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去撿牛糞,我們那是哈薩克聚居區,小村莊被綠草環繞,每天都有專門的哈薩克牧人趕著牛羊在村莊的外緣遊走。牛羊馬經常邊吃草邊那啥,不過我們可不是跟在後面去撿那種熱騰騰的牛糞。我們是去拾已被太陽曬乾的,這種牛糞沒臭味,變得很硬,和紙殼子一樣。我們撿的時候,有些牛糞的底部和草粘在一起,每次掀起時,都能聽到草被拔起的聲音。幾乎每天放學,我都會和哥哥姐姐會拎起尿素袋子,穿過兩條清清的小河,踩在柔軟的草地上,找那種能撿拾的牛糞。有的牛糞掀起來,能看到蛆在裡面蠕動,我們不管,直接把牛糞扔進袋子。拾來的牛糞是用來燒的,家裡有用泥土、磚塊和水泥砌成的爐子,爐口也就和作業本一樣大,經常徒手把牛糞掰成幾瓣才能塞進爐子裡。牛糞點著,飄出的火苗很柔,但能持續好久,不像木頭,木頭燒的時候會噼噼啵啵作響,火苗一竄一竄。當地不少漢族人家都是這樣燒牛糞做飯,哈薩克族還會把拾來的牛糞搗碎,拌上水,稍作攪拌,有點像泥巴,再用一口廢舊的盆子做模,把糊狀的牛糞填進盆裡,再把盆子倒扣在牆頭,緩緩取掉盆子,ok~,一個牛糞2.0版本誕生,這樣的牛糞個大,厚實,耐燒,當然要等被曬乾才能使用。你走在村落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2.0版本一個個整齊的曬在矮矮的牆頭。記得父親一個縣城的好友帶著6歲左右的小蘿莉來我家玩,走的時候父親問:“你覺得這裡咋樣啊?”,小蘿莉說:“這裡好髒,到處都是牛糞”。看著汽車遠去的身影,我心想:咦?撿了那麼多牛糞,我咋沒覺得髒呢?我伸出手看看了,又聞了聞,好像有股牛糞味~
小時候經常去撿牛糞,我們那是哈薩克聚居區,小村莊被綠草環繞,每天都有專門的哈薩克牧人趕著牛羊在村莊的外緣遊走。牛羊馬經常邊吃草邊那啥,不過我們可不是跟在後面去撿那種熱騰騰的牛糞。我們是去拾已被太陽曬乾的,這種牛糞沒臭味,變得很硬,和紙殼子一樣。我們撿的時候,有些牛糞的底部和草粘在一起,每次掀起時,都能聽到草被拔起的聲音。幾乎每天放學,我都會和哥哥姐姐會拎起尿素袋子,穿過兩條清清的小河,踩在柔軟的草地上,找那種能撿拾的牛糞。有的牛糞掀起來,能看到蛆在裡面蠕動,我們不管,直接把牛糞扔進袋子。拾來的牛糞是用來燒的,家裡有用泥土、磚塊和水泥砌成的爐子,爐口也就和作業本一樣大,經常徒手把牛糞掰成幾瓣才能塞進爐子裡。牛糞點著,飄出的火苗很柔,但能持續好久,不像木頭,木頭燒的時候會噼噼啵啵作響,火苗一竄一竄。當地不少漢族人家都是這樣燒牛糞做飯,哈薩克族還會把拾來的牛糞搗碎,拌上水,稍作攪拌,有點像泥巴,再用一口廢舊的盆子做模,把糊狀的牛糞填進盆裡,再把盆子倒扣在牆頭,緩緩取掉盆子,ok~,一個牛糞2.0版本誕生,這樣的牛糞個大,厚實,耐燒,當然要等被曬乾才能使用。你走在村落裡,經常能看到這樣的2.0版本一個個整齊的曬在矮矮的牆頭。記得父親一個縣城的好友帶著6歲左右的小蘿莉來我家玩,走的時候父親問:“你覺得這裡咋樣啊?”,小蘿莉說:“這裡好髒,到處都是牛糞”。看著汽車遠去的身影,我心想:咦?撿了那麼多牛糞,我咋沒覺得髒呢?我伸出手看看了,又聞了聞,好像有股牛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