立有針對性的調研題目,在更大範圍內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政協作用。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局面,促進政協在組織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會議和活動上發揮積極作用。 二、經濟領域:大力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 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領域的核心體現。實現綠色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產業佈局,淘汰落後產能,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積極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立足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最佳化升級帶動轉變。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係,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調整產業結構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發展;制定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傳統資源型產業升級和轉型,積極培育和引導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新型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將環保產業作為促進綠色發展的突破口之一。加大政府環保投入、推進環保科技攻關、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服務管理、工程設計、施工運營等。大力推進環境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環保需求產業化;突破自主創新瓶頸,提升環保產業技術裝備水平。 三、社會領域:建立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將公民環境權明確確立在憲法中,提高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參與程度,使社會公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 第一,將公民環境權明確確立在憲法中,並在相關條文中具體規定,對包括環境使用權、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和環境請求權等具體內容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加大公眾對政府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力度。第二,完善環境管理資訊公開制度。在環境保護法中對環境管理資訊公開的範圍和內容做出明確規定,並且是擴大化的規定。資訊公開在包括有關環保的特別法中要有明確規定,透過法律手段賦予公眾監督環境管理資訊公開的權利以及對不能實現此權利的救濟途徑。第三,健全環境立法聽證制度。完善立法聽證程式規則,並使之具體化;擴大環境立法聽證的範圍。第四,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擴大環境行政訴訟中原告的範圍;調整現存的訴訟模式,選擇公眾訴訟模式,使任何公眾都可以對損害或者可能損害環境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有獎舉報制度。第五,建立和發展中國非政府環境保護團體的制度。同時,加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宣傳和權利意識教育,使環境意識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四、文化領域:將生態文明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逐步完善建設生態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廣泛、持久的社會意識形態,將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執政觀、政績觀。將生態價值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大力促進生態文化研究與實踐,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成熟與完善。 加強環境文化宣傳教育,建立良好的環境文化發展機制;加強媒體宣傳機制,創造環境文化社會氛圍;依靠社會力量開展環境文化建設;借鑑西方環境文化理念,加強國際環境文化交流與合作。倡導綠色消費文化,培育生態消費意識。規範綠色產品標準,鼓勵企業綠色生產,為消費者綠色消費提供更大的綠色市場。 五、環境領域:以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主題,以加快建設“兩型”社會為主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 環保部門建設生態文明,要以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主題,以加快建設“兩型”社會為主線,即環保工作要突破在經濟發展之外從事環境管理的狀況,深刻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和實施過程之中。要高舉生態文明大旗,爭當建設生態文明的引領者、實踐者、主力軍和主陣地。建設“兩型”社會核心就是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去規範、引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相當於對環境保護的一個重大授權,要求其承擔起對整個社會的使命。 透過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手段來最佳化經濟發展水平。繼續嚴格執法監督,持續開展環評專項行動;提高環境准入門檻,不讓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成為未來地方發展的隱患,為地方經濟長遠發展留足空間。進一步推進汙染減排,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倡導節能減排,完善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

  • 2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不可能也無必要面面俱到,關鍵是從實際出發、走合理捷徑。建議在如下四個方面有較大突破。

    正確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決定了城市的個性與靈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上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鮮明特徵。從歷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過,哺育了上虞;從地理位置看,杭州灣敞開懷抱,呵護了上虞;從地形地貌看,河道縱橫交叉,滋潤了上虞。可以說,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鄉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牢牢把握濱江生態型城市發展的核心定位,著力構建以曹娥江為軸、城區河道相互貫通的城市水系,並加強對河道的修整護岸、水體治理、綠化亮化,形成水系發達、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親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積極提升城市文化景觀。建設城市文化景觀是增強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建設城市靚麗的文化景觀。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遊品牌。在現有曹娥江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道路全線貫通,實施水路、遊步道、陸路立體通行,種植同一樹種,增設舜江十景,物化曹娥傳說,配套運動專案,使之成為自然、人文、時尚交相輝映,觀光、休閒、娛樂融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品牌。二是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依託曹娥廟景區建設孝文化主題公園,依託龍山建設虞舜文化主題公園,把歷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把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有效運用進去,使之成為人們文化娛樂、假日休閒、社交活動的目標去處。三是構建標誌性建築。著力建設具有文化、會展、體育等綜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劇院”,使之成為城市標誌性建築。

    合理設定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任何視角、任何時點都帶給人們美的傾訴。建議把城市雕塑作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有效載體。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規劃。將城市雕塑規劃作為城市文化規劃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規劃的子規劃,在城區重要節點處規劃和建設文化雕塑,避免盲目發展、輕易改變。二是注重特色雕塑開發。面向全國統一徵集一批具有上虞傳統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特徵的雕塑作品,切實增強城市雕塑個性,真正發揮其“畫龍點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則,合理設定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題紀念性雕塑、廣場標誌性雕塑、環境感召性雕塑、公園綠地雕塑、建築裝飾雕塑,真正讓城市雕塑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

    有效改進城市建築風貌。建築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人們審美觀念、社會藝術思潮、建築技術進步、地方歷史文化精髓的承載體。建議積極營造優美的城市建築風貌。一是突出建築設計的藝術性。對城市建築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務建築、橋樑、公園設施的設計,要在保證內在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觀藝術性,使這些建築物具有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二是突出建築佈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視建築體自身的佈局,又要重視建築體以外的空間利用,使功能區之間的隔離更美麗、每個小區之間的銜接更優美。三是突出建築命名的特色性。將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務機構、道路、橋樑等建築的命名之中,並結合城市廣告適度介紹建築命名的文化背景,讓人們時時感受文化薰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部曬傷後用什麼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