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787443256

    主觀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型別與詞語色調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以大鵬自喻,並非莊子式的逍遙以自適的大鵬,而是奮飛以引起震動驚怪的大鵬。在這不凡的浩大氣勢裡,體現的是自信與進取的志向和傲世獨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詩之所以驚動千古者在此。如他在《江上吟》詩中所說:“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

    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暴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飈和噴溢的火山。如《鳴皋歌送岑徵君》抒寫對於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

    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珠。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若使巢、由桎梏於軒冕兮,亦奚異於夔龍蹩躠於風塵?

    悲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節奏變換,追摹情緒衝動時情感噴發奔湧的起伏跌蕩,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開始便如行雲流水般把濃烈激越的情懷抒寫出來,接著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噴發:

    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一個想象與緊接著的另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意象的銜接組合也是大跨度的,離奇惝恍,縱橫變幻,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

    與作詩的氣魄宏大和想象力豐富相關聯,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他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似乎尤為傾心,大鵬、巨魚、長鯨,以及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歡吟詠的物件,李白將它們置於異常廣闊的空間背景下加以描繪,構成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壯美的意象組合,給人以一種崇高感。又如《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意象亦極為闊大壯觀。

    但是,李白詩裡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清溪行》)。“綠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別儲邕之剡中》)。“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這些由清溪、明月、白鷺、竹色、白露等明淨景物構成的清麗意象,極大地豐富了李白詩歌的藝術蘊含。因此,李白詩的意象,便有壯美與優美兩種型別。

    李白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一詩中說:“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託興每不淺。”他對白色的透明體,有一種本能的喜歡,最感親切的東西是月亮,其《月下獨酌》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的形象在李白詩中反覆出現。在李白詩裡,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親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雕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淨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於世俗的高潔人格。

    李白愛月,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就是他的仙逝,人們也附會了與月有關的動人傳說。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五筆》中記載:“世俗言,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傳說自是傳說,但李白愛月卻是不爭的事實。李白的許多詩中都寫到了月,月是承載詩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載體,品讀李白的詠月詩,可以多角度,多側面瞭解到大詩人的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下面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詠月詩作稍加賞析,以饗讀者。

    (一)月是傳情達意的使者

    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而被貶官龍標,李白聽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後,寫了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從遠道寄給朋友,算是對朋友的安慰。詩歌是這樣寫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首句繪景寫時,融情於景。柳絮凋零,漂泊無定;子規啼鳴,聲聲思歸。“柳”字諧“留”,暗喻離別;子規含冤,泣淚成血。如此景語,情調悲悽。次句直敘其事,情溢事外。“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聞道”二字道出詩人心中對王昌齡被貶龍標的意外驚愕和難以置信,不著“悲”字卻字字含悲。後兩句大膽想象,託月傳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詩人要將自己的愁思苦恨寄與明月,期盼它隨風飄飛,直抵龍標。月本無情,風亦無感,可是在詩人的筆下,卻變得如此善解人意,通達情理,竟然可以將詩人的離愁苦怨,關愛悲憫傳達給遠在龍標的朋友。月成了替詩人分憂解愁的知音,月成了替詩人傳情達意的使者,月成了詩人坦蕩胸懷的寫照,月成了慰藉雙方的媒介。

    (二)月是幸福圓滿的象徵

    長安三年的人生經歷改變了李白對當朝權貴的認識,他既認識到上層統治者驕奢淫逸、昏庸無能的一面,也瞭解到深宮大院無數青春少女悲慘辛酸的人生際遇。他寫過一首詩《玉階怨》代宮女傾訴幽閉深宮的孤獨苦悶,表達了對獨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嚮往。全詩這樣寫的:“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階如玉砌,簾是水晶,襪為綢帛,這些景物點綴,不見其人卻給人以如臨其境,如睹芳容之感。女子的丰姿儀容、矜持冷豔,屋宇的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盡在靜物鋪敘當中展露無遺。儘管生活錦衣玉食,居住富麗堂皇,可是女子並不感到幸福快樂。你瞧,她佇立玉階,痴情等待,久立久思,以至於白露為霜,羅襪已溼,也毫不知覺,她是何等孤獨落寞!平靜沉默的外表之下隱藏著一顆愁思不展,空虛寂寞的心。她退回房內,放下簾子,仰首望月,她望見了什麼呢?月雖玲瓏剔透,人卻憂思滿懷;月雖皎潔圓滿,人卻悽苦悲涼。這份痴傻多情的等待,這份徘徊不捨的留戀,折射出女子對幽居深宮的怨恨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月在女子的心中,既是閨怨幽恨的含蓄暗示,更是遙不可及的美滿團圓的象徵。她這種痴情而無望的等待,昭示了萬千宮女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儘管這種嚮往多少有點“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虛幻,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宮女有了這次凝眸一望,我們心頭在同情之餘還多了一份欽佩,一份祝福,誰不願意生活在美好幸福的世界裡呢?

    (三)月是心心相印的知己

    被現實遺棄也遺棄現實的人註定是孤獨寂寞的,他們或沉緬酒色,或心儀仙道,或放情山水,或高攀明月,生活在形而上的另一個世界裡,並苦苦追尋自己的知己。李白就是這樣一位遺世獨立、高蹈塵外的詩人,他在英雄無路,世無知音的社會境況下從高天之上、想象之中找到了千古明月作為知己,並以酒助興,邀月共飲,與影同舞,揮毫寫下了傾訴胸中不平塊壘的千古名篇《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旁,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自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春花怒放之中,皓月銀輝之下,孤獨鬱悶的李白把酒臨風,自斟自飲,如何才能排解心中的寂寞淒涼呢?他忽發奇想,邀來明月,拉上身影,三人成伴,舉杯共飲。雖然月不解飲,影不自主,但相互之間了無隔隙,各任天機,相親相悅;詩人倍感興奮,不覺慷慨高歌,歡欣鼓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零亂轉動,翩翩起舞。醒時同歌共舞,其樂融融;醉後各自分散,難捨難分。詩人竟然天真地預約月影,在浩茫雲天之上結伴同遊,共舞共醉。詩境中的月亮成了李白孤獨靈魂的撫慰者,懷才不遇的分憂者,它默默地注視,靜靜地傾聽,如影隨形,含情脈脈,依依相伴,用它的如水光華安慰詩人,用它的晶瑩潔白開導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的詩人在想象的世界裡找到了明月,他把明月當作知音知己,不管是飛揚跋扈,傲視群倫,還是落寞蒼涼,悽愴悲痛,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嚮明月傾訴,有月的李白是快樂的,將月視作知己的李白是幸福的。不過,這種豁達自樂,逍遙自在的表面之下其實埋藏著深深的淒涼,幽幽的孤獨,這也許是體貼知心的月亮所不能分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兵變玄武門是哪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