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只。歷史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 至 世紀,佛教經北韓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呼稱。其後,自然神之外,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物件,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和東亞的其他各國相較,北韓同樣創造了本民族的宗教天道教,而越南仍然叫道教,但將所有神只換成越南的歷史英雄人物,成為越南道教。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甚為反對。由大陸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援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教,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大陸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援佛教。一時神道教失勢,然至 世紀末,佛教僧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派別神道教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 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佈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教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定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 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佈政教分離,裕仁天皇釋出詔書,宣佈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文化日本人一般在出生 至 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 、 、 歲的 月 日所謂三五七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籤,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鳥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然後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神社不設立靈牌。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一般稱為神宮。比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有:伊勢神宮明治神宮日光東照宮出雲大社嚴島神社靖國神社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只,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紀吸收中國儒家與佛教學說後,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明治維新(公元 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處於依附地位。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為了鞏固王權,將神道教尊為國教,是為國家神道,成為明治政府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戰日本神風特攻隊的「英勇表現」就是最佳證明。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發表宣言否認自己的神格地位,盟軍總司令也要求日本廢除國家神道,神道教遂成為民間宗教,雖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 %。「神道教」的「神」「神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書記」,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神道」二字雖然源自中國漢字,但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對此詞的概念不同,我們若按字面來解釋神道教,必會被其名稱所誤導。日本人稱一切神明為Kami,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Kami。日本人稱皇室、氏族的祖先與已逝的偉人英雄之靈魂為Kami,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嶽、樹木、狐狸等動植物與大自然的靈稱為Kami。「古事傳記」一書對Kami作了以下的註釋:「凡稱迦微者(Kami),從古典中所見的諸神為始,鳥獸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稱為迦微。不僅單稱優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兇惡者、奇怪者、極可怕者亦都稱為神。」也就是說: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僅是華人所謂的神只,亦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換句話說,在這個教派中沒有善神和惡神的區別。人只要做了特別詭異,並且其它人幹不出來的事,就可以成神。)神社與神宮到日本旅遊的人一定會參觀神社,並對這大大小小的神社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社與神宮是神道教徒祭祀之處,至於何時起源已無法考據。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樹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種一常綠樹,信徒們相信神靈居在其中,遂開始敬拜,稱為「神籬」,以後就漸漸發展成今日的各種神社了。依所祭拜的亡靈種類,神社被區分成六大類:( )祭祀古代諸神只的神社。( )祭祀歷代諸天皇亡靈的神社,又稱神宮,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 )祭祀有功勳皇親的神社。( )祭祀國家功臣的神社。( )祭祀諸氏族祖先的神社。( )祭祀國郡鄉土功勞者的神社,如祭拜明治維新一百多年來陣亡將士之靈的靖國神社。總計日本現有神社已超過八萬座,其中每年參拜人數最多的有:鎌倉八幡宮(六百萬人);伊勢皇天大宮(四百八十二萬人);東京明治神宮(六百二十五萬人)與靖國神社(三百萬人)。神社通常有一個具傳統風格的入口,稱為鳥居,從鳥居沿正道而行,可到達淨盆處,參拜者可在此洗手漱口。神社本殿供有神體(Shintai,又稱御靈代),不過只是一些象徵物,如神鏡、木偶、叢雲劍等。