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倚齋聽風雨
-
2 # 鑫睿油畫
大家學習書法時,一定離不開碑帖。
1、“學習傳統藝術基本的手段就是借鑑,一定要臨摹古人,否則沒有自己的路數。謝稚柳先生說,借鑑之道,是借鑑愈深則自創愈高。”比如鄧石如是碑學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被篆書、隸書學習者用作學習範本。他年輕時候有機會見到大量拓本,往往五十本、一百本的臨摹,從他的書法線條中可以體現出其下過的苦功夫。在劉一聞看來,這種臨摹的苦工也是書法學習的必經之道,用功越深,在創作上的收穫就越大。
2、對於普通觀者而言,要增加自己的書法鑑賞能力,同樣需要多看前人碑帖,即便是一時看不懂的作品。在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館中工作時,劉一聞常被觀眾攔住詢問各種問題,比如有觀眾指著蘇東坡的作品問,是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大文豪,字才被掛在這裡?很多觀眾只會看楷書,在張即之的手卷前流連忘返,但在明代書法展櫃裡有一件徐渭的作品,常有人來問,“這個字到底好嗎?” “蘇東坡的字的確好,但他的好從表面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功夫,內裡的東西卻很深。徐渭的字也的確是好的,但要說明哪裡好很難。”劉一聞認為,當書法創作到一定境界,在相互交流時,往往會用“氣息”來評價作品,而不是“功夫”,這需要背後的學養。“謝稚柳曾說,藝術需手段高明,識見高明,但如果不讀書,終究表面,這對後來人啟發很大。多讀書,才能有完整對待書法藝術的視角。”他指出,如今書法展覽往往以寫大字為時尚,但書法的第一要素不是張狂,一個優秀藝術家是透過作品把他想要說的話傾吐給讀者和觀眾。“書法的好壞不在氣勢大小,而是內涵的多少和格調的高低。”
-
3 # 揭寬書畫藝術
練習書法一般有這幾個步驟,先熟讀碑帖,再對臨,然後背臨。一般分這三個步驟進行,但大多數人忽略了第一個步驟。其實讀帖這環節非常重要,讀帖可不是簡單的看帖,要帶有目的性的解讀每個字,讀帖的同時手指也別閒著,用手指在桌子上或大腿上寫划著每個字,其目的是加強大腦的記憶。熟讀每個筆劃之間的用筆關係,間架結構的處理,出現相同的字和相同的筆劃碑帖是如何處理的,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帶著諸多疑問去熟讀字帖,這樣的讀帖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還未開始臨帖,你的腦海裡就已形成了字帖中的字樣,這樣對臨時就會非常輕鬆,不用看一筆寫一筆了,否則會缺乏點劃之間的連慣性。當你熟讀了字帖後,大腦已形成了一定的記憶,這時候臨摹你就不會刻意去記字的間架結,與筆劃的位置了,這時候把臨摹的重點應放在運筆的過程與起筆、行筆、收筆的體會。臨摹這環節主要是一個技術訓練的過程,主要訓練三個方面,手法(即筆法)、眼法、心法(即大腦)這三者要達到同步,形成慣性思維。手到即眼心同到。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背臨”,背臨是否成功取決於你前兩個步驟的熟練成度。
-
4 # 可愛的布老虎
感謝邀請!談一些我對談貼的感受,練習書法時,不論是前期的學習,還是中後期的學習和創作,都少不了這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臨貼這一步對於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多初學者都有欠妥當,至於不妥當在哪裡可能還不知道,缺點在一開始不讀貼直接臨寫,碰到一些筆畫、結構稍微複雜一點的地方,怎麼臨都臨不好,而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樹立初學者的信心打擊不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它當小說一樣去讀,比如寫一個宋字,楷書的正確佈局應該是寶蓋頭應大於下面的筆畫,但很多的人練習時不去讀,不去琢磨,會把下面寫的過大,寫完後自己都會感受到彆扭,如果認真仔細的先讀一下貼,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又比如寫一個左字,三橫的筆畫都比較短,名家是怎樣處理的呢,他會把一撇故意的拉長,使的整個字既有靜態的,又有撇的動態變化,整個字就活了,這就是先讀貼的好處,讀貼可以讓一個書者初步的把控全域性,熟悉字的筆畫、結構、運筆、收筆、飛白、連帶等方法,並以此觸類旁通,而不僅僅是靠練習數量的堆積,而是活學!
