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迴往事醉亦逍遙

    漢靈帝時,盧植那時候因為得罪小太監左豐。被左豐誣告而下獄。後來董卓進京,盧植憤而辭官歸隱。黃埔嵩,則是因為抗擊黃巾軍不力,後來被董卓代替做為抗擊黃巾軍的主帥,雖然董卓也敗了。而朱儁是年老退隱。那時候的三人最大官職不過是中郎將

  • 2 # 腦洞歷史觀

    起步太早也是麻煩事啊。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盧植。

    盧植是幽州涿郡人,跟劉備是老鄉,但他的條件應該比劉備好多,祖上曾經是五經博士。那劉備祖上還是中山靖王呢,為什麼後人拉開了差距呢?

    這是因為以權勢傳家,勢不過三代,以學問傳家,遠的可以達數千年,比如山東孔府就是啊。

    且說盧植年輕的時候也拜了很多有名的老師,比如太尉陳球,大儒馬融,這些師傅不但學問高,而且都是顯貴,能跟他們讀書,等於進了現在的私立貴族學校。

    比如馬融是皇親,他開辦學校,喜歡上課的時候在旁邊安排一堆美女跳舞,以考驗學生的定力如何。結果教了那麼多學生,只有盧植一個人從來沒有看一眼美女。

    說明,盧植這個人確實品德高尚,而且外貌也好,身材高大,聲音哄亮,又會喝酒,簡直就是按照帥哥這個模板定做的。

    畢業以後,還在當老百姓的時候他就出名了,當時有一個外戚叫竇武,他因為策立了漢靈帝,漢靈帝對他大加封賞。盧植就覺得不對,認為他的功勞配不上那麼高的獎賞,讓他不要接受,但竇武沒聽。結果沒兩年,竇武開始膨脹,想一下殺光太監,但謀事不密反被太監殺死。

    這樣一來,盧植就出名了,先後出任了九江、廬江的太守。而且他當這個太守,不是純粹的辦政務,而是救時太守。皆是因為當地出現了蠻族叛亂,沒辦法了,請他過去平叛的。

    這說明,盧植這個人不但才學出眾,還會打仗,是個全才。

    這期間,劉備跟他讀了書,這是劉備第一人貴人,劉備跟盧植讀了書,才走上了社會,才能認識公孫瓚,才能在以後的爭霸路上撈到第一桶金。

    到了黃巾之亂,他又立功了,負責攻打黃巾的總部,已經把黃巾圍了起來。這時候,皇帝派的太監來了,看到他馬上就要立大功,皇帝肯定就要大賞,所以提早打他的秋風,要他送點錢。

    如果是混官場的,那肯定就送了,但盧植一分錢也不想給,不是沒錢,而是丟不起人。這樣一來,被太監告了一狀,說他拖延。漢靈帝一生氣,就把他的將職給撤了。

    到了董卓亂京的時候,董卓要廢劉辯,當時大家都不敢說話,只有盧植站出來,表示這完全沒有道理,氣得董卓要殺他,還多虧了蔡邕為他求情,這才逃過一劫。

    看到天下大亂,盧植就此逃出京師,回到老家涿郡隱居了起來,據說袁紹還拜過他為軍師,估計也是扯盧植的大旗而已。

    盧植一直隱居到去世,後面曹操親自給他掃過墓。縱觀其一生,武能為帥,文能入文廟,一生沒有汙點,可謂三國第一完人。

    而且盧植的後代還特別有名,盧植這一脈稱為范陽盧氏,原是姜姓,是齊國的公族,因為封到了盧地而改姓盧。後面遷到了涿郡,涿郡也稱范陽郡,所以叫范陽盧氏。那范陽盧氏的大佬就是盧植啦,盧植以儒學傳家,出了很多有名的後代,比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就是范陽盧氏,唐代有八個宰相出自范陽盧氏,在正史有名的就有四百多人。

    可以說,長期以來,范陽盧氏是大北京地區甚至是北方第一高姓,乾隆皇帝就說: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

    有意思的是,這一脈到了國外,還有當總統的,這就是南韓的總統盧泰愚跟盧武鉉。

    像盧泰愚的家譜記載是很清楚的,他們這一脈是在唐朝的時候遷過去的,始祖叫盧穗,是唐朝的翰林學士,為避兵禍遠渡重洋,來到了北韓,從此生根發芽,現在南韓的盧氏人有三十多萬,基本是這一脈的後人,而盧穗就是范陽盧氏的後人。

    這些人對中國還是很有認同感的,兩位總統都回到中國認過根。

    這是三國第一完人盧植及後人的故事。

    其實還有很多沒有趕上三國的英雄。比如下面這三位。

    1.傅燮

    此人是寧夏人,屬於邊地之人,為人十分的豪邁,而且是名人之後,其祖可以追溯到宴斬Murano王的西漢猛人傅介子。因為有身世,所以年輕時被舉為孝廉。不過,聽說舉薦他的去世了,他馬上辭官回家。

    到了黃巾起義,皇帝徵召各地勇士,傅燮到洛陽,跟隨皇甫嵩出征,他的戰績是相當高的,生擒了三個渠帥,所謂渠帥就是黃巾軍的高階將領,黃巾軍三十六方,大概也就三十六個渠帥。所以,以部屬論,他的功勞第一,這個比曹操的功勞要高,劉備更是望塵莫及,以戰功封個雜號將軍是沒問題的,可是,最後他只得了一個安定都尉,就是太守的軍事副官。這個明顯不匹配啊,為什麼呢?

