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先生197429774

    一個歷史人物,我們要一分為二的評價。首先,袁崇煥中年時代的明朝已經江河日下,東北已經被邊疆滿洲貴族武裝大肆攻擊,關內朝廷經歷萬曆三大征伐以後,面臨國庫空虛,代表皇帝的宦官團體殺雞取卵般的徵稅,蘇杭地區資產階級萌芽團體扶植的東林黨拼命反對徵稅,利益矛盾導致鬥爭十分尖銳。同時,自朱棣以後的歷任明朝皇帝都不長壽,還沒有真正懂得怎麼治理國家就早妖了。袁崇煥是一個棄武從文的進士,本來在福建當邵武縣擔任知縣,如果不心懷天下,當一輩子地方官也不錯。面對東北滿洲武裝集團的造反,乘著進京述職的機會,單人獨騎考察東北現場形勢,提出自己可帶兵擋著滿清武裝。

    一個地方小官突然越級提拔為知州,取得寧遠保衛戰勝利和寧錦大捷,在以前打一仗敗一仗的情況下,你想想滿朝文武的臉往哪裡放?以前的遼東文武官員會怎麼想?有誰會替袁崇煥叫好?在國企工作過的人員最清楚這個時候袁崇煥的處境,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只是袁崇煥自己不明白而已。

    其次,為了解決朝廷長期拖欠軍餉,違反朝廷的司法程式,斬殺武裝走私犯毛文龍(皮島總兵),斷了朝廷文武大臣的財路,朝中有哪個大臣不嫉恨袁崇煥?

    再次,袁崇煥訓練遼東敗兵加新招收遼東兵6萬多人,監軍太監卻撈不到一點油水,怎麼可能在給皇帝的奏報中說袁崇煥一句好話?

    還有,1629年皇太極無法透過袁崇煥防區,轉而通過蒙古,繞過寧錦防線,從薊遼總督劉策的防區牆子嶺長城入關。這個時候,袁崇煥召集手下將士商議對策,大家的一致意見是:上策是按兵不動,等待朝廷的旨意;中策是增加山海關防禦力量,其餘人馬跟隨袁崇煥越過大淩河打擊滿洲老巢,圍魏救趙;下策是一邊向朝廷奏報滿洲兵已經繞道入關,並請求袁崇煥大軍入關勤王。

    最後,袁崇煥採取下次,同時在沒有朝廷勤王聖旨的情況下,袁崇煥考慮關內兵馬沒有任何防備,必然會一觸即潰,告急加上勤王聖旨之間的時間在10以上,北京城的安危就難說了,於是提前帥軍南下阻擊皇太極大軍,結果不戀戰的皇太極大軍已經過去直取北京,從而造成了正在叛逆期的、18歲小孩的分析判斷能力的崇禎認為:你說滿洲兵來,人家就來;你說在路上擋住滿洲兵,卻隨著滿洲兵來北京了,你和滿洲兵是一夥的吧?

    綜上所述,袁崇煥在遭到滿朝文武嫉恨,又不按照朝廷律法私自斬殺大將,斷掉滿朝文武財路,還沒有聖旨就帶兵進京(沒有聖旨就帶兵進京,古往今來都是死罪),明朝和滿清(你的寧錦防線擋著滿清的路)都不說袁崇煥好,這種情況下,除非袁崇煥遇到明主唐太宗李世民,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 2 # 老黃曆史觀

    一,百姓深受戰爭之苦。袁崇煥掛帥抗清多年,未能擊退清軍。雖說有第一次寧遠戰役之勝,但清兵並未潰退,而是在北京外圍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憤恨朝廷主帥。

    二,袁崇煥是被明廷定以“漢奸”罪行的,也就是說:他的“犯罪事實”確鑿,而且是國家宣佈的。百姓就是百姓,哪能瞭解到宮廷內幕、黨派之爭、敵我戰略等事實真相。

    綜上所述,老百姓恨不得吃袁肉理所當然。

  • 3 # 大獅

    史載1630年,大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於京師甘石橋被處以極刑,行刑文書提前張貼於市,罪名有三,其一“通虜謀叛”;其二“擅主和議”;其三“專戮大帥”。

