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雲長,原字長生,公元161年生,河東解良人,在三國演義裡提到他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關羽殺之後逃難江湖,於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82斤。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為偏將軍。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裡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裡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新增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罾口,網者也,“魚”入“罾口”豈能久乎?此乃小說一戲劇性解釋),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樊城乃魏都城許昌最後屏障),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為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為“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裡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為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而關羽與張飛誰更強呢?我不好下定論,但在看他們二人戰袁術部將紀靈可略窺一二:關羽與之戰三十合而不勝,張飛戰十合斬紀靈於馬下。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 河北英雄喪膽 單刀會魯肅 江南文武寒心。隨論——居其職,司其責(《三國演義》人物性格分析之陳宮)
三國中英雄人物輩出,縱觀《三國演義》中的歷史,陳宮出場次數並不多,辨其才能:並非能武之人;作為謀士,他的本事肯定又不若諸葛那麼神;就連性格也非三國中非常典型的人物。然而人物分析會想寫他,只因他輔佐呂布到了最後……
初識陳宮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覺得陳宮是一個忠義之人,他對忠義之士也是相當敬重的,以天下為己任,有著抱負的他,當見到曹操是位為天下的忠義之士時,便毅然棄官從操而逃,對縣令一職無留戀,並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國家天下吧,一般說來是難得有人有如此氣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沒多遠所發生的事情卻不好判斷陳宮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又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令陳宮察覺其實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後患,欲殺操又覺不義,只得棄操而投東郡。說到這裡,陳宮是力求自己為忠義之士,具有儒家傳統思想,他人不義也罷,但自己是應當做一個忠義之人的,這裡不殺曹操也沒有報官出賣曹操,我也可以猜測陳宮認為曹操是識人之人,兩人其實是彼此欣賞的,殺操陳宮心中也有不捨;而他心中也應該知道,此時留下曹操,對自己的未來肯定是巨大的威脅,即使棄操之時無法完全看透以後的國家形勢發展,但他還是瞭解曹操為成大事之人,以後若被操擒,自己必是無後路可退的,這件事算是為陳宮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陳宮在棄操之後輾轉投奔了東郡、陳留,後被張超引薦,恰巧呂布來投張邈,宮勸邈結呂布攻袞州,此時是陳宮謀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國演義》中展現,而攻略的物件為曹軍之地——袞州。其實剛到陳留的陳宮應該也不非常瞭解張邈究竟是否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卻直接勸張邈攻袞州,其意圖真的是在想幫張邈謀天下?亦或其實是因為知道曹操欲盡殺徐州百姓,而陳宮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爾後,陳宮便一直輔佐呂布,在很多人看來呂布是驍勇之人,但卻是典型的有勇無謀,因此在後面的幾場戰役中只要呂布聽從了陳宮的謀略,便獲得了勝利,從這裡可以看出陳宮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在戰場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而陳宮在與曹操的對戰中也算是將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徹了,瞭解曹操會在何時使用什麼計謀,因此陳宮在促呂布成業時是有大功勞的,那時的呂布很多事情也肯聽陳宮之言,只可惜後來呂布鮮少聽從陳宮的諫言,才拖累屬下一起被操所縛。
在關於陳宮後來一直輔佐呂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陳宮已經由一個忠義之士,變成了一個放棄國家利益、只圖自身發展、搖擺不定、為虎作倀之人,但這裡我卻有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陳宮是個很有責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著“居其職,司其責”的原則,一開始棄官是因為執政之人已非陳宮想效忠的人,而後幾經輾轉,跟隨呂布;雖然《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實在是個除了武力無什麼可取之處的人,但當時的情況,陳宮不另擇明主,我覺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個人有少許猜測如下:俗語說“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屬下做事是要伴著被殺的危險的,此時,選擇一個心胸相對寬廣的上司於自身是比較好的,曹操雖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陳宮已覺他不仁,肯定是不願再跟隨曹操了;但對於呂布,陳宮自己也說布雖無謀,卻不似操詭詐奸險,為呂布謀略可盡其所能,因為呂布即使不聽陳宮的策略也不會對陳宮如何,而曹操則不一定了……想想楊修之死,自然是覺得輔呂布要來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問,為何陳宮當時不去投劉備呢?