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詩歌是什麼時候有的?
0
回覆列表
  • 1 # 開口變笑

    竹上生花論詩經,

    精言妙語概全文。

    桃李杏梅開滿樹,

    似歌非歌韻腳生。

  • 2 # 十方龍王

    詩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聽萬物,用鼻子聞芬芳,用舌頭嘗酸甜苦辣,身體置於天地間,精神來往天地,這都是人體功能。

    這些功能,感悟天地萬物,就能產生反映,而且不是說思考狀態的,潛意識就可以完成的,老夫在夢裡,有時候能信手拈來,隨意噴發幾句詩詞,夢裡讚歎寫的挺有水平,一到夢醒,卻又難釋放。這個就是潛能力,是可以激盪,可以感悟萬千。

    詩人,畫家,搞藝術的,都喜歡採風,多出去走走,看看。其實就是激發潛能,激盪靈魂深處,如此內心和外面世界不斷碰撞,時機一到,靈感來了,一揮而就,可能創造出高水平的詩詞歌賦。開悟後的人,有的一通百通,突然啥都會了,就是人體功能得到開發,自性智慧流露的結果。

  • 3 # 王亞迪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的歷史,應該從原始社會就出現了,只是那時的詩歌表現形式和藝術力極其簡單、原始。可能就是幾個簡單的音節發聲,但它為什麼不再是普通的語言,而是詩歌呢,那就是因為它雖然簡單,卻有韻律,富於節奏,這正是詩歌與日常用語最大的區別之一。

    由此可見,詩歌最初是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之中。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所以《尚書.虞書》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也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也就是說,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歌的起源,最先應該誕生於兩種方式:一是宗教,二是勞動。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就用唱歌跳舞來表對神明的敬意和他們的虔誠之心,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之一,即原始的宗教。

    最初的詩歌起源,還有一另種形式,即發生於勞動。例如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最古老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這首遠古民歌,反映的就是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

    在先民的勞動生活中,他們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魯迅先生就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

    以上就是詩歌產生的大致過程。

  • 4 # 小呂子705

    詩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詩源於先秦,歷經漢魏南北朝直至隋唐,步入詩的盛世。詩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當人們在勞作時,遊玩時,想念家人時,回憶時,思念時,傷心時,歡喜時等,由感而發的一種美妙語言。後來因為這些語言優美,容易朗朗上口,被人們所喜歡,流傳甚廣,平時心情好時就吟詩作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慢慢的流傳下來形成詩,這就是詩的來源。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詩產生於我們的生活。

  • 5 # 老街味道

    問題:詩是怎樣產生的?詩歌是什麼時候有的?

    .......

    前言

    要想知道是怎樣產生的,可以看看最早的詩來自哪裡。

    一、最早的詩

    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了 一個故事,

    音曰:“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之謂也。於是神農皇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勾踐在修甲兵時請了弓箭專家陳音,陳音給勾踐講了弓弩的發展歷程: 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

    陳音說最早是因為孝順的兒子擔心父母死後被鳥獸吃掉,所以“斷竹、續竹”做了彈弓,用彈丸驅逐鳥獸。後來有人根據彈弓做了弓箭,再往後又有人改良做了威力更大的弩。我們要注意的是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民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意思是:砍下竹子做成彈弓,射出彈丸,驅逐鳥獸。

    據說這是流傳到今天最早的詩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詩是什麼 比詩經還古老的這些詩歌滿滿都是故事》

    二、民歌與勞動號子

    一般認為,詩來自於古代人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

    在《禮記 樂記》中說: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

    早期的詩、歌、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是配樂的歌詞,我們稱之為詩歌。

    三、聞一多《詩經》研究 詩是如何產生的

    在文字產生之前,老人為了傳授經驗給後人, 就把這些經驗編成了韻文,以便於記憶和流傳開來。

    聞一多1939年發表的《歌與詩》,指出《三百篇》有兩個源頭,一是歌,一是詩,而當時所謂詩在本質上乃是史。志與詩原來是一個字。志有三個意義:一、記憶,二、記錄,三、懷抱。“歌”的本質是抒情的,“詩”的本質是是記事的。《三百篇》的誕生是詩與歌的合流。

