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大清王朝在道光皇帝執政時期,出現了中國封建王朝前所未有之危機,真正意義上的國外侵略者在撬開國門之後,開始肆虐這個曾經雄霸東方的巨大帝國,此時大清亟需要一位有能力、有擔當的一位領導人,扭轉這急劇衰落之勢頭。顯然,年邁的道光皇帝不具備這樣的魄力與能力,在其渾渾噩噩的執政了三十年之後,終於因為駕崩而卸任,如此下一任繼承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1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即道光

    道光皇帝執政時期,雖勤勉有餘,但政績平平,執政三十餘年,可圈可點之處寥寥。但是,道光皇帝最令後人詬病之處就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放著能力出眾且很有想法的皇六子奕訢不選,偏偏選了一個剛愎自用,還身體羸弱的皇四子奕詝,究竟是因為什麼讓道光皇帝做出瞭如此一個大錯特錯的決定?是道光皇帝的個人偏愛還是他的昏聵無能?亦或奕詝和奕訢做了什麼影響了道光皇帝的決斷?就讓我們來共同探究,來揭開這段歷史雲譎波詭的神秘面紗。

    圖2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一、從小要好的好兄弟

    道光二十年正月,奕詝生母孝全皇后病逝,當時奕詝年僅10歲。道光皇帝將奕詝交由奕訢生母靜貴妃撫養,靜貴妃對奕詝悉心照料如同己出,因為同母所養的緣故,加之奕詝和奕訢年紀也僅差一歲,所以童年以及少年時期,兩兄弟感情很好。滿族人崇尚武力,所以習武是皇子們的必修課,這兄弟二人在習武之餘還共同研習出槍法和刀法各一套,道光皇帝為鼓勵兩個兒子特親賜名,槍法為“棣華協力”,刀法為“寶鍔宣威”,兄弟二人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二、殘酷的現實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位皇子,等到道光皇帝暮年,需要抉擇繼承人之時,前三位皇子已經相繼過世之後,皇四子奕詝實際上就是道光皇帝的長子,而且是嫡後所出,是真正的嫡長子。清朝雖沒有立嫡立長的規律,但是也不要忽視了這個身份,道光皇帝本身就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此時就年齡而言,具備皇位競爭力的皇子除了奕詝之外,還有皇五子奕誴和皇六子奕訢,至於其他皇子年齡都在10以下,基本不具備皇位競選資格。而老五奕誴因為相貌醜陋且行為乖張很不受皇阿瑪待見,早早就將他過繼給了敦親王綿愷為子,也就是說奕誴也被排除在皇位競爭之外,所以未來皇帝就是奕詝和奕訢二人之一。

    圖3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

    就道光皇帝而言,這兩位皇子都是他心儀的人選,奕詝是自己的嫡長子,是自己親賜諡號寶冊的孝全皇后所出,同時奕詝文武成績雖然不及六弟奕訢,但也算是刻苦耐勞,是一位中規中矩的接班人人選。再看奕訢,論出身,奕訢生母雖然不是皇后,但是在道光皇帝三位皇后相繼過世之後,身為皇貴妃的博爾濟吉特氏已經是總攝後宮,是名義上的皇后了,所以奕訢出身絕不差。

    論學識,奕訢更是鶴立雞群,叢後來編訂的奕訢詩文集《樂道堂詩鈔》不難看出,奕訢文化水平之高可以肩比詩人;

    論武功,前文提及小小年紀就能創造槍法和刀法各一套,且因武功出眾,道光皇帝親賜奕訢白虹寶刀一口,準其隨身攜帶;

    論治國安邦的能力,那恐怕就要甩出他的兄弟們好幾條街,叢日後奕訢在大清王朝之作為便可了知。

    可以毫無疑義地說,奕訢絕對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可是歷史就是這麼地“不按套路出牌”,道光皇帝偏偏放棄了“首選”而求了“其次”,究竟為什麼?

