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心愛人

    詩和遠方是一種生活態度!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的圈子太窄小,單生活節奏卻很快,和朋友聊天他吐槽最多的是壓力,壓力,還是壓力。工薪階層的收入在大城市裡勉強購生存,哪有高質量的生活。

    詩和遠方,給年輕人更多的是嚮往和憧憬。心中有詩,意在遠方。年輕人更應該坦然……

  • 2 # 大上海快訊

    凡是嚮往詩和遠方的人都是因為自己不滿現實,心懷夢想,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也是屬於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者!具有良好的心態,努力拼搏掙錢的為自己難以維持生活的人是不會嚮往詩和遠方的!所有的浪漫主義者都會去向往詩和遠方的!在現實裡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的人,心裡總是嚮往遙遠的難以實現的詩一樣的生活!屬於浪漫主義者的體現者!其實心裡有詩和遠方的人都是心平氣和的人!有很好的親和力和感召力!

  • 3 # 費玉山

    詩書百卷氣芬芳,

    行路八千見識長。

    五嶽三山景色美,

    江河湖海百花香。

  • 4 # 全銘趣看

    後續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辭職信,但是其實後面的大多就都是炒作了。現在回過頭來

    我在想這個其實不放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其實並不會引起半點漣漪,為什麼現在

    會引起這麼多的轟動。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其實現在看上去網路特別發達,人們不再會無聊,看上起

    我們能做的事特別多,看電影、玩遊戲等等。但是我認為其實看上去我們好似擁有

    了許多,生活多了很多樂趣,真的是這樣嗎?我反而認為現在的人會更加孤獨,

    我們看似擁有了網路上的許多,但是我們可能失去現實中的很多,而且還陷入了一

    中死迴圈,我們越孤獨,就越泡在網路上,但是越泡在網路上就越會感覺到孤獨。

    現實中的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愛拿著手機,不停的點點點,上班路上,公交車上,

    飯桌上……可能現在的我們離開了這個手機都不會生活了。人們常說的現在時代

    發展的太快了,社會進步了。但是社會進步真的進步了嗎,我真不認為這是一種

    進步,現在有多少人,有多少心裡話,不是對現實中對你好你最親近的人說出,而

    是對著你一個沒有見過面,認識沒幾天,就因為說了幾句無關緊要的話,你把它當

    做了可以傾訴的人,給你幾句安慰,而現實中給你端水,為你準備衣服的人,我們

    卻無數次的無視。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在網路劇《一起同過窗》裡面,任逸帆

    追大二學姐的時候,學姐來大姨媽了,任逸帆給送水給學姐,學姐喝了,任逸帆

    驚訝的說:你是我見過送過來真的喝水的。學姐說你是我見過真的送水來的。我們

    現實中都忽視現實中的溫暖,而去珍惜那網上的那些所謂的安慰。真是因為我們

    太過關注網路上的那些安慰,情話,太過美好,現實中的我們忽略了那些溫暖,

    反差太大,所以我們感受都得孤獨感就越強,所以我們會對詩和遠方充滿了嚮往

    ,那是我們夢想去不敢邁出的遠方。那是我們也想去的遠方。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自己的詩和遠方。但是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卻不能

    或者說不敢邁出那一步,去追尋我們自己的詩和遠方。所以當有人去到他的遠方時,

    那也是我們的遠方,也是我們的寄託。也是我們曾經的嚮往。

    最後我想說一句,我們的遠方其實不在遠方,而在腳下,重要的不是條件,而是

    我們是不是真的想去找他,他一直在腳下,不在於所有的一切,只在於你何時開始。

  • 5 # 靈1修

    說說我的看法:

    我向往詩和遠方是因為我本身是一個比較文藝的人,近些年讀了一些書,越來越嚮往書中的生活,高曉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覺得詩和遠方是對於自己的定位。

    高中讀書的時候我就想,如果在古代,我一定會是一個將軍,因為我身上總是透露著威嚴而又不失文雅的江湖氣。

    後面上了大學我有發現自己適合做一個謀士或者軍師。因為我善於給予別人意見,並且能夠做出相應策劃,但不像領導者那樣果斷,所以我只能做二把手或者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我讀書時候理解的詩和遠方。

    後來我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在大城市生活,有時工作的壓力讓我瀕臨窒息,這個時候我就想著如果我有錢,就回到自己的家鄉,蓋一座樓房,家前面挖一口魚塘,我可以每天釣釣魚,冬天的時候曬曬太陽,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後面一想,我這麼年輕,怎麼能這麼快就回去過著養老的生活呢?後面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想著外出遊玩,或者辭職之後就放自己一個月的假出去旅遊,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不用去在意別人的看法,來一場又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就是我現在所認為的詩和遠方,至少我現在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以前我很喜歡海子的詩,海子說“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想,這就是海子式的詩和遠方。但是後面海子把詩和遠方給了草原“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一個叫馬頭,一個叫馬尾。”我想這是海子對於生命的敬畏,這是他對於生命超脫的詩和遠方。

    旅行不是為了看到多少人、多少事,而是在某一時刻,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我是很喜歡的一句話,在旅行中開闊自己的視野,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與大家共勉!

