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SamCMO嚴曉東

    讀書是為了改變和提高!改變不足提高知識的實際價值!!應該從專業的角改變所學專業領域知識的不足——為所在的專業領域提供未能全面的不足!提升本專業領域學科知識應用的能量!圍繞自己專業領域大的高價值的改變和提高展開91%+的學習!剩下不足9%的學習圍繞生活和愛好及交流交往去開展!!

  • 2 # 醉臥西湖18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看似尋常簡單的一問,如果只是泛泛而論,浮光掠影,一鱗半爪,或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當然再容易不過,但要真正回答得好,略為有助於人,卻非易事。

    要理解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首先要明白三個問題:其一,為什麼而讀書?其二,讀什麼樣的書?其三,如何讀書?我認為深刻理解了這三個問題,也就從根本上明白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

    為什麼而讀書?這是進入真正意義上讀書的第一步,它既是讀書的目的意義問題,也是讀書的立志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古聖先賢已作了完滿的回答,就是: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為做人。讀書是為了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獨善其身,兼濟天下,而絕不是追求功利實用。抱著這樣的態度來讀書,立志就在其中了,這也就是曾國藩所說的“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的第一步。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首在立志。有這樣的讀書目的、讀書態度、讀書志向,自然就不會陷於低俗、溺於物慾、墮入下流了。

    讀什麼樣的書?這個問題許多名家大師已作了很好的回答,此不贅述,僅言其要。我認為,讀書首先要在書的品位上作個定位,讀書宜首讀經典,讀經典好比聆聽人類歷史上第一流人物的談話,“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這是很明白的道理,讀那些低俗無聊的書,只會使你變得更低俗卑下。其次,是讀哪些型別的書。這個問題錢穆先生已很好地回答了,姑且借花獻佛,略一言之。錢穆先生認為,一般意義上的讀書,即業餘讀書,內容大致分為五類:一是修養類的書;二是欣賞類的書,這方面首推文學作品;三是博覽類,如史傳、遊記、哲學、美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的,還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科普讀物等);四是新知類,即一些現當代最新知識;五是消遣類的,即一些純為怡情冶性的,如武俠小說、科幻小說以及探案小說等等。五者當中以修養類和欣賞類為首要,博覽類次之。

    如何讀書?這也就是讀書方法問題,是所謂真正意義上讀書的核心部分。如何讀書,依我個人之淺見,我認為,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得於人,切於身,化於心,用於行。

    所謂“虛心涵泳”,即不要帶著一己之偏見去讀書,避免先入為見,未讀之前,心存抵拒心理,認為書裡都是騙人的,都是說好聽話而已,現實並不是這樣。要用客觀公正的態度,站在作者立場理解書中內容,而不應主臆測,這也就是孟子所謂“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所謂“切己體察”,就是如楊絳所說的,“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讀書要聯絡自身實際,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書中道理結合起來,並用書中道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而不是光停留在書面上,停留在讀和知的層面。知識化為能力,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應用於自己的實際行動中,應用於自己人生之路的探索中,這才是知識的力量之所在,這同時也回答了所謂“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問題。另一方面,應該指出的是,“切己體察”還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有獨特見解,要有責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關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上面已略有涉及,下面再補充說明一下。這裡“知”與“行”的內涵不侷限於王陽明所說的範圍,我這裡所說的“知”既有“良知”之義,也有“求知”之意;我這裡所說的“行”,當然包括道德實踐在內,但還包括行動、實行、動手、運動等。簡而言之,我所理解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就是:讀書與做人相結合;讀書與生活相結合;讀書與實行相結合;讀書與運動相結合;讀書與動手相結合。這樣,才不會把知與行割裂,成為言行不一,心口不一,表裡不一的“兩面人”;不會脫離現實,過分理想化;不會眼高手低,缺乏行動力,缺乏實際能力;不會過於偏重宏大無用,忽視日常瑣細;不會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成為除了會讀書之外,什麼也不能幹的文弱書生。

    如此讀書,當然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曾國藩所說的,讀書須做到三有:有志、有識、有恆;如此讀書,要想不使自己有所充實、有所完善、有所改變、有所提升,也斷無可能。

    以上是我一生讀書經驗的總結,也是我一生始終奉行、努力實踐的讀書做人之道。我一生所得全在自學,我從切身經驗中體會到讀書的巨大效用,也從讀書中獲得很大的樂趣,讀書使我永遠不會感到空虛、無聊與孤獨。在這個厭倦讀書的當代社會,如能以我膚淺的讀書經驗和體會,喚醒一些人的讀書意識,讓他們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正確地讀書,能略補於世,有益於人,那將是我所十分欣慰,也是十分榮幸的。