    圖4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三、虛偽戰勝了率真

    有這麼兩個故事,雖出自非正史典籍,但是絕非空穴來風。

    故事一:道光二十八年,暮年的道光皇帝認為定奪接班人乃當務之急,於是他決定再次考察一下奕詝和奕訢兩個兒子,考察的方面就是文治武功。比武功就是二人打獵,比誰獲得的獵物更多,奕訢百步穿楊所獲頗豐,而奕詝就一失未發,一無所獲,老皇帝頗為不解詢問奕詝為何,奕詝抽泣跪答:此時正值萬獸孕育之季節,兒臣不忍傷及性命而破壞天干。此語一下子說到道光皇帝心坎上,不久就在秘密建儲的密匣之內寫上了奕詝的名字。

    故事二:道光三十年,自知時日不多的老皇帝,想要最後在考察一下兩位兒子,這次問的是治國安邦之策。奕訢就治國之道,陳述條理清楚,對答如流,道光皇帝讚許良久。而輪到奕詝,他並未回答皇阿瑪如何治理國家,而是伏地痛哭而說:皇阿瑪定能萬壽無疆,不會如此早早便離兒臣而去。道光皇帝亦感動非常,遂堅定了立奕詝為皇太子之決心。

    圖5 道光通寶

    根據事後事態之發展,可以說這兩個故事是有一定依據性的。根據正史典籍記載,道光皇帝秘密建立儲君是在道光二十六年,可在道光皇帝嚥氣之前,當著被召集御塌之前的王公大臣,開啟密匣裡面是有兩道諭旨,一道是立奕詝為皇太子,承襲皇帝位,一道是立奕訢為親王爵。難道說道光皇帝已經在道光二十六年之時就已經決定立奕訢為親王?倘若如此他大可以同時分封奕詝和奕訢為親王,而不需要寫到遺詔之中。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立儲之後,老皇帝再次附加了這一條親王遺令,可以看出道光皇帝的猶豫不決,所以一定是對兄弟二人反覆地考察。考察內容無非是文治武功,而奕訢能力強於其兄乃是有目共睹之事,所以奕詝不耍耍手段,皇帝哪有他的份?

    圖6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錫之

    還有一件事也能側面反應出一些問題,就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去世之後,奕詝堅持要給恩師上諡號“文正”,“文正”這個諡號是文臣最高諡號,在杜受田並沒有什麼定國安邦之功績的前提下,皇帝硬要給恩師諡“文正”,側面也印證了當年奕詝之手段多出在這位恩師之指點,所以急於報恩的奕詝強諡“文正”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道光皇帝難道就不瞭解奕詝的手段?如此輕鬆的就被奕詝糊弄矇蔽?我想道光皇帝雖然不是聰明絕頂,但也絕非昏庸無能之輩,他的兒子幾斤幾兩多少還是清楚的,也就是說道光皇帝很可能在清楚奕詝虛偽的前提之下,還是立奕詝為接班人。因為在道光皇帝看來,一個君王過於率真,在雲譎波詭的政治環境下,即便是有能力,也恐怕很難駕馭群臣,治理好國家。而且老皇帝可能真的抱有一線希望,倘若奕詝真的“善良”一些呢?至少他們兄弟不至於手足相殘,這也可能是道光皇帝在密匣之內將奕訢封為親王之本意。

    圖7 (奕詝) 咸豐皇帝御批奏摺

    有一種說法,奕詝之所以會被立為儲君,是因為他的母親孝全皇后,道光皇帝最鍾愛孝全皇后,因為孝全皇后之諡號就是道光皇帝親賜,在此之前,身後能夠獲此殊榮的皇后只有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但是,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也許道光皇帝會愛屋及烏,但是這絕對不是他最終下決定的主要原因。總之,奕詝與奕訢的皇位之爭,完全是虛偽與率真之爭,結果是虛偽戰勝了率真,這一場因“虛偽”之勝利,改變了大清王朝統治格局,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之走向,更決定了民族之興衰。

    倘若道光皇帝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捶胸頓足,悔恨不已?

    參考文獻:《清史稿》

  • 2 # 南朝居士

    有才幹那是你認為的,你真覺得亦訢當皇帝就比咸豐做得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到了王朝末期,王朝開始衰退,內憂外患,他的垮臺是必然的,亦訢又能力挽狂瀾?這不是一個帝王能力可以製造的。

    你看到亦訢活得久,就覺得他當了皇帝就也能活得久?你見過幾個王朝末期出現過活得久的皇帝?見過幾個王朝末期出現過有作為的皇帝?

    這是王朝末期的皇帝能力差?顯然不是吧,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彼岸真的花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