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轉眼一年就要結束了,春節回家祭祖後,撤下來的供品如何處理
12
回覆列表
  • 1 # 忢realize

    宋朝人祭祖稱“飲福”,儀式完後即吃掉貢品。

    孔子的高足曾子當年被人質問過:“夫既遣而包其餘,猶既食而裹其餘歟?君子既食,則裹其餘乎?”意思是你帶著供品來祭奠祖宗,怎麼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來?吃不完怎麼還打包?你這不是故意跟祖宗過不去嗎?曾子回答說:“吾子不見大饗乎?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父母而賓客之,所以為哀也。”哥們兒沒見過國君宴請外賓嗎?宴席結束了,國君必定把沒有吃完的大菜送到外賓的下榻之處,讓他們繼續享用,我把供品打包帶走,就等於把自己當成了外賓,把祖宗當成了國君,這是在表明陰陽相隔比兩國的距離還要遙遠,並以此寄託自己的哀思啊!

    曾子的解釋牽強到了極點,說明他是個笨蛋,如果讓他的老師孔子來解釋,一定靠譜得多。孔子可以這樣說:人死萬事空,死人根本不會吃供品,擺供只是為了表達思念,而把供品吃掉和打包則是為了避免浪費。

    我覺得宋朝人的做法非常科學。宋朝人每逢清明節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擺的供品非常豐富,有酒有肉有果盤,祭奠完了就當場大吃大喝,他們稱之為“飲福”,意思是吃了供品和喝了供酒能給活人帶來福氣。

    宋朝以前祭奠祖宗,慣用“三牲之首”,即豬頭、羊頭和牛頭,這三樣都是生的,祭奠以後帶回家,如果天氣太熱,祭奠儀式又太長,中途容易臭掉。宋朝人做了改進,一邊祭祀,一邊“煙燔牲首”:把豬頭、羊頭和牛頭統統烤熟,儀式結束,直接切開,分給大家飲福。

    遙想當年,宋朝人十月初一上墳,墳前擺著供桌,供桌旁邊放著碳烤爐,爐火熊熊,烤著“三牲之首”,烤得墳地裡陣陣香氣,那場面一定十分誘人。

  • 2 # 中原李哥愛生活

    祭祖儀式結束後供品如何處理?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有些人認為是祭品,那麼髒怎麼可以吃,這種想發是錯誤的,供品也是用錢買的,自家經過處理都是乾淨的,如果留下是一種浪費,而且還汙染環境,完全可以帶回家食用。

    我老家祭祖完之後每一樣供品稍微留下一點點,剩下的供品都是帶回家了,祭祖當天人比較多,把供品做成美食大家一塊食用。

  • 3 #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可以自己吃用啊,或者是給動物們。我們這裡祭祖比較簡單,主要是春節請爺爺奶奶回家來。年三十去請,初二早晨送回去。家裡擺族譜,饅頭,雞鴨魚肉,水果,重要的還有水餃等。這些東西事後收起來,都是自己吃了。

    清明,中元節,寒衣節或者祖先忌辰,是拿了簡單的供品去墓地。比如六個水餃或者是水果等,這些東西也是拿回來自己吃掉。

    還有供品比較多的時候是去世出殯的日子,出嫁女兒以及外甥等人擺的祭品,很豐盛,幾乎活人能吃的,也都是擺上。這些東西是分給大家吃掉的,比如饅頭,分給家族每家一二個,雞鴨魚肉分給長輩等。

    為累世親人讀寫佛經,使他們離苦得樂是最能利益他們的事情了,大家祭祖的時候,不妨讀誦抄寫《心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吧。

    #當下自在# 11/27:

    我們最大的漏失是習慣於對真理視而不見。就如同有人合夥在你的身邊演了一場戲,假如他們不告訴你真相,或者你看不到花絮,你會永遠認為它是真的。

    生命之於每一個人都是這樣。

    ——當下自在

  • 4 # 奇疆6688

    祭祖的供品怎樣處理?我們這裡的風俗是祭奠完後,破供少許,其他全部帶回食用。比如上墳時殺開一個瓜,在墳上獻一會兒,等紙燒完後,殺一小塊獻在墳上,其餘當場就分吃了,不會再帶回去了。

