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思的托克維爾
-
2 # 冷兵器研究所
這個分時段和要看算不算輔助軍團。
大約在公元前675年左右,重灌步兵在希臘城邦間開始出現,而在稍晚的公元前7世紀末期,羅馬人和其它拉丁民族也隨之學習了這一點,用表面青銅的大圓盾和長矛武裝起來的公民戰士,成為羅馬軍隊的主體。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將血緣部落劃分制度廢除,轉而以居住區域和財產劃分新的部落及等級,這一或許是為了增加重灌步兵兵員而產生的舉措,使得古羅馬逐漸向國家過渡。
圖片:羅馬的邁錫尼式重步兵
新體系中公民被劃分為5個等級,財產在10萬阿斯以上(大約等於50千克白銀)的為第一階層,這些富裕公民必須自行承擔盾牌、胸甲、頭盔等裝備(均要求是金屬製,而非廉價的亞麻、皮革甲冑),組成80個百人隊,其中較年輕兵員構成的40個百人隊(centurione)負責海外作戰,其餘則本土服役。隨後的各階級分別以75000、50000、25000阿斯財產為準線,第二~第四階級各組成20個裝備程度遞減的重灌步兵百人隊,財產不少於11000阿斯的第五階級的貧民則以輕型的武裝作戰,更窮的公民則被排除出兵役範圍之外。
圖片:庫魯西烏姆戰爭中的重灌步兵軍隊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軍團”(legion)這一概念,隨著早期的百人隊制度的建立,逐漸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中。第一階層中的年輕和年長階層,分別以40個百人隊獨立編組,在各自附以第二、第三階層的各10個百人隊後,羅馬軍隊最早的軍團誕生了:每個軍團包括60個百人隊的重灌步兵,和一定數量的輕型部隊。
在重灌步兵軍隊逐漸擴張的同時,羅馬人的騎兵,也逐漸在這支軍隊中成長起來。早在羅慕路斯建城之初,羅馬已經建立了少量的騎兵部隊。在塞爾維烏斯時期的騎兵改革,無非是在已有的6個騎兵百人隊基礎上增加數量,使總數達到了18個騎兵百人隊,每個百人隊下轄若干30人的騎兵中隊(turmae),再之下是10人隊。
公元前4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羅馬軍隊的規模維持在2個軍團。在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311年間的某個時間點上,羅馬將其軍隊規模擴充到了4個軍團。
隨著高盧入侵和一系列對外戰爭,羅馬的重灌步兵軍隊逐漸顯得無法應付戰場需求,缺乏機動性和靈活性,因此導致了羅馬軍隊從組織架構到裝備戰法的全面改革。最重要的組織變化,即步兵中隊(manipuli)體系的出現,在新的步兵中隊編制基礎上,羅馬人逐漸拋棄了老式的希臘重灌步兵,而轉向了靈活的線列戰術。
對於新的軍團組織架構,李維留下了明確的記載,在執政官弗裡烏斯·卡米盧斯(M·Furius·Camillus)主持的軍事改革後,軍團的“三線陣”已經初步形成。第一排的是15個步兵中隊青年兵,從年輕人中精選而來,每個青年兵中隊前會配屬20人的遊擊步兵(leves);第二線是15箇中隊的成年兵或主力兵(Principes)。每個步兵中隊理論上大約有120士兵和2名軍官(一位高階百夫長和一位低階百夫長,各自指揮一個百人隊的同時由前者統籌指揮中隊),而青年兵中隊的實力可能稍弱一些。最後的第三線由15個步兵梯隊(ordine)組成,每個梯隊分為3個旗隊(vexilla),分別是精銳老兵組成的後備兵(triarii,仍以重灌步兵形式作戰)、新兵(rorarii)和最不可靠的候補兵(accensi)。每個旗隊擁有60名士兵、2名軍官和1個旗手。
到了波利比烏斯所記載的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軍團的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改編。每個軍團的步兵人數約在4200人,去掉900人的候補兵後,軍團步兵人數實際沒有太大的變化。第一排青年兵變更為10個120人制的中隊,第二排1200名成年兵同理,第三排600名後備兵編組成了10個只有60人的中隊。每個步兵中隊都下屬兩個百人隊,每個中隊有2個旗手。剩下的1200人都是輕步兵(velites),分別配屬給各中隊進行行政管理;青年軍最年輕,成年軍年齡稍大,而後備兵都是老兵,這點跟之前相同。在必要時,軍團可以進行額外的超編人員補充,達到5000甚至6000的步兵員額(比如彼得納會戰中),增員數目可能是將青年軍和成年軍擴充到各1800人,後備兵數目不變,每個中隊下屬的百人隊可能擴充到100人左右。
在公元前386年,著名的高盧入侵摧毀了羅馬人對於拉丁同盟的控制,羅馬人的征服之路,事實上也就從此正式開始。以重新徵服拉丁同盟為第一步,直到公元前354年,羅馬人才重新掌控了拉丁同盟。從此,拉丁同盟開始按照羅馬軍團的標準組建軍隊,以相同的訓練、裝備和組織提供和羅馬軍團數目相等的軍力,並且接受羅馬人的指揮。
