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給錢也不要原油
今天凌晨,血雨腥風。
看著WTI原油期貨價格一路下跌,有人在網上蠢蠢欲動,打算來一波抄底。
對不起,一夜暴富只能是一場夢。
假設真的有人啟用槓桿加倉大批買入不到1美元的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等著他的不是價格反彈,而是負債累累。
誰都沒有想到,價格會一直跌下去,進入負值。
美國時間4月20日,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跌171.7%,收報-13.1美元/桶,盤中跌幅一度超300%,最低報-40.32美元/桶。
美油期貨為何暴跌?
“美油期貨市場上演了史無前例的碾軋行情。”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表示,WTI原油5月合約最低暴跌到-40美元/桶,打破了傳統對於商品價格的認識。
“市場寧願給錢也不要原油。曾經,原油被市場愛稱為‘黑金’,和黃金一樣,往往在戰爭時暴漲。昨夜,市場卻棄若敝履。”洪灝說。
暴跌進入“負油價”源於交易機制和利空因素。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允許“負油價”的產生。此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釋出測試公告稱,如果出現零或者負價格,其所有交易和清算系統將繼續正常執行,所有常規交易和頭寸處理都可在清算中執行,已完成了測試準備。
換言之,交易所已經把原油期貨價格跌入負值的情況做過測試,那麼“負油價”在系統交易機制層面就可以“放行”。
王有鑫指出,從需求角度看,年內受疫情蔓延和全球普遍的隔離措施影響,原油需求大幅萎縮。
與此同時,沙特、俄羅斯等原油生產大國在減產問題上未達成協議,原油生產增加,儲存能力逐漸達到上限,供需的失衡致使原油價格不斷走低。
原油產量不停增長,庫存維持歷史高位,但因為全球疫情一切與用油相關的行業需求卻大幅下跌。
國際能源署預計,4月全球石油需求同比下降2900萬桶,而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資料,截至4月10日的一週,美國原油庫存激增1920萬桶,增幅創下紀錄,遠超市場預期,且美國原油庫存已連續12周增長,總庫存水平已創2017年6月以來最高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表示,國際大宗商品下跌的根本原因,仍舊是疫情衝擊下石油需求下滑,且此背景下主要產油國協調失敗,大幅減產遲遲無法達成。
徐奇淵認為,油價短期內下跌要得到顯著緩解,至少要有兩個條件。
一個是美國以某種方式加入到“OPEC+”的減產協調中來。
另一個是沙特、俄羅斯、美國能達成大幅度的減產協議,如日減產幅度達到2900萬桶。
“第2個條件難度較大,所以目前市場對油價不樂觀。” 徐奇淵說。
“負油價”有什麼影響?
期貨價格暴跌,原油現貨價格亦有20%左右的下挫,原油價格走低對不同國家影響各異。
王有鑫表示,總體看,對沙特、俄羅斯等“OPEC+”原油出口國不利,出口收入銳減,財政壓力增加,降低了應對經濟下行的能力。
特別是對美國來說,此次打擊更為嚴峻,從實體角度來看,嚴重衝擊了美國頁岩油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據悉,頁岩油企業的盈虧平衡線約為每桶40美元左右,原油價格持續走跌將使美國頁岩油企業大幅虧損,直至停產或破產。
王有鑫還提到,從金融角度看,美國油氣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將大幅上升,如果油價持續低於30美元/桶,美國超過40%的油氣企業將面臨債務違約。
特別是長期的低油價將損害美元地位,石油美元模式將受到衝擊,產油國為了應對國內支出壓力,將大幅拋售美元資產,美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下降。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徐奇淵表示,中國是最重要的石油淨進口國,油價下跌可節約成本,總體是有利的。但中國油氣企業是進口者,也是生產者,利弊參半。
王有鑫則稱,雖然中國的部分油氣企業也將受到衝擊,但對於將石油作為原材料投入的其他眾多行業來說,企業生產和運營成本將大幅下跌,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疫情對行業的衝擊,有利於經濟復甦。因此,年內中國也加大了原油進口規模。
今年的全球金融市場“黑天鵝”頻飛。本週伊始,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質原油(WTI)期貨價格創下新低跌入負值,讓全球投資者再一次見證了歷史。臺北時間4月21日凌晨2時30分,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事實上,在本週美油跌入負值之前,自1月開始國際油價就在持續震盪下行,即使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非OPEC國家組成的“OPEC+”重啟減產協議,也沒能對油價帶來太多提振。分析本輪的油價下跌,要從供需關係和儲油及運輸成本兩方面看。
石油的儲存和運輸成本的持續飆升,是導致此次美油暴跌的直接原因。
