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烽火連天36

    李鴻章賣國有術,打仗是沒能耐的。縱觀一生,沒有真正指揮打過大戰,主要靠繼承其老師曾剃頭的政治遺產,長於權謀鬥爭,治國打仗就不行,但很會撈錢,死了留了4千萬兩白銀的家產。

  • 2 # 周而福至

    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博覽而不做記錄。對於這個問題曾有文章說過李鴻章是想參與的,只是被陝甘總督拒決了,劉銘傳一直在前線剿捻和回亂,因功而獲朝庭封侯,後因與左有矛盾才被排擠回來的,至於楚軍與淮軍的恩恩怨怨我不想再說了,都是保皇派不值一題。

  • 3 # 刷臉支付公司董事長

    原因不說,結果就是一個是民族英雄,一個嗎,呵呵。現在還在有人為某人翻案。唉~幸虧沒聽那玩意兒的話,要不然新疆都丟了

  • 4 # 白水人生3032064241

    因為林則徐在長沙接見左宗棠時,曾交給他一份有關新疆的一份資料,並叮囑他有機會一定要關注新疆的亊。斦以他一定不能辜負林則徐。

  • 5 # 雲頂記

    李鴻章奸滑之徒,無利不起早,亦無能為之人也,工於官場心計而遜於國計民生,豈願前往?深恐一腳不慎導致失敗而前功盡棄。劉銘傳乃李鴻章之羽翼也,同一個鼻孔出氣的,自然是跟隨李。只有左大義而大智,柱國元勳,中流砥柱。

  • 6 # 謝金澎

    左宗棠和李鴻章有著本質的不同,左宗棠善於帶兵打仗、沙場點將,李鴻章的長處是管理經營外交。

    所以李鴻章在征戰上從無建樹,不用說他不想去也不敢去,去了估計也白搭。徒增敗績而已,於國無益。

    按理說,用人之所長,左宗棠去西北再合適不過了,倘若左公不去,就不會對西北的戰略形勢有深刻的認識,那麼後來也就不會力排眾議進入新疆平叛,那新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還在不在我們手裡,就成了未知數。

    其實西北艱苦,車馬勞頓,不僅李鴻章、劉銘傳不想去,左宗棠也早就厭倦了連年征戰。1863年,左宗棠還在浙江巡撫任上,就表示在家書中表示,等東南肅清後,當作歸計。1866年,左宗棠又表示“頗厭兵事,故急思脫身……”。只是,出於報效國家的使命感,左宗棠不得不一次次接受朝廷的任務,繼續奔赴在前線。

    西北的軍務原本錯綜複雜,光是一個糧餉問題,就足以讓人頭疼,所以誰都不想去。

    曾國藩坐鎮兩江,無法抽身;李鴻章早已擺明態度,打死不去;李鴻章淮軍大將劉銘傳,在朝廷的嚴令下勉強來到陝甘,又因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也謊稱頭傷後遺症復發,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從此不去陝甘。畢竟陝甘之地,荒涼貧瘠、氣候惡劣,既無油水,又無風景。

    左宗棠原本也可以像李鴻章、劉銘傳那樣隨便找一個理由拒絕前往。但是,他經過反覆思前想後,毅然決定接受這個任務,為朝廷分憂。一如左宗棠在家書中所言:

    “吾移督關隴,有代為憂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遲久無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總要人幹,國家不可無陝甘,陝甘不可無總督。一介書生,數年任兼圻,豈可避難就易哉!”

    “天下事總要人幹,國家不可無陝甘,陝甘不可無總督”“豈可避難就易哉”,這就是氣度胸懷與格局,同樣都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卻能夠顧全國家大局。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對於左宗棠的襟懷磊落。勇於擔當,曾國藩還是特別欽佩的,常對人說:“此時西陲之任,倘左君捨去,無論我不能為之繼,即起胡文忠於九原,恐亦不能為之繼也!”