波利比烏斯描述過同盟軍團的具體情況,一般每個羅馬軍團出征時都會搭配一個拉丁同盟軍團,稱為ala,即“翼”,理論上一個拉丁同盟軍團有著和羅馬軍團相同的步兵數量和3倍的騎兵(900人)。因此,當這一時期的史料中提及羅馬軍團的數量時,真正的軍團數量實為兩倍,半數即為同盟軍團。實戰中同盟軍隊的數目往往多於羅馬軍隊,特雷比亞河會戰中參戰的羅馬人有16000人,而同盟人數達到了20000人;公元前180年在西班牙作戰的羅馬人有2個軍團約1萬人上下,同盟軍團則有15000人總數。同盟軍隊由praefecti sociorum即同盟軍指揮官指揮,每個同盟軍團有3名指揮官。此外同盟軍團中還有一支精銳部隊,“非凡者”(extraordinarii),佔到同盟軍團步兵總數的五分之一,騎兵的三分之一。
再然後就是著名的馬略改革。新的羅馬軍團,在沿用步兵大隊—步兵中隊—百人隊體系的同時,做出了一些小的改變,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後備兵間的區分不復存在,各中隊統一了裝備和作戰樣式。每個新的軍團理論上擁有10個步兵大隊,除了保有鷹旗的第一大隊,擁有800人的雙倍兵力外(分屬2個步兵中隊,共5個雙倍兵力百人隊),其餘9個步兵大隊均各下屬3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擁有2個百人隊,大隊的戰鬥人數定額為480人。非戰鬥人員同樣被部署到各級單位內部,百人隊下轄的最小單位十人隊(contubernia)擁有8名士兵和2名非戰鬥人員,組成實戰中的一個縱列(軍團最常見的百人隊縱深是8排)。整個軍團理論上擁有4800名重步兵和1200名非戰鬥人員。
奧古斯都時代的獨立騎兵部隊,以騎兵隊(alae,“翼”)為基本的單位,翼的下轄編制則有480人或者720人兩種,分別擁有16或24個騎兵中隊。輕步兵則根據其招募地,獨立編組成下轄百人隊的輕步兵大隊,每個大隊擁有6~10個輕步兵百人隊,每個大隊的實際兵力定額可能達到了500~1000人。
此後,羅馬軍團的編制基本定型了。此後主要是在此基礎上的波動。
貼一個公元三世紀的時候,羅馬一些部隊的具體數額圖
最後要強調的是,軍隊的實際實力和編制定額之間的是必然存在差距的。畢竟不是遊戲,生病、請假、抽調等等原因,必然導致士兵數量不可能完全跟編制一樣。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分時期,羅馬從建城開始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一共有2000多年曆史,就算算到西羅馬滅亡,也有1000多年曆史,不同時期的羅馬軍團數量完全是不一樣的。
一、共和國時期,義務兵時代,數量不定,5-20萬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的是義務兵制,所有有財產的羅馬男子都有可能被徵入軍隊,他們需要自備裝備參加戰鬥,按照裝備高低擔任不同兵種,通常來說,騎兵是羅馬的富裕階層,壯年軍青年軍老年軍是自耕農,輕步兵則是無產者。
在危機時刻,幾乎所有羅馬壯年男子都會被徵召入伍,比如漢尼拔入侵羅馬期間,到了羅馬生死存亡的地步,羅馬所有有戰鬥力的男子,近乎30萬都進入了戰備狀態。
因此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隊數量很不穩定,一般視情況而定,少的時候只有5萬,多的時候可以爆兵20萬。
二、帝國早期,小而精的職業化軍隊 30萬左右共和國晚期,由於常年征戰,義務兵制漸漸被淘汰,職業的募兵制漸漸流行。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奧古斯都對原先臃腫的59萬軍隊進行裁剪,精簡為30萬人,其中15萬公民軍團,多為重步兵,還有15萬輔助軍團,多由外族組成,擔任騎兵弓箭手。
(帝國時期的羅馬軍團裝備精良)
到了圖拉真時期,羅馬軍團小幅增加為33萬,其中重步兵20萬,騎兵有6.7萬人,此時的羅馬軍團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頂峰,職業化程度和戰鬥力首屈一指。
依靠這隻軍隊,圖拉真擊敗了達西亞人並攻克了安息帝國的首都。
三、帝國晚期,分精銳野戰軍和弱雞邊防軍,數量十分龐大 50-70萬到了3世紀危機和帝國晚期,由於入侵的蠻族太多,帝國邊境四面開花,原先的小而精的職業軍隊雖然強大,但難以處處兼顧,再加上財政困難。
(帝國晚期的邊防軍團)
戴克裡先之後,羅馬軍隊開始更著重於數量而非質量。羅馬帝國晚期的軍隊極為龐大,在59萬—77萬之間,但大部分都是裝備不好的邊防軍,精銳野戰軍東西部之和一般在20萬左右。
(帝國晚期的野戰軍團)
偌大的羅馬軍隊只有這20萬是敢和蠻族硬碰硬,正面野戰的。邊防軍通常只做偵查,維持治安,消滅小股敵人的工作。當大批蠻族入侵時,他們最大的任務就是趕緊通知野戰軍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