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需求枯竭影響下,運輸儲存原油的成本大幅提升,這是美油跌至負值的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常說的“國際油價”,並不是石油現貨實際價格,而是國際原油期貨主力合約的結算價格,期貨與股票類似,但不同的是期貨合約的生存週期是有限的不能像股票一樣長期持有,到合約最後交易日後就要交割。臺北時間4月22日凌晨,美國原油5月期貨協議將過期。如果在此之前不選擇平倉,那麼就將進入實物交割階段。但目前全球儲油設施已接近飽和,運輸儲存成本巨大,交易者為避免現貨交割提升成本而拋售五月合約,導致價格崩盤,進而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的“負油價”。
目前,全球的石油儲存空間已是捉襟見肘。IHS Markit預計,按照當前的供求速度,2020年上半年,原油庫存將增加18億桶。剩餘的儲存空間估計僅有16億桶,屆時生產商將被迫減產,因為到6月份,就將沒有空間來存放無人需要的石油。這帶來了原油儲存成本的飆升。來自擁有北美最龐大的原油倉儲設施庫欣地區的資料顯示:期限為12到18個月的石油儲存成本為每桶每月60美分,但6個月之內的短期儲存成本卻為每桶每月1美元。成本更高是海上浮動儲存成本,統計資料顯示,超大型油輪(VLCC)平均運價已從2月中旬的每天3萬美元,上漲到每天21萬美元,漲幅高達600%。按此價格,每噸原油6個月在海上儲存的成本約為57.33美元。此外,美油還面臨陸運成本上升的難題,與布倫特原油主要依靠海運不同,美國得克薩斯石油屬於“內陸原油”,開採後必須依託庫存和內陸運輸。而美國現階段為抗疫而實行的隔離政策,使得陸運效率下降,運輸成本大幅提升。運輸和儲存的成本已經超過了石油本身,使得交易商不得不貼錢出清,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不過,投資者也不需要過度驚慌。瑞銀分析師喬瓦尼斯塔努沃(GiovanniStaunovo)表示。多數機構投資者已經移倉並關注6月份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投,5月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易量遭到稀釋。流動性缺失以及最後期限瞬間加大合約價格的波動率,也催生了極端的報價。目前WTI市場的主力合約為6月期貨合約價格仍在20美元/桶之上。
全球的石油供需失衡正在加劇,這是油價持續下行的根本原因。
全球儲油空間飽和是石油供需失衡帶來的,這也是1月以來國際油價下跌的根本原因。需求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正面臨40年來的首次衰退風險。隨著全球旅行禁令和供應鏈被破壞,公共衛生事件的擴散正在威脅經濟增長和燃料需求。國際能源署(IEA)本月15日釋出報告預計,4月全球原油需求同比降幅達到每日2900萬桶,是1995年以來最低水平。不僅如此,報告稱,5月和6月全球原油需求仍將大幅下降。OPEC上週釋出的石油市場月度報告則預測,202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降低685萬桶,這將是自2009年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石油消費首次出現年度下降;4月份全球石油需求日均減少2000萬桶,為歷史最大降幅。
供給方面,在石油需求的歷史性枯竭下,OPEC+的減產協議目前來看只是“杯水車薪”。本月13日,OPEC+石油聯盟宣佈達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產協議,會議達成的意向是先行減產970萬桶/天。但約定的減產幅度並不代表著實際減產數量。從過去的情況來看,實際執行中減產規模還要打折扣。高盛指出,從表面上看,與OPEC+ 4月宣稱的產出水平相比,這次減產970萬桶/日意味著,5月產出水平將較4月下降1240萬桶/日。但是與今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約定的減產幅度意味著產量只會減少720萬桶/日。假設5月OPEC核心成員能夠不打折扣、完全履行減產協議,其他成員履約率50%,那麼OPEC+的產量實際上僅比2020年一季度減少430萬桶/日,這顯然不足以逆轉供需失衡的現狀。
除了OPEC+,市場還寄希望於IEA購買石油以消化市場上一部分過剩的產量,此前市場預期國際能源署可能會購買數百萬桶的原油。但IEA在上週三的報告中未提及此類計劃,稱“仍在等待有關減產計劃和使用戰略儲存提議的更多細節”。
對於未來油價走勢,高盛表示,未來幾周石油市場將被迫經歷“劇烈再平衡”的過程,儲油空間接近極限將導致大規模減產,進而推動原油價格回升,負油價並非常態。高盛大宗商品分析師庫瓦林(Damien Courvalin)表示,“這種變化將在數週而不是數月內出現,市場可能會被迫在6月前重新達到平衡。”中信證券(600030,股吧)21日釋出研報也持相似看法,該機構認為,若海外國家4至5月陸續達到疫情高峰,隨著需求恢復,油市有望在6月前後達到平衡,並在下半年去庫存,油價中長期持續回升的拐點有望在二季度出現。
寧願給錢也不要原油
今天凌晨,血雨腥風。
看著WTI原油期貨價格一路下跌,有人在網上蠢蠢欲動,打算來一波抄底。
對不起,一夜暴富只能是一場夢。
假設真的有人啟用槓桿加倉大批買入不到1美元的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等著他的不是價格反彈,而是負債累累。
誰都沒有想到,價格會一直跌下去,進入負值。
美國時間4月20日,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跌171.7%,收報-13.1美元/桶,盤中跌幅一度超300%,最低報-40.32美元/桶。
美油期貨為何暴跌?