  • 5 # 品山103510031901

    我們祭祖完畢後,如果在家裡,就分享給大家。如在墳地,取少部分埋在攻腳,其餘部分大家同分享。一般寧可剩下,都不向迴帶。

  • 6 # 姍姍來遲522

    祭祖儀式結束後因各地區的習俗差異而有所不同, 當然這也跟祭拜的物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2 在祭拜地神時,方式有所不同。需要將血和酒灌注在地上,滲透入地下,肉類或其他埋在地下,以求祭品和祈願能夠告知地神。

    3 在祭拜山神時,方式主要是懸和投。懸的意思是,將祭品掛起來,投的意思是將壁和玉投到遠處。達到告知山神的目的。

    4 在祭拜先祖時,則是三牲六畜,酒品果饌等等,不一而足。各個朝代或者地區具體習俗都不盡完全相同,但一般來說祭品在祭拜後都是可以使用的,並且能夠將福氣傳給子孫後代。

    以上是古時人們祭祀的主要當時。

    現在,人們將其簡化了不少,但對於祭祖後留下的祭品也是儲存食用的。人們認為,祭品凝聚著先祖對後代的祝福。在我的家鄉,小規模的清明墓地祭祖後的食品,由於量少,都是分給小孩子,代表了一種福氣。

    當然,也有另外一層意思,由於從前人民生活水平低,沒有好的食物或者是零食,大人們心疼小孩子,就會把這些平日難得的食物分給孩子們。

  • 7 # 劉止明

    祭祖過後所留下的東西是可以食用的,家族祭祀,一般是祭祀完過後整個家族的人一起享用,如果是單獨去祭祀的肉類可以帶回去,水果這些則不用。祭祀所用的紙錢,黃紙最好。

    那些寫有圖樣文字的都不行。祭祀的時間一般要保證在上午完成。

    現在不提倡祭祀燒紙錢,如果是家庭祭祀可以在年初的時候在家焚燒,後去祠堂墓地,上香。

  • 8 # 巖上古柏

    祭祖是一種孝道文化,是傳統文化,透過祭祖表達對故去先輩的懷念和尊敬,或者說是尋求故去先輩們的庇佑。通常在這種儀式中都會焚燒香燭紙錢,擺些果品,糕點,酒或是肉類等作為祭品,那麼這些祭品有的可以持續擺放,有的就要撤下來,一般都是分而食之,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

  • 9 # 十三姨陪你看書

    我們陳氏家族祭祖儀式結束後,我們會把各自的供品拿回來分給村民一起品嚐,一起懷念祖宗。我們村還會擺幾位臺,全村的村民一起來吃飯。

  • 10 # 老祖宗的智慧

    【祭祖儀式結束後,撤下的貢品(尤其是自己準備的貢品,而不是買的)是一定要在家族的範圍內分食掉的。尤其是肉類、點心類和水果類的貢品】

    首先,明白為何要祭祖。有人說,祭祖是屬於孝道。也對也不對。祭祖是後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一種是三代之內的親屬,一種是沒有見過面的祖先。

    對於人之常情來講,三代之內的親屬是有感情的,祭祀的時候是有真正懷緬的感情的,然而對於沒有見過面的祖先來講,更多的形式,人云亦云,隨大溜。

    因此,真正的孝道不是親人死後的祭祀,而是親人尚在人間的時候,去盡孝道。

    1,祭祀貢品的準備

    祭祀的貢品的分類和數量一定要是單數,不能是雙數。

    祭祀準備的貢品分為肉類,點心類和水果類。肉類可以根據親屬生前喜食的品種進行準備,豬肉,羊肉,魚均可,但要注意的是,肉類一定不能是生的,要半熟。

    點心類的貢品一般準備7種,每種的數量為7個,不要9,為什麼呢?9為極,極轉衰,切記。

    另外,就是準備鞭炮,燒紙,紙衣,蠟燭、竹籤香和白酒。

    2,祭祀的時間

    一年有3個時間,是必須要祭祀逝去的親人的。

    第一個時間是清明節,第二個時間是七月半,第三個時間點是十月一。至於為什麼要這個時間節點,就不解釋了,大家百度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還有一個時間節點,就是每年的除夕之夜,團圓飯之前的時間。一般都要在除夕夜的團圓飯正式開始之前的一個小時之前,去祭祀逝去的親人。

    特別要提醒的是,除了每年的除夕夜在傍晚祭祀以外,其它的時間點必須在清晨。若是條件允許的話,最好的時間是太陽還未升起的時間。

    3,祭祀的方式

    如果是在農村的話,土葬的親人直接去墳前祭祀就可以了;對於城市裡面的人,有墓地墓碑的話,去墓地墓碑前祭祀就可以了;對於即無土墳也無墓地的親人來說,在親人生前生活過附近的地方或者當地香火比較旺的寺廟均可。