    曾國藩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左宗棠不去陝甘,那麼他自己做不到,恐怕胡林翼也做不到。

    曾國藩畢竟號稱三個半聖人中的那半個聖人,還是有覺悟的。他給予了左宗棠極大的支援和慷慨的幫助,不但不遺餘力地為其籌餉,還把他的湘軍老底子大將劉雲山以及湘軍中能征善戰的老兵,一概調給左宗棠。曾國潘老夫子能夠做到這個樣子,也算是有天下意識,為家國計,不謀一私了。

  • 7 # 誠心誠意讓你滿意

    明德山人6998

    左宗棠和李鴻章有著本質的不同,左宗棠善於帶兵打仗、沙場點將,李鴻章的長處是管理經營外交。

    所以李鴻章在征戰上從無建樹,不用說他不想去也不敢去,去了估計也白搭。徒增敗績而已,於國無益。

    按理說,用人之所長,左宗棠去西北再合適不過了,倘若左公不去,就不會對西北的戰略形勢有深刻的認識,那麼後來也就不會力排眾議進入新疆平叛,那新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還在不在我們手裡,就成了未知數。

    其實西北艱苦,車馬勞頓,不僅李鴻章、劉銘傳不想去,左宗棠也早就厭倦了連年征戰。1863年,左宗棠還在浙江巡撫任上,就表示在家書中表示,等東南肅清後,當作歸計。1866年,左宗棠又表示“頗厭兵事,故急思脫身……”。只是,出於報效國家的使命感,左宗棠不得不一次次接受朝廷的任務,繼續奔赴在前線。

    西北的軍務原本錯綜複雜,光是一個糧餉問題,就足以讓人頭疼,所以誰都不想去。

    曾國藩坐鎮兩江,無法抽身;李鴻章早已擺明態度,打死不去;李鴻章淮軍大將劉銘傳,在朝廷的嚴令下勉強來到陝甘,又因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也謊稱頭傷後遺症復發,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從此不去陝甘。畢竟陝甘之地,荒涼貧瘠、氣候惡劣,既無油水,又無風景。

    左宗棠原本也可以像李鴻章、劉銘傳那樣隨便找一個理由拒絕前往。但是,他經過反覆思前想後,毅然決定接受這個任務,為朝廷分憂。一如左宗棠在家書中所言:

    “吾移督關隴,有代為憂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遲久無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總要人幹,國家不可無陝甘,陝甘不可無總督。一介書生,數年任兼圻,豈可避難就易哉!”

    “天下事總要人幹,國家不可無陝甘,陝甘不可無總督”“豈可避難就易哉”,這就是氣度胸懷與格局,同樣都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卻能夠顧全國家大局。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對於左宗棠的襟懷磊落。勇於擔當,曾國藩還是特別欽佩的,常對人說:“此時西陲之任,倘左君捨去,無論我不能為之繼,即起胡文忠於九原,恐亦不能為之繼也!”

    曾國藩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左宗棠不去陝甘,那麼他自己做不到,恐怕胡林翼也做不到。

    曾國藩畢竟號稱三個半聖人中的那半個聖人,還是有覺悟的。他給予了左宗棠極大的支援和慷慨的幫助,不但不遺餘力地為其籌餉,還把他的湘軍老底子大將劉雲山以及湘軍中能征善戰的老兵,一概調給左宗棠。曾國潘老夫子能夠做到這個樣子,也算是有天下意識,

  • 8 # 史料不輯

    政見不同而已,李鴻章和劉銘傳沒有不願意徵陝甘,只是不願意徵新疆。左宗棠在甘肅金積堡遭遇大敗時,老佛爺就有了讓李鴻章和劉銘傳替代左的想法,而且劉銘傳也帶兵西進陝西了,時刻準備著接替左宗棠。

    左大帥平定陝甘之亂花了三千多萬兩白銀了,進疆平亂又花了四千多萬兩,清政府真的是咬牙在堅持。李鴻章不願意出兵收復新疆,他認為國家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花錢。