“美油期貨市場上演了史無前例的碾軋行情。”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表示,WTI原油5月合約最低暴跌到-40美元/桶,打破了傳統對於商品價格的認識。
“市場寧願給錢也不要原油。曾經,原油被市場愛稱為‘黑金’,和黃金一樣,往往在戰爭時暴漲。昨夜,市場卻棄若敝履。”洪灝說。
暴跌進入“負油價”源於交易機制和利空因素。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允許“負油價”的產生。此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釋出測試公告稱,如果出現零或者負價格,其所有交易和清算系統將繼續正常執行,所有常規交易和頭寸處理都可在清算中執行,已完成了測試準備。
換言之,交易所已經把原油期貨價格跌入負值的情況做過測試,那麼“負油價”在系統交易機制層面就可以“放行”。
王有鑫指出,從需求角度看,年內受疫情蔓延和全球普遍的隔離措施影響,原油需求大幅萎縮。
與此同時,沙特、俄羅斯等原油生產大國在減產問題上未達成協議,原油生產增加,儲存能力逐漸達到上限,供需的失衡致使原油價格不斷走低。
原油產量不停增長,庫存維持歷史高位,但因為全球疫情一切與用油相關的行業需求卻大幅下跌。
國際能源署預計,4月全球石油需求同比下降2900萬桶,而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資料,截至4月10日的一週,美國原油庫存激增1920萬桶,增幅創下紀錄,遠超市場預期,且美國原油庫存已連續12周增長,總庫存水平已創2017年6月以來最高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表示,國際大宗商品下跌的根本原因,仍舊是疫情衝擊下石油需求下滑,且此背景下主要產油國協調失敗,大幅減產遲遲無法達成。
徐奇淵認為,油價短期內下跌要得到顯著緩解,至少要有兩個條件。
一個是美國以某種方式加入到“OPEC+”的減產協調中來。
另一個是沙特、俄羅斯、美國能達成大幅度的減產協議,如日減產幅度達到2900萬桶。
“第2個條件難度較大,所以目前市場對油價不樂觀。” 徐奇淵說。
“負油價”有什麼影響?
期貨價格暴跌,原油現貨價格亦有20%左右的下挫,原油價格走低對不同國家影響各異。
王有鑫表示,總體看,對沙特、俄羅斯等“OPEC+”原油出口國不利,出口收入銳減,財政壓力增加,降低了應對經濟下行的能力。
特別是對美國來說,此次打擊更為嚴峻,從實體角度來看,嚴重衝擊了美國頁岩油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據悉,頁岩油企業的盈虧平衡線約為每桶40美元左右,原油價格持續走跌將使美國頁岩油企業大幅虧損,直至停產或破產。
王有鑫還提到,從金融角度看,美國油氣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將大幅上升,如果油價持續低於30美元/桶,美國超過40%的油氣企業將面臨債務違約。
特別是長期的低油價將損害美元地位,石油美元模式將受到衝擊,產油國為了應對國內支出壓力,將大幅拋售美元資產,美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下降。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徐奇淵表示,中國是最重要的石油淨進口國,油價下跌可節約成本,總體是有利的。但中國油氣企業是進口者,也是生產者,利弊參半。
王有鑫則稱,雖然中國的部分油氣企業也將受到衝擊,但對於將石油作為原材料投入的其他眾多行業來說,企業生產和運營成本將大幅下跌,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疫情對行業的衝擊,有利於經濟復甦。因此,年內中國也加大了原油進口規模。
今年的全球金融市場“黑天鵝”頻飛。本週伊始,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質原油(WTI)期貨價格創下新低跌入負值,讓全球投資者再一次見證了歷史。臺北時間4月21日凌晨2時30分,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事實上,在本週美油跌入負值之前,自1月開始國際油價就在持續震盪下行,即使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非OPEC國家組成的“OPEC+”重啟減產協議,也沒能對油價帶來太多提振。分析本輪的油價下跌,要從供需關係和儲油及運輸成本兩方面看。
石油的儲存和運輸成本的持續飆升,是導致此次美油暴跌的直接原因。