    墳前的祭祀,首先將親屬墳前、墳後和墳頭的雜草樹枝清理乾淨,其次將蠟燭點燃,左右各一隻,竹籤香點燃,插入墳前的供香處,然後將貢品按照品類依次放在親屬的墳前,一字排開,排成三行。

    然後燒紙,燒紙衣,最後將白酒倒在墳前。

    臨走的時候,將鞭炮圍繞墳包中,點燃。

    肉類,點心類和水果類的食品,收拾好,拿回去,與本族親屬分而食之。

    【祭祀活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亦屬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要一概將其稱為封建迷信進行打壓。】

  • 11 # 福自福地來wjf

    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解釋,版本也有多種,我想也不必談古論今,單說俗風即可。

    祭者,分祭奠與祭祀兩種,民間稱謂燒紙拜祖或上香拜神(佛)。地方為老墳,家廟,道觀,寺院或是喪禮上的奠桌供品等均為祭供,而品物均為供品。供品包括牛,羊,豬,雞的整身或頭腿,還有各種水果,菜餚和點心,酒水等。供品不同於祭品,祭品為鞭,炮,香,紙,布,衣,帽,鞋或陰宅所用之物。祭品是必須焚化掉的。而供品是供應神靈與祖先們品嚐與享受的。它體現的是人間生活的概念,人間咋著對陰間的靈魂也咋著,只有這樣才顯的人們及後人的敬仰與志誠之心,體現的是一種對天地人神的敬畏和孝道。所以人們才有了祭奠,祭祀上供品的敬上意念。此俗大概在三朝時已有所體現了。

    那麼供品祭拜後如何處置呢。其實古代祭神論中已有明確說法,供品者,為先靈與神靈的氣味之供也,神鬼佛仙等也就是聞聞氣而已,只要上供,他們就知道您的誠意與孝心了。他們非真吃,而是品享之情也。

    民俗之中,凡祭拜之供品,祭祀之後,三十分鐘後便可撤下,除了老墳上的果品點心不再撤下外,其刀頭肉,整雞和廟院寺院中的所有供品必須撤下。撤供品有兩種含義:一是怕招孤魂野鬼的偷食,二是防止妖魔的入侵,皆為求吉之象。

    撤下的供品為先人(神佛仙)的餘品,是為餘蔭之意。凡此供品撤下後,最易兒童享用,一可避邪而求平安。二是可得神明的護佑,即子孫安樂繁盛之意。這此供品,誰家的孩子吃到,則誰家好。這雖是心理的意念安慰,但也實屬地方的民間傳承。

  • 12 # 有緣人153832681

    祭祖是中國傳統習俗,祭祖思源,當然少不了帶上一些供果供品,鮮花,紙錢以敬先祖,這也是一種感恩戴德,晚輩對陰陽相隔的先輩們表達心中的敬仰之情。

    供品如何處理?心誠則靈,心意達到就行,人在做天在看。供品雖說是去敬重先祖,供品也是一種食物,人們所說,死去的人他們所享用的誠和意,心誠和心意。人死後靈魂出竅隨風而去,來無影去無蹤,一般來說,死者食陽間食物的先氣,而不是食物的本身。在祭完祖先後,即紙錢燒完,跪拜結束,在供果供品等各樣留下一點,會菸酒也是一樣,點上一根菸,倒上三杯酒(天地人,即神靈,祖先,及人)其它可以全部帶回,供果及糕點,糖果,可以分給來者食用,吃了供奉的食物,也能得到先祖的保佑,沾沾靈氣。食物帶回家食用,可以說,也是一種陰陽相隔傳遞情感的紐帶。

    在家裡祭拜祖先供品也是一樣,包括敬奉神靈,供果都可以食用,這種供果可遇不可求,可以說,吃到這樣的供果,有神靈護佑,也沾沾神先的光。在農村,如果年長者去逝,不要說供菜了,就是老人用過的碗筷衣服都有人想沾沾老人的福氣。六七供果供菜,祭拜完就丟不下來,一搶而空。

    說到這裡,就知道供品如何處理了吧。放心食用,死去的人食用先氣,活著的人食用食物,萬事大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歲學歷不高的人可以學習什麼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