    李鴻章要求建設海防並沒有任何錯誤,北洋水師的慘敗就是最好的證明。世人只看到了左宗棠為國家統一做出的豐功偉績,卻忽略了國力大量消耗在西北而導致的一系列後果。

    兩場叛亂打掉了九千萬兩白銀,清政府因此錯失了很多發展的機會。比如說曾國藩要送幼童去美國留學,第一期花了六萬兩銀子,第二期就辦不下去了。

    因為錢都用在西北了,清政府被迫對北洋停止撥款。從1888年成立到1909年消亡(南北兩洋合併 ),北洋二十年總共才花了清政府兩千三百萬量白銀。

    如果沒有西北的叛亂,清軍再造幾個北洋水師沒有任何問題。甲午海戰時日本國內都馬上就斷糧了,全華人都等著戰爭賠款買米下鍋。清軍就算再無能,日本打得過一個北洋,還能打得過第二個,第三個,拖也能拖死日本,這就是大國的優勢。

    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別把原因歸結為老佛爺要修園子。大家不感覺比起西北的九千萬,一個老婦人花個兩三百萬是很嚴重的問題嘛。況且那個錢還不是她花的,是光緒的爹為了能讓兒子儘快親政,主動給老佛爺建的老年俱樂部。

    不管是左宗棠,還是李鴻章,他們都是國家的支柱。在那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他們已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了。

    我們也不應該將精力放在為李、左二人掙個高下,而是應該反思一下“天平天國”和“西北叛亂”,這兩場因外來宗教而爆發的戰爭對國家的嚴重傷害。

  • 9 # 歷史百家爭鳴

    提到左宗棠,我對他的最大評價就是英勇,他一生征戰四方,為清朝平定各地的叛亂。在近代史中,有一場著名的陝甘回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無暇顧及地方,這就給地方起義營造了機會,1866年,張宗禹等人率領捻軍進入陝西,與當地的回民起義軍聯合,這便是歷史上的陝甘回亂。

    清政府為了鎮壓造反,便安排著大臣去鎮壓,可是當時李鴻章已經宣告不會去,他的手下劉銘傳也藉著身體抱恙委婉拒絕,在此情況下,清朝無法派大臣前去鎮壓。而左宗棠看到這樣的情況,就說:“吾移督關隴,有代為憂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遲久無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總要人幹,國家不可無陝甘,陝甘不可無總督。一介書生,數年任兼圻,豈可避難就易哉!”從這段話中,可見左宗棠是憂國憂民的人,他甘願為了國家利益獻出自己。正是左宗棠內心對於國家事業的在乎,也想借此建功立業,他便請求前往陝甘,為了未盡的事業奮鬥。

    左宗棠到了陝西以後,便制定平定政策,即“先捻後回,先秦後隴”。捻軍在黃河以西,陝西地區的稱為“西捻”,在黃河以東,直隸地區的稱為“東捻”。在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合剿之下,1868年6月,東西捻軍被左、李二人全殲。後左宗棠前往甘肅,鎮壓回民叛亂,左宗棠對於回民採取鐵血鎮壓政策,即一個不留。在左宗棠長期的努力下,持續十幾年的回民之亂得以解決。

  • 10 # 汗青正浩

    清朝末期,國家就像一艘在風雨中飄搖的破船,內憂外患不斷。剛剛平定了太平天國的左宗棠正在興致勃勃籌辦船廠時,忽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讓他馬上前往陝甘一帶,鎮壓那裡爆發的大面積農民起義。

    其實早在幾年前,陝甘地區就已經不太平了,共有四股勢力在這裡活動,包括外來的部分太平軍、捻軍和當地漢民起義軍、回民起義軍,這些勢力將陝甘弄得人仰馬翻,原來總督楊嶽斌也是剛剛從打太平天國戰場上撤下來的猛將,不過他聽指揮打仗還行,自己運籌帷幄就略遜一籌了。所以不但沒有遏制住這裡的事態,反而讓起義軍氣焰更加囂張。他不得不向朝廷上書請求援助,而朝廷派來的正是左宗棠。