教義與經典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週的固定禮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參拜,也可按照個人需要隨時到神社膜拜,虔誠的神道教徒則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新生兒出生後 ~ 天內需參拜保護神, 、 、 歲的兒童則於 月 日七五三節參拜神社,感謝神只保佑之恩,並祈祝兒童能健康成長。日本人多同時信奉神、佛兩教,婚禮多從神道教習俗,而喪殯則多從佛教葬儀。傳統日宅兼有神道神龕與佛教祀位,神道神龕多是供奉保護神與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則是敬拜祖先亡靈。神道教的重要祭典有( )新年祭( )神嘗祭( )新嘗祭( )月次祭。新年祭又稱春祭,每年二月四日舉行,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為主;神嘗祭與新嘗祭於每年新谷成熟時舉行,每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親自向神明供獻新谷;月次祭則於每年的六月與十二月的十一日舉行。祭祀主要內容有三部份:行禊祓、奏神樂、向神祈禱。禊祓乃指在某一時期內要潔淨身心與各種飲食器皿,是為齋戒;神樂又稱神遊,是一種祭神的宗教音樂;祈禱則和一般宗教祈禱相似,祈求國泰民安與個人蒙福。神道教特別注重戰爭勝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戰事,便有大批的神道教徒為了戰勝至神社膜拜祈求。嚴格說來,神道教並沒有經典可尋,若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經典,「古事記」與「日本書記」兩部古書可勉強稱為神道教經典。「古事記」計有上、中、下三卷,全書收納開天闢地以來至公元 年推古天皇的各種神話、傳說、歌謠與歷史,是以天皇為中心的一貫思想,於公元 年由太安萬侶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十八世紀時本居宣長著「古事記傳」為「古事記」作批註,成為研究日本國學與古代宗教、歷史的重要書籍。「日本書記」共計三十卷,是日本最古老的官撰正史,以漢文寫成,記載神話時代至持統天皇(公元 年)的事蹟,公元 年由舍人親王與太安萬侶等人完成。根據 年在日本的宗教調查,當時日本的宗教人口為二億多,是全人口的二倍以上。大部份的成人持有兩、三種不同的信仰,此為日本宗教的特徵,因為江戶時代的檀家制度,強制性地使佛教成為家庭的宗教,明治時代國家神道的氏子制度,使神道教進入家庭,因而佛教及神道教便成為一般日本家庭的宗教信仰。縱觀一般日本人的一生,在他們的生活中,亦參與許多的神道教及佛教的慶典活動,混合著神道教及佛教的色彩,從男孩出生後第 天,女孩第 天,就會被帶往神社參拜出生地的守護神,男童在三歲和五歲,女童在三歲和七歲時,也會被帶往神社參拜、祝賀及祈願孩童的成長。每年新年時大多會到神社參拜。成年後近 %的婚禮是採用神道教儀式的,但現在許多年輕人則喜好基督教的結婚儀式(在旅館有專供婚禮用的禮堂或教堂)。到最後一生的盡頭則是佛教喪禮。但如果你問他們什麼是神道教及佛教時,大多數的人卻答不出來。神道教的神觀和基督教的神觀完全不同。神道教是多神教,日本人認為有八百多萬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陽、火、雷、動物(狐、蛇)、祖先的靈等都成為他們祭祀崇拜的物件,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陽神?。到神社參拜者,通常會先到神社的小水池處洗手,表示潔淨後再去參拜。而傳統的神道教結婚禮在進入神殿前有手水儀式,是用水洗手和口以表示潔淨的儀式。在神道教中把大地也當做神,因次在地上蓋房子時有「地鎮祭」儀式:神道教的神宮以祝詞來慰撫地神使其不發怒。即使科學先端的原子爐起工式時也舉行了地鎮祭儀式,這背後反映出他們的懼怕及對安全的期望。江戶時代中期開始,訂定每年十一月十五日為祝賀男孩三歲及五歲,女孩三歲及七歲的成長節日簡稱七五三節(起因於早年孩童的夭折率高,存活不易)。這些孩童們被帶往神社參拜,一方面感謝,另一方面祈願孩童能繼續平安的長大。
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只。歷史神道教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 至 世紀,佛教經北韓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了“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神道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呼稱。其後,自然神之外,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物件,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和東亞的其他各國相較,北韓同樣創造了本民族的宗教天道教,而越南仍然叫道教,但將所有神只換成越南的歷史英雄人物,成為越南道教。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甚為反對。由大陸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援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教,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大陸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援佛教。一時神道教失勢,然至 世紀末,佛教僧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派別神道教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 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佈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教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定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 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佈政教分離,裕仁天皇釋出詔書,宣佈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文化日本人一般在出生 至 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 、 、 歲的 月 日所謂三五七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籤,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鳥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然後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神社不設立靈牌。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一般稱為神宮。