-
5 # 江峰篆刻
古代碑帖保留性比紙張,布錦都要完整,還原性高,考證性強,代表了本時期的書法水平,古代碑帖由於都是記錄性質,由專門的機構撰寫並燒錄,同時水平高。
由於碑林儲存好,在學習過程中找碑刻來學習,能夠學習到書法的字架結構,是挺好的學習範本。
現在字帖也大部分都是碑刻的範本,筆畫對比強烈,結構清晰,學習性高,學習起來特別好用。
古都都有一些碑,西安有著名的碑林博物館,收藏驗證,有時候去看碑林也是一種享受。
-
6 # 禎石藏山
學習書法必須學習碑帖,因為碑帖是前人法的精華,我們學習書法取的就是前人的“法”,若沒有“法"的書寫,那就是寫字,而不能稱為“書法"。
我們縱觀當今書壇,能真正稱為“法帖"的,可以作為今人臨摹的字帖幾乎沒有,那些滿架的今人所出的字帖,我們僅可以作為閱讀、借鑑、欣賞的參考的東西,如果去深入臨摹只能誤入歧途,得不償失。
所以,今人學“書”必須學習古碑帖,從中汲取營養,以取得“法度”。
今人字帖良莠不齊,我們初學者很難辯別其真正價值,所以切切以古碑帖作為臨摹範本,不追時尚、不趕潮流。
我曾經向一位前輩學習過書法,老人家以二王為宗,魏、顏等諸家皆習,融真草隸篆於一體,字鋼勁秀美、法度嚴謹,十分耐看。先生曾一再教導學書必習古人,不求稀奇古怪,法中求變以自成面貌。(以下為老師沒寫好遺棄後被我撿來的作品)
-
7 # 白鳶的天空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要明確字的點畫起收處用筆、結構體勢的奇正、方圓、字與字間的關係、讀懂結構上和點畫之間的搭配關係,以及通篇的佈局、韻律等,從細微處窺測書體獨有的特點,從宏觀上發現與他體的共同點,來提高自己的辨別和鑑賞能力,同時加強和培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方法。透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鍊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鑑賞能力。讀好帖,多讀帖,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於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
-
8 # 聞道深般若
學習書法不僅要讀碑帖,而且要臨摹碑帖。在文字的初創時態,顯然沒有什麼碑帖之說。人們都是憑藉自己的審美本能,用筆書寫,或者用刀鑿刻文字。
經過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大量的文字類文物流傳下來。人們在學習書寫時,除了憑藉自己的主觀審美意識,還會借鑑前人的書寫方法和審美觀念。這種無限的迴圈正是書法繼承和發展的過程。
而碑和帖正是這些文字類文物中最典型的、數量最大的代表。
當然大量的碑帖中,只有少數具有典範性,對後人學習書法有指導意義。大量古人的碑和帖,要麼寫的並不好,要麼寫的個人風格太強,要麼寫得又太好,學習難度太高,所以這些並不適合用來做學習的範本。
只有那些典型書體中最優秀的碑和帖,對學習者書寫筆法、結字和章法佈局具有指導意義的,就可稱為“法帖”。法帖數我們主要的閱讀和臨摹範本。
學習法帖有兩個意義,一是提供了書寫訓練的系統方法。另一個是提供了古人集大成的審美觀念。
閱讀和臨摹法帖,使我們學習中有了技法和審美的依託,就好像我們手裡的兩根柺杖,能讓我們在書法藝術求索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
9 # 書法談
首先我們要明白,碑帖碑帖,指的是刻碑和手帖。
刻碑和手帖都是很好的學習書法的資料,但是也有些許不同。
第一,刻碑上的字雖是照著書家的原稿拓印上去再刻的,但是已經加入刻碑者自己的因素,這裡面融入了刻碑者自己對書法的一些理解。雖然很多刻碑者是力求完完整整地反映書家的原字的,但是手寫和碑刻在工具上的差別是無法忽視的,刻刀的鋒比較銳利,所以往往刻碑上的露鋒筆畫或者方筆會比較多,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在臨習時也應加以注意。
第二,手帖的字,基本都是書家的原稿,而且能儲存至今,經過歲月的淘洗,往往都是精品。直接讀手帖,往往更能夠感受到書家當時的情志,也更方便觀察到筆畫細微的變化。
第三,碑和帖可以結合著臨,一是因為往往手帖的內容會比較少,往往都是手札或者書信,而碑刻上的內容往往都比較多,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借鑑;二是碑刻常常樸拙,手帖常常更細膩,二者結合臨習,筆下生出的字往往俊逸又不失力量,如君子謙謙,剛柔並濟。
其次,為何一定要讀碑帖?能夠流傳至今的碑帖,無不是經過歷史和群眾檢驗過的,是值得仔細挖掘的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寶藏。臨習碑帖,能夠體會古人筆法,能夠學習古人結字,更能夠在臨習的過程中修身養性,體會書家個人的情志和精神品質。但是常常會有另外一個問題:現當代書法家的帖是否值得臨?個人認為是這樣的:現當代書家的帖常常附有講解,相對比較通俗,在入門時可以作為參考之用。對於一些結字規則和筆畫要領,這些白話講解更利於初學者接受。但是開始時,在參考現當代書家的帖時,仍然要結合古代的碑帖。一開始,你就要知道,書法最高水平的標準是什麼,書法的藝術世界有多麼廣闊。如此,才能夠在打下基礎的前提下,培養良好的書法涵養,養成良好的書法氣質。
總之,臨習碑帖是書法學習的必修課,碑帖是最好的老師!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如果一開始就先讀帖,跟剛開始認字就讀文章、未學會走路就想跑步沒多少區別。因為在毫無基礎的前提下,你怎麼讀碑帖都沒用,也許你能透過閱讀某碑帖的介紹而“讀懂”該碑帖,但這只是紙上談兵、人云亦云罷了。
學習書法,不是一定要先讀碑帖,而是先學習基礎筆畫的寫法和“永”字寫法。待到有了一定基礎後,就開始臨帖,通常在臨帖之前,要先讀碑帖。
個人建議,要是初入門,在讀碑帖之前最好先臨一部分,感受感受該碑帖的大概筆法特點,再回過頭來帶著問題讀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