在《三國演義》裡,作者其實是偏向蜀國的,所以在作品中陳宮的做法對劉備算是不仁不義了,一開始劉備以徐州相讓時,陳宮說“強賓不壓主”,後來又主張呂布攻徐州,再到後來的連袁術滅劉備,看到這裡,恐怕又有人要說,陳宮果然已非忠義之人,當日劉備給了呂布安身之地,如今陳宮卻又縱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對陳宮不滿了,但我也還是要提那句話“居其職,司其責”,陳宮那時並不瞭解劉備是否為仁義之人,而當時也沒有機會了解,便遇到劉備讓徐州之事,即使當時劉備是真有心讓呂布掌徐州,此事在陳宮看來恐怕也覺得劉備有疑人之意,才會說“請使君勿疑”一話吧,而後他當然得為自己所伺之主考慮,小沛本來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機會將徐州攻下而獲得治理權則更顯得名正言順,本來在天下姓未定之時,大家各伺一人,都是為統領大業發展,誰也不知道最後誰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確實應該是盡其作為呂布謀士的職責,從有利於呂布的角度來考慮究竟該如何發展,而後陳宮知曉袁術欲結親的本意為殺劉備,他主張殺劉備也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在陳宮眼中劉備可能本也有些虛偽,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對劉備造成積怨,此人不滅對呂布是一大威脅,所以這裡並不是陳宮看得不遠,而是有些事儘自己的本職就必須那麼做。也有人說劉備太虛偽,所以陳宮才不願投他,具體史實我沒有去研究,但僅作品中陳宮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個人是比較欣賞他這麼做的,陳宮跟夏商周的聞仲是一樣的:效一主,盡其職。不過說起易主,我想起了呂布屢次不聽宮言,陳宮當時意欲棄布而往,卻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這裡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這裡也看得出陳宮還是在乎面子的人。
陳宮最後被俘,實在是呂布聽妻而不聽陳宮勸言的結果,說起來陳宮也算得上是死於婦人手了,不過卻也是死的有志氣,曹操欲留,陳宮卻就那麼平然的赴死了。其實看到這裡我是很感動的,可是這裡的感慨我又無法很好的表達,只說其實是看到這裡才真的覺得陳宮是一個忠義的人才,才想過陳宮在輔佐呂布時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陳宮是位盡職盡責的謀士了。
關羽,字雲長,原字長生,公元161年生,河東解良人,在三國演義裡提到他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關羽殺之後逃難江湖,於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82斤。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為偏將軍。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裡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裡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新增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罾口,網者也,“魚”入“罾口”豈能久乎?此乃小說一戲劇性解釋),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樊城乃魏都城許昌最後屏障),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為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為“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裡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為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而關羽與張飛誰更強呢?我不好下定論,但在看他們二人戰袁術部將紀靈可略窺一二:關羽與之戰三十合而不勝,張飛戰十合斬紀靈於馬下。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 河北英雄喪膽 單刀會魯肅 江南文武寒心。隨論——居其職,司其責(《三國演義》人物性格分析之陳宮)
三國中英雄人物輩出,縱觀《三國演義》中的歷史,陳宮出場次數並不多,辨其才能:並非能武之人;作為謀士,他的本事肯定又不若諸葛那麼神;就連性格也非三國中非常典型的人物。然而人物分析會想寫他,只因他輔佐呂布到了最後……