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需求枯竭影響下,運輸儲存原油的成本大幅提升,這是美油跌至負值的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常說的“國際油價”,並不是石油現貨實際價格,而是國際原油期貨主力合約的結算價格,期貨與股票類似,但不同的是期貨合約的生存週期是有限的不能像股票一樣長期持有,到合約最後交易日後就要交割。臺北時間4月22日凌晨,美國原油5月期貨協議將過期。如果在此之前不選擇平倉,那麼就將進入實物交割階段。但目前全球儲油設施已接近飽和,運輸儲存成本巨大,交易者為避免現貨交割提升成本而拋售五月合約,導致價格崩盤,進而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的“負油價”。
目前,全球的石油儲存空間已是捉襟見肘。IHS Markit預計,按照當前的供求速度,2020年上半年,原油庫存將增加18億桶。剩餘的儲存空間估計僅有16億桶,屆時生產商將被迫減產,因為到6月份,就將沒有空間來存放無人需要的石油。這帶來了原油儲存成本的飆升。來自擁有北美最龐大的原油倉儲設施庫欣地區的資料顯示:期限為12到18個月的石油儲存成本為每桶每月60美分,但6個月之內的短期儲存成本卻為每桶每月1美元。成本更高是海上浮動儲存成本,統計資料顯示,超大型油輪(VLCC)平均運價已從2月中旬的每天3萬美元,上漲到每天21萬美元,漲幅高達600%。按此價格,每噸原油6個月在海上儲存的成本約為57.33美元。此外,美油還面臨陸運成本上升的難題,與布倫特原油主要依靠海運不同,美國得克薩斯石油屬於“內陸原油”,開採後必須依託庫存和內陸運輸。而美國現階段為抗疫而實行的隔離政策,使得陸運效率下降,運輸成本大幅提升。運輸和儲存的成本已經超過了石油本身,使得交易商不得不貼錢出清,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不過,投資者也不需要過度驚慌。瑞銀分析師喬瓦尼斯塔努沃(GiovanniStaunovo)表示。多數機構投資者已經移倉並關注6月份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投,5月原油期貨合約的交易量遭到稀釋。流動性缺失以及最後期限瞬間加大合約價格的波動率,也催生了極端的報價。目前WTI市場的主力合約為6月期貨合約價格仍在20美元/桶之上。
全球的石油供需失衡正在加劇,這是油價持續下行的根本原因。
全球儲油空間飽和是石油供需失衡帶來的,這也是1月以來國際油價下跌的根本原因。需求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正面臨40年來的首次衰退風險。隨著全球旅行禁令和供應鏈被破壞,公共衛生事件的擴散正在威脅經濟增長和燃料需求。國際能源署(IEA)本月15日釋出報告預計,4月全球原油需求同比降幅達到每日2900萬桶,是1995年以來最低水平。不僅如此,報告稱,5月和6月全球原油需求仍將大幅下降。OPEC上週釋出的石油市場月度報告則預測,202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降低685萬桶,這將是自2009年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石油消費首次出現年度下降;4月份全球石油需求日均減少2000萬桶,為歷史最大降幅。
供給方面,在石油需求的歷史性枯竭下,OPEC+的減產協議目前來看只是“杯水車薪”。本月13日,OPEC+石油聯盟宣佈達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產協議,會議達成的意向是先行減產970萬桶/天。但約定的減產幅度並不代表著實際減產數量。從過去的情況來看,實際執行中減產規模還要打折扣。高盛指出,從表面上看,與OPEC+ 4月宣稱的產出水平相比,這次減產970萬桶/日意味著,5月產出水平將較4月下降1240萬桶/日。但是與今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約定的減產幅度意味著產量只會減少720萬桶/日。假設5月OPEC核心成員能夠不打折扣、完全履行減產協議,其他成員履約率50%,那麼OPEC+的產量實際上僅比2020年一季度減少430萬桶/日,這顯然不足以逆轉供需失衡的現狀。
除了OPEC+,市場還寄希望於IEA購買石油以消化市場上一部分過剩的產量,此前市場預期國際能源署可能會購買數百萬桶的原油。但IEA在上週三的報告中未提及此類計劃,稱“仍在等待有關減產計劃和使用戰略儲存提議的更多細節”。
對於未來油價走勢,高盛表示,未來幾周石油市場將被迫經歷“劇烈再平衡”的過程,儲油空間接近極限將導致大規模減產,進而推動原油價格回升,負油價並非常態。高盛大宗商品分析師庫瓦林(Damien Courvalin)表示,“這種變化將在數週而不是數月內出現,市場可能會被迫在6月前重新達到平衡。”中信證券(600030,股吧)21日釋出研報也持相似看法,該機構認為,若海外國家4至5月陸續達到疫情高峰,隨著需求恢復,油市有望在6月前後達到平衡,並在下半年去庫存,油價中長期持續回升的拐點有望在二季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