比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有:伊勢神宮明治神宮日光東照宮出雲大社嚴島神社靖國神社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只,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紀吸收中國儒家與佛教學說後,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明治維新(公元 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處於依附地位。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為了鞏固王權,將神道教尊為國教,是為國家神道,成為明治政府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戰日本神風特攻隊的「英勇表現」就是最佳證明。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發表宣言否認自己的神格地位,盟軍總司令也要求日本廢除國家神道,神道教遂成為民間宗教,雖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 %。「神道教」的「神」「神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書記」,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神道」二字雖然源自中國漢字,但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對此詞的概念不同,我們若按字面來解釋神道教,必會被其名稱所誤導。日本人稱一切神明為Kami,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Kami。日本人稱皇室、氏族的祖先與已逝的偉人英雄之靈魂為Kami,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嶽、樹木、狐狸等動植物與大自然的靈稱為Kami。「古事傳記」一書對Kami作了以下的註釋:「凡稱迦微者(Kami),從古典中所見的諸神為始,鳥獸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稱為迦微。不僅單稱優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兇惡者、奇怪者、極可怕者亦都稱為神。」也就是說: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僅是華人所謂的神只,亦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換句話說,在這個教派中沒有善神和惡神的區別。人只要做了特別詭異,並且其它人幹不出來的事,就可以成神。)神社與神宮到日本旅遊的人一定會參觀神社,並對這大大小小的神社留下深刻的印象。神社與神宮是神道教徒祭祀之處,至於何時起源已無法考據。最初的神社形式是在樹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種一常綠樹,信徒們相信神靈居在其中,遂開始敬拜,稱為「神籬」,以後就漸漸發展成今日的各種神社了。依所祭拜的亡靈種類,神社被區分成六大類:( )祭祀古代諸神只的神社。( )祭祀歷代諸天皇亡靈的神社,又稱神宮,如祭拜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 )祭祀有功勳皇親的神社。( )祭祀國家功臣的神社。( )祭祀諸氏族祖先的神社。( )祭祀國郡鄉土功勞者的神社,如祭拜明治維新一百多年來陣亡將士之靈的靖國神社。總計日本現有神社已超過八萬座,其中每年參拜人數最多的有:鎌倉八幡宮(六百萬人);伊勢皇天大宮(四百八十二萬人);東京明治神宮(六百二十五萬人)與靖國神社(三百萬人)。神社通常有一個具傳統風格的入口,稱為鳥居,從鳥居沿正道而行,可到達淨盆處,參拜者可在此洗手漱口。神社本殿供有神體(Shintai,又稱御靈代),不過只是一些象徵物,如神鏡、木偶、叢雲劍等。教義與經典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週的固定禮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參拜,也可按照個人需要隨時到神社膜拜,虔誠的神道教徒則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新生兒出生後 ~ 天內需參拜保護神, 、 、 歲的兒童則於 月 日七五三節參拜神社,感謝神只保佑之恩,並祈祝兒童能健康成長。日本人多同時信奉神、佛兩教,婚禮多從神道教習俗,而喪殯則多從佛教葬儀。傳統日宅兼有神道神龕與佛教祀位,神道神龕多是供奉保護神與天照大神,佛教祀位則是敬拜祖先亡靈。神道教的重要祭典有( )新年祭( )神嘗祭( )新嘗祭( )月次祭。新年祭又稱春祭,每年二月四日舉行,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為主;神嘗祭與新嘗祭於每年新谷成熟時舉行,每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親自向神明供獻新谷;月次祭則於每年的六月與十二月的十一日舉行。祭祀主要內容有三部份:行禊祓、奏神樂、向神祈禱。禊祓乃指在某一時期內要潔淨身心與各種飲食器皿,是為齋戒;神樂又稱神遊,是一種祭神的宗教音樂;祈禱則和一般宗教祈禱相似,祈求國泰民安與個人蒙福。神道教特別注重戰爭勝利的祈求,因此每逢戰事,便有大批的神道教徒為了戰勝至神社膜拜祈求。嚴格說來,神道教並沒有經典可尋,若要列出具代表性的經典,「古事記」與「日本書記」兩部古書可勉強稱為神道教經典。「古事記」計有上、中、下三卷,全書收納開天闢地以來至公元 年推古天皇的各種神話、傳說、歌謠與歷史,是以天皇為中心的一貫思想,於公元 年由太安萬侶奉元明天皇之命撰成。十八世紀時本居宣長著「古事記傳」為「古事記」作批註,成為研究日本國學與古代宗教、歷史的重要書籍。「日本書記」共計三十卷,是日本最古老的官撰正史,以漢文寫成,記載神話時代至持統天皇(公元 年)的事蹟,公元 年由舍人親王與太安萬侶等人完成。根據 年在日本的宗教調查,當時日本的宗教人口為二億多,是全人口的二倍以上。大部份的成人持有兩、三種不同的信仰,此為日本宗教的特徵,因為江戶時代的檀家制度,強制性地使佛教成為家庭的宗教,明治時代國家神道的氏子制度,使神道教進入家庭,因而佛教及神道教便成為一般日本家庭的宗教信仰。縱觀一般日本人的一生,在他們的生活中,亦參與許多的神道教及佛教的慶典活動,混合著神道教及佛教的色彩,從男孩出生後第 天,女孩第 天,就會被帶往神社參拜出生地的守護神,男童在三歲和五歲,女童在三歲和七歲時,也會被帶往神社參拜、祝賀及祈願孩童的成長。每年新年時大多會到神社參拜。成年後近 %的婚禮是採用神道教儀式的,但現在許多年輕人則喜好基督教的結婚儀式(在旅館有專供婚禮用的禮堂或教堂)。到最後一生的盡頭則是佛教喪禮。但如果你問他們什麼是神道教及佛教時,大多數的人卻答不出來。神道教的神觀和基督教的神觀完全不同。神道教是多神教,日本人認為有八百多萬的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陽、火、雷、動物(狐、蛇)、祖先的靈等都成為他們祭祀崇拜的物件,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陽神?。到神社參拜者,通常會先到神社的小水池處洗手,表示潔淨後再去參拜。而傳統的神道教結婚禮在進入神殿前有手水儀式,是用水洗手和口以表示潔淨的儀式。在神道教中把大地也當做神,因次在地上蓋房子時有「地鎮祭」儀式:神道教的神宮以祝詞來慰撫地神使其不發怒。即使科學先端的原子爐起工式時也舉行了地鎮祭儀式,這背後反映出他們的懼怕及對安全的期望。江戶時代中期開始,訂定每年十一月十五日為祝賀男孩三歲及五歲,女孩三歲及七歲的成長節日簡稱七五三節(起因於早年孩童的夭折率高,存活不易)。這些孩童們被帶往神社參拜,一方面感謝,另一方面祈願孩童能繼續平安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