  • 3 # 衠衡璇盤

    先通讀,再分讀,然後發現裡面的新東西,立意寫筆記。尤其是後面兩步,認真一些,一下午的收穫勝過許多年的瀏覽。

  • 4 # 耀如樂園

    現在真正讀書已經很難,絕大多數人都是隨機閱讀:

    一點兒讀書體會:

    利用春節假期,為了創辦新公司進行充電,我已經讀了稻盛和夫的三本書:《阿米巴經營》《敬天愛人》《六項精進》,還花了很多時間在網上閱讀了很多關於感測器的資料。多年在家閉關讀佛經的經歷,讓我養成了很容易靜下心來讀書的習慣,這對許多人是可望不可及的。

    儘管是資訊時代,但是真正閱讀反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在網上閱讀,會常常還沒有開始閱讀真正感興趣的知識,已經陷入各種誘惑中,等反應過來,時間已經被偷走。到書店買自己感興趣的書是要花時間的,是很累人的,再加上隨手攜帶書也是不方便的,所以真正的閱讀不容易。

  • 5 # 鮑金勇

    何為真正的讀書?

    有的讀書少,總說沒時間讀書

    有的人讀書多,總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

    少,涉獵不足

    多,散而不精

    這些都不是好的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發現併為之所用

    書是知識的海洋

    書是視野的視窗

    首先,讀書需要多讀,這也是為了讀少

    書型別多,有通俗有專業的,有自然科學有社會科學,有小說有詩歌,有勵志有工具……

    我們的知識需要像張網,不斷地網路新的觀點觀察豐富的歷史,讓自我的知識為我們開啟認知世界的視窗。讀多了,就會不斷學會如何選書怎樣閱讀。讀多了,也讓自己更容易去聚焦,有了聚焦就會更深入。

    書是工具

    書是望遠鏡

    其次,讀書需要讀經典讀好書,這是為了更好地為自己加油

    書要讀多,打基礎。而後要讀精,要精準吸取營養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職業身份,這是我們實現價值創造價值的平臺。而我們則需要不斷學習去匹配職業的需要,而學習的一種方式也是讀書。

    而此時讀書則需要更加讀好書讀經典讀專業,畢竟每個職業需要的知識有相對固定的框架成熟的體系。及時更新精準補給尤為關鍵,會讓我們望的更遠,走的更穩。

    讀書,需要反思

    讀書,需要實踐

    最後,讀書需要思考總結,這是為了知行合一

    帶著問題讀書,帶著實踐去反思,會讓讀書昇華

    我們的成長會面臨很多事情,我們的工作遇到不少問題

    把讀書和我們需要的東西結合起來,會促進讀書的效率,會反饋到問題的解決

    此時就是將知識和實際進行了結合

    此時知識會變得有靈魂和鮮活

    也會讓自己發現讀書甚有意思

    也會慢慢發現何為真正的讀書

    慢慢的書中的黃金屋和顏如玉就會展露出來

  • 6 # 孟夫子聊教育

    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我認為可以這樣分為四個層次,即古人所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這是讀書的第一層真正意義。簡單地說,就是完善自己,行為有規範。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我們是社會的個體,但整個社會又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這個階段的讀書,以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為目標,自身強大了,才有下一個層次的能力。

    齊家,這是讀書的第二層真正意義。齊家就是管理好一個家庭、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效仿學習的樣板。國家的基礎不就是一個個家庭嗎?這個時候的讀書,要提升的是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價值,家庭和諧,國家才能穩定。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孔子,曾國藩,錢氏家族,都是在一代代的讀書薰陶中延續下來,光耀後世。

    治國,這是讀書的第三層真正意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參加國家的治理,而不是去管理一個國家,對於一個現代公民,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這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社會實踐,這個階段的讀書的真正意義是為了社會大眾,脫離了為自己的低階階段,我們國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這種人民參加國家治理的典範。

    平天下,這是讀書的第四層真正意義,也是終極意義。作為地球公民,我們的讀書能否給人類文明留下一些印記,古今中外,歷史文化長廊裡那些閃耀千古的人物,孔子,孟子,李白,杜甫,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海明威,他們給整個世界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為整個人類的文明增添了一道光芒,我想這才是讀書是真正意義。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讀書的真正意義,也許你認為這樣的意義過於宏大,但請記住: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是我們人類共同書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第一次旅行,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