    京師民眾信以為真,對袁督師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明末史家張岱於筆墨之下記載了當時行刑畫面,其中有言“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呼其味美。”

    袁崇煥死後,其妻妾、兄弟等家眷被流放千里之外,其餘人等不予究問。可憐大明一代名將落得個如此悽慘下場,崇禎皇帝疑神疑鬼的性格也最終使得自己親手推倒“大明長城”,令滿洲八旗長驅直入,大明覆滅在即,天下再無人能救。

    後人將袁崇煥之死歸結於崇禎的同時,也歸結於當日民眾,認為其生食袁督師之肉實屬禽獸行徑。其實古往今來,民眾都是如此,三人成虎,百口莫辯,等到有一百個人認為一件明明不存在的事情是真實的時候,這件事情就真的成真。而明事理者反駁則會被認為是異類是無腦之人,袁督師之死真的怪不得民眾。

    怪只能怪他自己功高震主,怪只怪他行事太過高傲,怪只能怪這對君臣之間太過“性相近”。袁崇煥犯了做臣子的最大忌諱,而偏偏服保之人又是個朝令夕改、疑神疑鬼之人。或許袁崇煥真有通敵賣國之心,只不過他死了,孰真孰假也就無從分辨。因此,袁崇煥死前真實發生的一切也成為歷史懸案,真真假假都是後世猜測罷了。

    筆者曾與天津某文史檔案館看過一本清初史家所撰文獻,其中也講到袁崇煥行刑當日之情景,其中所述與明末張岱所寫大致一樣。但卻多了許多細節,其中寫道袁崇煥被士卒用籮筐抬入刑場之中,腰間圍有紅布,其餘再無一寸衣衫。民眾見其面後,爭相上前毆打,有婦人更是將其肩頭之肉生生咬下。若無官兵阻攔,不等行刑,袁督師便早已死在民眾怒拳之下。

    待抬入行刑臺後,將其腰間紅布扯下,而後用浸水牛筋繩捆於刑架之上。行刑前,劊子手在袁督師大腿之上分別割下一小片肉,作為祭天地之物。而後開始行刑,第一道橫切在額頭之上,而後往下一扯,用額頭之皮遮其眼眸。而後在胸前、兩臂逐一施刀。

    每割十片肉,便丟在臺上,有人撿起後賣給臺下民眾,民眾爭先購買,當場生食。直到前面施刀完畢後,用清水潑身,森森白骨露其外,人卻不死。而後調轉過後,在從後背施刀,直到周遭割盡後,才將胯下物一刀取下。再用清水潑身,以證其刀,以露其骨。

    最後以小刀從肋間骨縫插入,在其心間剜一刀,使其斃命。再以大斧將身段砍為數截,後用繩索將其頭顱懸於高臺之上,方才作罷。其骨與內器丟入大筐之中,任由他人購買,有人當街以燒酒佐食,血流齒頰,令人膽顫。

    袁督師之死確實過於悽慘,大明一朝自太祖朱元璋恢復歷代舊刑之後,其後百年之中不斷被人加以改進,因此有明一朝也被視為刑罰最毒辣之朝代。自大清順治年至乾隆年,幾任帝王均下旨不可再用明朝舊刑,但卻對袁崇煥遭受到磔刑直到大清覆滅之前也未根除。

    據傳袁崇煥死後,畲氏義僕為其收斂零碎骸骨,而後將其葬於京師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時至乾隆四十九年,袁崇煥才得以平反。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明朝大臣卻要清朝皇帝為其平反立碑,而袁崇煥也被後世認為是個“愚忠”之人。此人是否忠心大明,直到今時今日仍有商榷之處!