初識陳宮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覺得陳宮是一個忠義之人,他對忠義之士也是相當敬重的,以天下為己任,有著抱負的他,當見到曹操是位為天下的忠義之士時,便毅然棄官從操而逃,對縣令一職無留戀,並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國家天下吧,一般說來是難得有人有如此氣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沒多遠所發生的事情卻不好判斷陳宮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又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令陳宮察覺其實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後患,欲殺操又覺不義,只得棄操而投東郡。說到這裡,陳宮是力求自己為忠義之士,具有儒家傳統思想,他人不義也罷,但自己是應當做一個忠義之人的,這裡不殺曹操也沒有報官出賣曹操,我也可以猜測陳宮認為曹操是識人之人,兩人其實是彼此欣賞的,殺操陳宮心中也有不捨;而他心中也應該知道,此時留下曹操,對自己的未來肯定是巨大的威脅,即使棄操之時無法完全看透以後的國家形勢發展,但他還是瞭解曹操為成大事之人,以後若被操擒,自己必是無後路可退的,這件事算是為陳宮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陳宮在棄操之後輾轉投奔了東郡、陳留,後被張超引薦,恰巧呂布來投張邈,宮勸邈結呂布攻袞州,此時是陳宮謀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國演義》中展現,而攻略的物件為曹軍之地——袞州。其實剛到陳留的陳宮應該也不非常瞭解張邈究竟是否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卻直接勸張邈攻袞州,其意圖真的是在想幫張邈謀天下?亦或其實是因為知道曹操欲盡殺徐州百姓,而陳宮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爾後,陳宮便一直輔佐呂布,在很多人看來呂布是驍勇之人,但卻是典型的有勇無謀,因此在後面的幾場戰役中只要呂布聽從了陳宮的謀略,便獲得了勝利,從這裡可以看出陳宮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在戰場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而陳宮在與曹操的對戰中也算是將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徹了,瞭解曹操會在何時使用什麼計謀,因此陳宮在促呂布成業時是有大功勞的,那時的呂布很多事情也肯聽陳宮之言,只可惜後來呂布鮮少聽從陳宮的諫言,才拖累屬下一起被操所縛。
在關於陳宮後來一直輔佐呂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陳宮已經由一個忠義之士,變成了一個放棄國家利益、只圖自身發展、搖擺不定、為虎作倀之人,但這裡我卻有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陳宮是個很有責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著“居其職,司其責”的原則,一開始棄官是因為執政之人已非陳宮想效忠的人,而後幾經輾轉,跟隨呂布;雖然《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實在是個除了武力無什麼可取之處的人,但當時的情況,陳宮不另擇明主,我覺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個人有少許猜測如下:俗語說“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屬下做事是要伴著被殺的危險的,此時,選擇一個心胸相對寬廣的上司於自身是比較好的,曹操雖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陳宮已覺他不仁,肯定是不願再跟隨曹操了;但對於呂布,陳宮自己也說布雖無謀,卻不似操詭詐奸險,為呂布謀略可盡其所能,因為呂布即使不聽陳宮的策略也不會對陳宮如何,而曹操則不一定了……想想楊修之死,自然是覺得輔呂布要來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問,為何陳宮當時不去投劉備呢?在《三國演義》裡,作者其實是偏向蜀國的,所以在作品中陳宮的做法對劉備算是不仁不義了,一開始劉備以徐州相讓時,陳宮說“強賓不壓主”,後來又主張呂布攻徐州,再到後來的連袁術滅劉備,看到這裡,恐怕又有人要說,陳宮果然已非忠義之人,當日劉備給了呂布安身之地,如今陳宮卻又縱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對陳宮不滿了,但我也還是要提那句話“居其職,司其責”,陳宮那時並不瞭解劉備是否為仁義之人,而當時也沒有機會了解,便遇到劉備讓徐州之事,即使當時劉備是真有心讓呂布掌徐州,此事在陳宮看來恐怕也覺得劉備有疑人之意,才會說“請使君勿疑”一話吧,而後他當然得為自己所伺之主考慮,小沛本來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機會將徐州攻下而獲得治理權則更顯得名正言順,本來在天下姓未定之時,大家各伺一人,都是為統領大業發展,誰也不知道最後誰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確實應該是盡其作為呂布謀士的職責,從有利於呂布的角度來考慮究竟該如何發展,而後陳宮知曉袁術欲結親的本意為殺劉備,他主張殺劉備也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在陳宮眼中劉備可能本也有些虛偽,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對劉備造成積怨,此人不滅對呂布是一大威脅,所以這裡並不是陳宮看得不遠,而是有些事儘自己的本職就必須那麼做。也有人說劉備太虛偽,所以陳宮才不願投他,具體史實我沒有去研究,但僅作品中陳宮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個人是比較欣賞他這麼做的,陳宮跟夏商周的聞仲是一樣的:效一主,盡其職。不過說起易主,我想起了呂布屢次不聽宮言,陳宮當時意欲棄布而往,卻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這裡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這裡也看得出陳宮還是在乎面子的人。
陳宮最後被俘,實在是呂布聽妻而不聽陳宮勸言的結果,說起來陳宮也算得上是死於婦人手了,不過卻也是死的有志氣,曹操欲留,陳宮卻就那麼平然的赴死了。其實看到這裡我是很感動的,可是這裡的感慨我又無法很好的表達,只說其實是看到這裡才真的覺得陳宮是一個忠義的人才,才想過陳宮在輔佐呂布時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陳宮是位盡職盡責的謀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