    朝廷為何派左宗棠前去,其他幾位高人呢

    這也沒有辦法的事,當時朝廷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就那麼幾個人。曾國藩的能力和資格最老,朝廷怕他功高蓋主,對他多有打壓,為了避嫌,曾國藩已經下令裁減了湘軍,而且此時他在兩廣全力對付捻軍,沒有分身之術。

    李鴻章則鬼精鬼精的,他好不容易發展起來,手下有一班自己人馬,自然不願意去陝甘這不毛之地損兵折將,跟著曾國藩後面打捻軍難道不香嗎?他只派出愛將劉銘傳前去,反正跟著左宗棠走還是不會錯的,積累戰功早日晉級也是好事一樁。

    劉銘傳來到了這裡是希望鍍金,不久李鴻章就保薦他出任陝西巡撫,然而朝廷出於各方面考慮並沒有同意,劉銘傳就藉口頭部舊傷復發,請假回鄉養病,一去不復返。

    左宗棠在面對陝甘軍務複雜,特別是當地貧瘠,軍餉籌措困難的條件下毅然決然地接下了總督大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對清政府忠誠。左宗棠自幼聰明異常,一目十行,舉一反三,頭腦敏銳。然而他卻再三卡在了科舉之路上,屢試不中。因為家貧,他成了上門女婿,寄人籬下,自然也不願意走捐官這條路。所以他不得不到其他大官門下做幕僚來維持生計。

    是金子總會發光,左宗棠的才能受到很多人的讚譽,終於有一天傳到皇帝耳朵裡。咸豐帝破格提拔左宗棠,讓他成為國家重臣,一品大員。如此的厚愛,讓左宗棠感恩戴德,發誓為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與曾國藩較勁。實際上,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從曾國藩帳下脫穎而出的,太平天國戰役打下來,成就清朝的三個支柱。曾國藩的功勞自然是最大的。左宗棠在心裡一直對曾國藩不服氣,因為兩人年紀相仿,而經歷卻天差地別。

    曾國藩少年得志,在官場上升級的速度如火箭,遠遠甩左宗棠一大截。即使現在兩個人看似平分秋色,但曾國藩還是從各方面隱隱壓左宗棠一頭。所以左宗棠特別需要一場自己挑大樑的戰役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曾國藩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他一方面謙虛地說自己不如左宗棠,的確沒能力去陝甘坐鎮,一方面給予左宗棠大量的支援。他不僅按時足量供應左宗棠軍餉,還將自己的精兵強將慷慨地送了過去,讓左宗棠不無感慨,戰後上報朝廷之時將軍功大大推給了曾家軍。

    第三,長久的戰略眼光。李鴻章和左宗棠對國家的防禦觀念不同,李鴻章的側重點是海防,而左宗棠的側重點是疆防。在左宗棠眼裡,陝甘問題不僅是國內的動亂問題。因為此地鄰近新疆,而英俄勢力正在虎視眈眈,危機馬上到來。

    事實上,左宗棠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不久之後,他就又掛帥去收復新疆。而陝甘問題不解決,新疆問題更沒處著手。左宗棠這是從更長遠的戰略眼光入手,畢竟只有讓陝甘事態平穩,他前去新疆才沒有後顧之憂。

    後來,左宗棠在陝甘地區採取了大刀破斧的政策,迅速採用招降和殺戮相結合的方法,將局勢穩定下來,然後就開始在蘭州做戰前準備,造槍炮、練習士兵、籌備軍需等等,為後來新疆平叛打基礎。

    左宗棠在給家人的書信中寫下這樣的話:“天下事總要人幹,國家不可無陝甘”“豈可避難就易哉”。左宗棠為人耿直,有赤子之心,交好之人非常少,官場上也不盡如意,然而他後來收復新疆的貢獻足以讓他遠勝李鴻章之流,為後人所敬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飾寓意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