    結語

    簡單說,最早的詩,和“志”是一個字,我們稱之為“詩或者志”的這個東西,是一種作為記憶工具的有聲韻文,在文字出現以後,“詩或者志”就不必靠口口相傳死記了。詩和志分成了兩個字,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 6 # 慧慧的頭條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聲樂作品中一種獨特魅力的體裁形式。由於這樣的沉積與跨域,中國古典詩詞極具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厚的文化底蘊、深遠的意境和獨特的韻味,正是由於特殊的風格和特點,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與表現有待深入的挖掘和探究。本文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之傳統文化、振興和發展古典詩詞歌曲的演繹為目的,透過對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內涵、淵源、發展、分類、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闡述,從演繹者和欣賞者的雙重角度出發,並結合自己的聲樂技術和實踐,探究如何以全面的知識、創新的思路來盡善盡美地演繹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之古典詩詞歌曲。 本文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物件、選題意義、研究重點和創新之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體部分。首先,在第一章中對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內涵概括提煉,進而再分析和梳理其產生髮展,古典詩詞歌曲突顯豐富的內涵和獨有的韻味之美。其次,第二章是本文的重點,透過各個方面的論述,從不同分類的比較到創作特點和演唱特點的歸納,再到與中國戲曲音樂關係的分析,論述並見證了中國古典詩詞歌曲這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特殊的聲樂體裁形式之藝術特色,言外之意,筆者為特殊聲樂體裁形式的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提出不同於一般聲樂作品的特殊要求,本章鋪墊下文。最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也是課題的研究目的。採用舉例、比較、歸納的研究方法,透過對古典詩詞歌曲本身和作品的分析,系統論述並強調了古典詩詞歌曲演唱中所必需的相關技術運用和情感意境挖掘。對於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和表現,則以氣息、咬字行腔、潤腔技巧、聲情並茂的演唱技術為基礎,強調以情感和意境抒發為主線,詮釋、演繹古典詩詞歌曲的韻昧之美、意境之美、聲腔之美,盡撒悠久的文化底蘊風情、深遠的情景意境和獨到魅力的藝術形象。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結束語,對整文做了一次概括總結和提升,作者再次論述了在大力提倡傳承和宏揚中國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今天,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及其演唱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方向和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產生重要的影響。

  • 7 # 鍾銘聊科學

    最早的是誕生於耕作和打獵,是唱出來的。

    後來,詩作為流行音樂一直流傳下來,只不過時常發生曲譜丟失這樣的事情,舉個例子,對於唐朝人來說,樂府詩就不能唱了,只能讀出來。

    對於詩的發展,總結下來是,唐代之前是字數的變化,唐代開始時格律的變化。舉個例子,詩經主要時以四言詩為主,到了楚辭,除去兮這樣的語氣詞,主要是以六言為主。而建安文學時期又是以五言為準。到了唐代之前的魏晉南北朝,發展出了歌行體,主要以七言為主。

    而唐詩則開始尋求格律,主要是平仄可以鏗鏘有力,押韻可以朗朗上口,對仗顯得十分工整。而之後的宋詞,元曲講求的也是格律上的改變。

  • 8 # 卡布奇諾15901376

    但肯尋詩便有詩,

    靈犀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

    解用多為絕妙詞。

  • 9 # 開新說事

    詩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一種文學樣式。詩是怎麼產生的,在文學未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了把生產鬥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者傳授給下一代,便用記憶傳播,將其編成順口溜式的運文,這就是詩的最初形式。 著名的文學家文一多先生考證,詩和志原來是一個字,至上從中,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學產生以後有了文字的幫助,這時把一切文字記載叫志,志也就是詩。 與詩相通的還有一個字就是歌,那麼歌的稱謂又是怎麼來的呢?詩合歌原來並不是一個東西,歌是與人類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要在文字形成以前比詩要早,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是用來感嘆情緒,很多語氣詞當時都讀一個音,各式形聲字有可得音,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做歌,因此歌的名字也就這樣沿用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幫助聽障兒童度過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