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51374529573

    屈原和漁夫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觀。這篇文章據考證很可能是屈原本人所作,而依我看這位話語蘊含智慧的“漁夫”也不一定確有其人,此文亦可理解為屈原自己兩種思想的對抗。屈原自己也未去評判究竟哪種處世觀更正確。畢竟被流放了多年,眼看著百姓顛沛流離卻無能為力,“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種形容詞都不足以表達他內心的痛苦。人在痛苦久的時候往往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一種能讓自己不那麼痛苦的哲學思想會佔上風,就像屈原耳旁漁夫的話語。可貴的是屈原真的是持之以恆,他始終很清醒,知道自己如果像漁夫說的一樣“淈其泥而揚其波”可以活得輕鬆得多,可是他選擇堅持,因為心中強烈的信念,甘願為之付諸一切。這兩種處世觀概括起來是這樣的,漁夫:隨波逐流;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屈原那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說得確實有底氣,而且邏輯看似荒謬,慎思之卻極為正確。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落到如此田地都因為與眾不同的信念,被漁夫批評為“深思高舉,自令放為”,但這種痴愚般的念頭永不改,因為他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其實不錯在自己,而錯在整個世界。這不是因為屈原有潔癖,或是念念不忘他貴族出身,而是因為他堅信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史實證明也確實如此),楚國在滅亡而別人都置若罔聞。我一直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在我看來屈原做到了。若論優先順序,屈原將國家的興亡,自己的理想、信念至於生命之上,而漁夫的哲學毫無疑問不會把任何事情排於生命之上,為了活得更好,其它一切都是可以變通的。最後漁夫拋下的名言也是讓屈原無言以復:“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一個近乎完美的暗喻,意思是無論世界如何變,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諧共存的方式,而估計按屈原的邏輯看,若水渾就只能選擇渴死或溺死了。歸結來看,屈原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而漁夫十分現實。兩種處世觀也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屈原在楚國覆滅時悲憤地自投汨羅江,兌現了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的預言,而漁夫依然無憂無慮地活著。亂世和腐敗王朝真的不利於理想主義者生存,所以屈原一生註定是悲劇,但我認為他能把信念堅持到最後一刻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值得敬仰,因為真正的偉大不是在對自己有利時做正確的選擇,而是在即使對自己百害無一利的環境下依然堅持正確的選擇。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結局: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還設立端午節來銘記屈原,而漁夫早已被遺忘。在我看來可惜的是,當今中國紀念屈原主要宣傳他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那份清白與倔強,而漁夫的“若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生存哲學卻默默被廣大華人所接受並踐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在沒有核武是情況下,軍事實力會不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