  • 6 # 有書共讀

    “詩和遠方”出自高曉松的名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這句話因觸動了很多人的心靈,成為了網路著名的雞湯文。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嚮往詩和遠方呢?且聽有書君的分析:

    1、對現實生活感到不滿,憧憬理想生活。

    第一種:付諸於行動的嚮往:

    “詩和遠方”有一種喻意是理想的生活,而“眼前的苟且”則是現實生活。

    有些人不管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都十分自律與努力,他們希望透過堅持不懈的奮鬥去實現“詩和遠方”的理想生活。

    因此,他們對“詩和遠方”的嚮往,其實是對未來理想生活的憧憬,是支撐他們繼續前行的力量之一。

    第二種:逃避現實的一種心理慰藉:

    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憧憬,而“眼前的苟且”無非是現實生活。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很挫敗,工作上壓力重重,生活上瑣碎一堆,人際關係上疲於應付,面對一地雞毛的現實,心裡滿是無奈,便寄希望於詩和遠方。

    在他們眼中,詩和遠方是自由、放鬆與舒適,因此不自覺地會嚮往,但這種嚮往只是心理上的一種慰藉。

    2、追求新奇,喜歡標新立異。

    詩和遠方不一定是美好的,但一定是未知新奇的。

    有些人生活一沉不變,雖然舒適安逸,但是心中總是按耐不住想要尋求刺激。對於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不免會嚮往詩和遠方。

    比如,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打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樣的旗幟,辭職遊玩,其實也是一種對“詩和遠方”的追求。

    3、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盲目從眾。

    人云亦云與盲目跟風的心理。

    當高曉松的“詩和遠方”在網路上成為著名雞湯時,很多易受他人思想影響的人,在看到別人追求什麼,嚮往什麼時,自己也盲目跟從,甚至模仿他人。

    但這樣的嚮往只是三分鐘熱度,往往會隨著他人追求的事物變化而隨之改變。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嚮往什麼。

    有書君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詩和遠方”,但是隻有真正經歷過“眼前的苟且”生活後,方能體會到“詩和遠方”真正的價值。

  • 7 # 帥猴趣味

    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憧憬,就像詩和遠方的田野,只是,它們更像空中樓閣,聽著讓人熱血沸騰,卻不能拿來當飯吃。在大多數時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雞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有真正經歷過苟且的生活,才能體會詩和遠方真正的價值 。

    也正是這句話,觸動了70、80後的心靈,那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嚮往詩和遠方呢?總結為一個字:累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試問,如果不是累,對生活不滿,會去向往“詩和遠方”嗎?如果是一個成功人士,他會不在乎、不沉浸在“眼前的苟且”嗎?

    歸根結底,就是對生活產生了無趣。

    才會嚮往詩和遠方,當然,不是說嚮往詩和遠方就是錯的,就說我們中國,14億人中,成功人士只佔了百分之10,而大多數都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誰不向往自己內心中的理想生活呢?當“眼前的苟且”對你自己產生了一種負擔,那又怎麼會不向往那詩和遠方呢?

    當然,也有的一些人內心深處就對那些感到無趣,只嚮往自己那“詩和遠方”,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人。

    這句話或者在別人眼中只會是非常俗的一句話,因為,詩和遠方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表達的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眼前苟且”就是“詩和遠方”,不理解沒關係,等你內心深處覺得真正達成了,那“詩和遠方”就離你不遠了。

    也有的比較極端的,也不能說去極端吧,因為,他(她)不是為了真正向往而嚮往,只是為了隱瞞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而說嚮往,這種人就是逃避,逃避生活,逃避那些讓自己恐懼的東西,而不是改變,不是努力,只幻想內心深處那“詩和遠方”,幻想那內心深處的慰藉,因為這是舒服的,無憂無慮的

    說來說去就是仁者見仁了,因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是不一樣的,也不能否決每個人的想法,誰都會嚮往,只不過一個是放在明處,一個是放在暗處。

  • 8 # 麗遙小姐姐

    以前覺得掙錢不是很重要

    現在才知道

    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門票

    而詩和遠方的路費

    也都很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食多餐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