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姝姝說歷史
-
2 # 來看音悅
濟公(1130-1209)出生於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唸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併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燬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巖”。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透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
3 # 浮生若夢sk
提到濟公,相信直到現在,都對遊廣昌老師版的濟公印象深刻。
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聊,現實版的濟公,到底是什麼樣子?真是降龍羅漢轉世嗎?
01
出生富貴,與佛有緣!
濟公的俗名叫李修緣,也有的人認為叫李修遠。他出生在一個姓李的富貴人家,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並且他還是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可以說,濟公要是放到在現在妥妥的一個富二代!
因為李家世代信佛,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將近40的時候,還沒有後代。但他一心虔誠信佛,終於生了個兒子,他就是濟公。李茂春認為這是佛的安排,於是請了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至於有人說濟公是降龍羅漢,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傳說。相傳在濟公出生時,正好趕上國清寺羅漢堂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這也是說濟公是降龍羅漢的原因所在!
年少修佛,皈依佛門!
濟公少年的時候因為深受天台山“佛宗道源”的思想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之下,就有了方外之念。
後來,由於因為他的雙親都先後去世,自己獨自一人無依無靠,就皈依了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後來又來到了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禪師,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頒發了用具。
然而這個剛剛步入佛門的和尚,卻沒有如大多數僧人一般安心坐禪,而是變得舉止瘋癲起來。他言行叵測、不愛念經、打坐也耐不住,沉浮於市井之間,最喜歡跟小朋友玩在一塊,最喜鬥蟋蟀,呼洞猿之類的遊戲。
這個和尚,按正常人的眼光來看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和尚,所以廟裡的僧人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濟癲僧”。
03
行為不羈,施善人間!
正常的和尚整日吃齋唸佛,濟公卻不同,他每天走街串巷,而且高興了還真的是喝酒吃肉。
並且在別人問他為什麼你是和尚,卻還要吃肉的問題時,他還說了一句詩來解答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這首詩看上去是濟公在為自己的不羈行為做解釋。
但實際上,詩中更蘊涵了人生的大道理:有的人看上去口中吃齋唸佛,但是心裡卻無意向善,背地裡卻做盡不道德的事。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而且,還必須經過長時間地的觀察、鍛鍊,才能說明他的真誠和善良。濟公用自己的行為,最終證明了這一切!
濟公僅喜歡幫人治病,而且還喜歡懲惡行善。所以百姓雖然嘴裡叫他瘋癲和尚,但實際上打心裡尊敬他。因為他乾的事情都是為了百姓好,人們都說他是羅漢轉世。至於電視劇裡那些神仙的手段,真是歷史中的濟公當然是沒有了,因為他是人不是神。
歷史上的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並且很有才華的名僧。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飄逸瀟灑,遊行四方,足跡遍佈浙、皖、蜀等地。他經常衣衫不整,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為人們所傳頌。
濟公是高僧,還非常的有學問,這就能給他帶來很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他穿著破舊的衣帽,也表現了出一種“坦蕩無私”的胸懷,更別說還有許多有權勢的信眾。所以面對一些為非作歹的權貴,他也敢於直面對抗。而對百姓之間的一些爭議,濟公也會出來調解。
這麼一來,濟公行俠仗義,樂善好施的善舉在民眾中就留下了很好的名聲。以至於在民間有著許多地方為他立廟供奉。
04
“濟公“代表的是普通大眾對“善”的信仰!
其實,雖然說濟公是一位得道高僧,其實還不如說他是一位普通大眾的一員。因為他的衣著,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更貼近我們普通百姓的形象。
所以,其實濟公就是一種普通百姓對公平正義,對懲惡揚善的一種追求,對”善“的一種信仰的典型代表。
所以,這也正是為什麼濟公會給我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就是代表著我們內心深處對“善”的一種追求,一種執著!
這就是大多數人對善的追求,雖然看起來是很小的追求,但如果人人都能去做,那麼再小的善事乘以十四億之後,它也會變得很大很大!
回覆列表
歷史上呢,濟公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他的俗名叫做李修緣,是浙江天台永寧村,濟公出生在一個宦官世家,李家世代為官,篤信佛教。李修緣的父親李茂春在老來得子後,讓國清寺的住持性空大師為其取名為修緣。
在父母相繼去世後,李修緣就投奔到了靈隱寺方丈慧遠大師門下,法號道濟。但是他在出家後,並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而是經常的出入酒肆,沒錢買酒就典當衣服。在所有人都想著將他逐出師門的時候,只有慧遠大師看出了他的與眾不同,將他留了下來。
道濟一生樂善好施,因擅長醫術,為老百姓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症,所以被人們尊稱為“濟公”
史料記載他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別稱月引流光。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