  • 4 # FattyRabbit

    評價袁崇煥實在需要費很大功夫深入瞭解!表面上他的個救國救民的民族英雄,但當深入研究他的生平經歷後,想必大家會對他有另類的評價!

    首先他的遼東的戰績是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當時的最高統帥是孫承宗,袁大炮既不是紅夷大炮發明者又不是他當炮手誤傷努爾哈赤,為何為他人推崇為他立的戰功?答案只是崇禎求勝心切而被誤導!

    從他擅自出值努爾哈赤葬禮,擅自安排議和而迫崇禎默許,擅殺毛文龍和擅自出售糧食給蒙古,到最後為儲存實力將皇太極引到北京城下; 這些餿主意已經將崇禎的容忍度推到爆發程度,所以被剮也是合情合理!

    表面上他作的暈招似是為了五年平遼,但似乎為他個人利益出發更高許多!作為東北方最高負責人,如果跟建奴和蒙古各部和平相處後,難保他不會像大唐中後期的節度使和清初的年羹堯一樣擁兵自重,跟後來李自成一樣要求崇禎封自己為東北王。李自成要求被封為西北王和張獻忠自封為大西王不一樣,他們都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去闖開血路; 而袁大炮只憑滿口謊言騙取國家三分之二財政收入,卻換來己巳之變讓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這種自私自利的庸臣很大程度將大明推向滅亡,被誅十族也非常合理!

  • 5 # 伽馬2003

    一心為國為民的汪精衛為何仍遭老百姓嫉恨?因為他該。袁崇煥洪承疇之流沒汪精衛那麼高層,但洪承疇成功了而汪精衛失敗了。

  • 6 # 三箭一雕230

    1.擅殺大將。在沒有得到上級同意,或者明顯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擅自殺了毛文龍,引起什麼不良後果暫且不論,擅自殺官,形同造反,死罪無疑。

    2.害民。為了殺毛文龍,對東江鎮進行孤立,8個多月沒有得到糧食援助,便東江鎮軍民餓死無數。

    3.矯詔。偽造聖旨,加害毛文龍。

    4.欺君之罪。袁崇煥以五年平遼,而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並被認為薊遼督師。而上任後所作所為,今後是很多軍事家進行研究,確認與5年平遼的目標並不一致,換句話說是故意以欺騙的方式得到督師的位置。

    綜上所述,袁崇煥的罪名也許有差錯,也許有量刑過重,但是死罪無疑。

  • 7 # 紫禁公子

    一心為民的袁崇煥為何遭到老百姓的記恨

    袁崇煥是明朝末期一位很著名的大將。在他在職期間相互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其中包括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十分著名的戰役。這個人的一生可謂是戰功赫赫。但是取得如此多勝仗的大將軍,為何卻遭到老百姓的記恨呢?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首先,在崇禎皇帝那個時候。袁崇煥受到崇禎皇帝的重用。皇帝賜給他一把尚方寶劍,他剛得到寶劍,第一個就殺了毛文龍,這個人也是當時和他一起共事的一名大將軍,因為他曾經沒有聽袁崇煥的話,所以袁崇煥就把他殺掉了。在古代那個被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時代,他這一做法可謂是十分的不義,由於當時鎮守邊關,崇禎皇帝要依賴袁崇煥,所以並沒有責罰他。這一舉動也增長了袁崇煥的氣焰。從此也為他後來的身死埋下一個巨大的伏筆。

    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就是崇禎二年的時候,皇太極率令大軍入侵,那個時候的袁崇煥心高氣盛,為了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他特地把皇太極引到北京城下決戰,雖然戰爭獲勝了,但是受苦的還是百姓。京城四周的百姓對袁崇煥尤為仇恨,恨不得啖其骨肉。不得不說,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很強,具歷史考究,袁崇煥的軍事才能絲毫不弱於古代那個時候的諸多大將,但是其在作戰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黎明百姓的生死,所以這也註定了他最後身死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婚姻是一門生意,這說法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