    原來出征前,傅燮上了一個書,表示之所以有黃巾之亂,就是因為太監亂國,這一下得罪了太監團隊,在論功行賞的時候,自然就把他降級了。

    傅燮一生氣,乾脆這個都尉都不幹了,後面漢靈帝召他當議郎,他是個喜歡論時務的人,所以就去了。接下來韓遂、邊章在涼州造反,皇甫嵩的兵馬幾乎全軍覆沒,倒是董卓雞賊,保全了部隊,這時候,司徒崔烈提議乾脆放棄涼州,聽到這個言論,傅燮立馬站出來,表示應該馬上將司徒斬首以安定天下。

    這個態度就太牛了,畢竟司徒跟議郎的級別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從此,傅燮就出名了,很多人想推薦他當大官,連太監也想跟他合好,但他壓根不理會,我行我索,最後被排擠出京,當涼州下面的一個太守。

    這就是把他火坑上推啦,涼州正戰亂,他一去,數千胡騎就圍了過來,知道守城的是傅燮後,數千人跪在城外,求傅燮投降,並保證護送傅燮回家鄉。

    傅燮的兒子也勸,說天下大亂,皇帝是王八蛋皇帝,還有一群沒蛋的王八蛋,我們沒必要死撐,乾脆回家然後招募勇士,等有道的人出來,我們再來救天下。

    如果按這個計策,以傅燮在北地的威望,至少也是一個馬超吧。

    但傅燮拒絕了,帶著兵馬出戰,慷慨赴死。

    2.蓋勳

    這位也是涼州人,也是官宦世家,也被舉過孝廉,威望也極重,邊章等人叛亂,把冀縣圍了起來,他帶兵援救,一頓喝斥就讓邊章退了兵。

    跟羌人交戰,他身中三創,倒在樹邊動不了,已經交待後事了,說我死了,你們把我埋在這個樹下,結果羌人還不肯殺他,說這個人是賢人,殺了他我們會倒黴的。

    蓋勳一點也不領情,反而大罵,斥他們為反賊,讓他們趕緊上前殺了他,搞得羌人相當無奈,只好把他綁起來送了回去。

    到了後面,蓋勳進京,當時的漢靈帝對這些北地將領還是很好的,這些人出身士家,能文能武,個個都很有才,又不像中原士族一樣喜歡權力,所以漢靈帝很喜歡跟他們聊天。

    而到了董卓進京,唯一敢不鳥董卓的就是蓋勳,別人見了董卓是下跪,只有他只是拱拱手。

    蓋勳曾經想聯合皇甫嵩起兵討董卓,但皇甫嵩膽量太小了,沒敢動,因為這,蓋勳總是鬱鬱寡歡,沒多久就死了,死前還跟家人交待,董卓送來的東西不收。

    如果蓋勳不是死得這麼早,那應該也比呂布的成就大吧。

    前面兩位雖然死得早,但畢竟名氣已經很大了,而下面這位,論能力應該很突出,但在三國裡,竟然下落不明。

    這個人叫郭典。

    在黃巾起義時,此人是鉅鹿太守,跟著董卓一起打黃巾。董卓攻打張寶的曲陽,打了兩個月有沒打下來,為什麼呢?三國志集解裡講:卓不從鉅鹿太守郭典計,故敗。

    就是說,沒聽郭典的,所以失敗。

    董卓這個人,打仗其實很一般的,見識也一般,曾經跟皇甫嵩一起打仗,將比將,董卓得拿去當肥料,什麼事都落在了皇甫嵩的後面,他能成事,只有一個,敢幹,見牌就梭哈,成功了皇宮過夜,失敗了躺倒點燈。

    那郭典提了什麼意見呢?郭典建議董卓做圍塹,把張寶圍起來再說。但董卓不肯。於是,郭典只好日夜進攻,嚇得張寶不敢出來,當時就有人說:郭君圍塹,董將不許。幾令狐狸,化為豺虎。賴我郭君,不畏強禦;轉機之間,敵為窮虜。猗猗惠君,保完疆土。

    因為攻了兩個月沒拿下,董卓被撤職,換了皇甫嵩上,終於拿下了曲陽,史記: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

    搞不好,這個斬張寶的功勞還是郭典的。

    因為這一戰,皇甫嵩拜車椅將軍,領冀州牧,而郭典這個武將卻完全沒有了訊息,不知道跑哪去了。

    有人說,他化身郭嘉和典韋,依然活在三國……

  • 3 # 青史回聲

    他們的消失是必然的,用一句簡單的話說,生得太早沒趕上群雄逐鹿的“好時代”。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能力沒啥說的,在黃巾起義爆發後,以很快的時間,三路進兵,就滅掉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黃巾軍。可是那時候的他們,年齡已過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們現在,正值中年,不存在退休的時候。可是在東漢,這個年齡就很尷尬了,再過幾年,這三個人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就要從各自的崗位上退出去了。

    為啥這樣說呢?因為他們是臣,而不是主。在朝中更沒有靠山,頂多盧植在地方上還有許多得意門生,比如後來的公孫瓚、劉備。而且朝廷對他們,可真是過河拆橋。平定黃巾起義這麼大的功勞,其封賞並不多,並且過了幾年,因為牽扯到朝中的利益紛爭,這三個人就被朝中各大臣給趕下了政治舞臺,連個地方刺史都沒撈到。或許在年齡上有劣勢,那為什麼王允就可以在司徒這個位置,一坐就是十幾年。

    很大原因在於他們三人沒有在朝中形成自己的勢力,說白了,在朝中,就是孤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皇帝又不瞭解他們,自然對他們沒有多大印象,只要身邊的人說句壞話,立馬就可以奪官。

    如此下去,他們在日後的群雄逐鹿的時代,有什麼存在感?而且他們還沒趕上這個時候就病故了。誰遇到被奪官歸鄉的“待遇”都會鬱鬱寡歡的,病故很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住在海景房是一種什麼體驗?晚上面對漆黑咆哮的大海,會不會產生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