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幼竹生長,竹筍在土中生長階段,經過頂端分生組織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節、節間、節隔、筍籜、側芽和居間分生組織. 到出土前全筍(也是全株)的節數已定,出土後不再增加新節.竹筍生長從基部開始,先是筍籜生長,繼而是居間分生組織逐節分裂生長,推動竹筍向上移動,穿過土層,長出地面. (1)竹筍—幼林的生長期:竹筍出土後到幼林高生長停止所需的時間,因竹種而有差異.毛竹筍的生長量大,需時較長,早期出土的竹筍約60天左右,末期筍約需40~50天.中、小型散生竹如 剛竹、淡竹、水竹、脯雞竹等的生長量較小,需時也較短,一般為25 ~30天.出筍遲的比出筍早的竹種,竹筍一幼竹的生長期要短些. 按竹筍一幼林生長的速度,可分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①初期:是竹筍地下生長的繼續,儘管筍尖露頭,筍體仍在土中,橫向膨大生長較為顯著,節間長度增長很小,基部各節陸續 生根,高生長非常緩慢,一般每天生長量不過1~2cm. ②上升期:竹筍的地下部分各節間的拉長生長基本停止,成為以後竹杆的杆基,竹根大量抽發,根系逐漸形成,竹筍的節間生長活動從地下推移到地上,生長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生長量也 相應增大,一般每天可伸長10~20cm. ③盛期:是竹筍生長最快的時期.在竹根繼續伸長並開始發展側根的同時,竹筍的高生長迅速而穩定,呈直線上升,到生長高峰,1晝夜可長1m左右.基部筍籜開始脫落,上部枝條開始伸展, 高生長速度又由快而慢,竹筍逐漸過渡到幼竹階段,除梢部尚為筍籜包被外,中下部各節間在光的影響下,產生葉綠素,變為綠色的“竹青”,進行光合作用,為竹筍一幼竹生長自給部分養分. ④末期:幼竹梢部彎曲,枝條伸展快,而高生長速度則顯著下降,最後停止.筍籜全脫,枝條長齊後,竹葉全部展放,形成新竹. (2)竹筍幼竹節間生長的規律:在生長過程中,全筍各節的節間伸長活動並不是同時,也不是以等同速度進行的,而是從基部開始, 自下而上,按慢一快一慢的規律,逐節伸長,並由一定數量正在伸長的節間構成竹筍高生長的延伸區段.毛竹竹筍的延伸區段長,節數多至14~15節,中、小型散生竹竹筍的伸長區短,節數也少些,一般為6~10節. 居間分生組織經過細胞分化、伸長加大和老化成熟而實現節間生長.如同竹筍一幼竹生長一樣,延伸區段內各節間的伸長也可分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當區段下部的節間處於生長末期,區段中部的節間正處於生長盛期,而上部的節間則處於上升期和初期.下部節間的伸長逐漸停止,上部節間伸長逐節加快,延伸區段也由下而上逐節向前推移,即為竹筍--幼竹節間生長的具體表現. ①筍籜生長:筍籜相當於葉鞘,對竹筍的節間生長起著保護作用,與居間分生組織同時形成,但其伸長活動比節間生長早得多,迅速而量大,當節間長度開始明顯增加時,筍籜生長已瀕結束.在竹筍生長初期,筍律的長度若干倍於其著生的節間長度.竹筍外表生長等於節間生長加上筍籜的增長,筍體的實際生長小於外形生長. 隨著竹筍高生長的迅速增加,二者之間的 比率逐漸縮小,直到節間停止伸長時穩定下來. 在竹筍一幼筍生長的末期,筍籜的增長量很小,幼竹的各節間生長之和約等於其外形生長.在正常情況下,高生長結束時,整株竹稈除基部和梢部幾節外,各節的籜長與節間長之比變化不大.毛竹的籜較長,籜長/節間長一般為1.6~1.8其次,剛竹為1.2~1.5;淡竹、紫竹、哺雞竹等的籜節比較短,為0.7~1.0.竹擇的形狀、寬度、長度、籜葉等也隨其著生的節次而有明顯差異. ②節間生長和筍籜吐水:竹筍的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伸長活動,必須在充水膨脹條件下進行,筍舞的吐水現象反映了竹筍的節間生長活動. 在毛竹竹筍的延伸區內,節間伸長隨筍籜吐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中部筍籜的吐水量最多,節間生長量最大. 在整個延伸區段的伸長量,也是吐水量多的夜裡大於吐水量少的夜裡.在淡竹竹筍的生長過程中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1株2.1m高,生長正旺的淡竹筍,夜裡平均每小時從籜葉吐出水分18ml. 在竹筍一幼筍生長的盛期,夜裡竹林內滴滴嗒嗒的“降雨”聲, 就是筍籜的吐水現象.透過母竹根系和竹鞭根系,把土壤下層的水分吸收進來,輸送到竹筍,再從筍籜的籜葉吐出來,溼潤了竹筍一幼竹周圍的表層土壤,形成竹林內的水分小迴圈.這對於竹筍一幼竹竹根的生長髮育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種水分小迴圈的 養分輸導作用,滿足了竹筍—幼竹迅速生長的需要.根據我們初步 測定,筍籜吐水中含有微量的還原糖(0.07mg/ml)和氨基酸(0.0045mg/ml)等.當節間伸長停止,筍揮失去保護作用,開始形成離層萎縮,也由下而上逐節脫落.③節間生長和節間長度:隨著延伸區段的推移前進,竹筍的高度不斷地增加,節間長度也表現相應的變化.竹筍一幼竹的節間伸長量與其生長全過程的速度變化相適應,即在初期和上升期生長的節間短,盛期生長的節間長,末期生長的節間又變短. 在一般散生竹種中,每一節上的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伸長活動,基本上是以同等的速度齊頭井進的,所以節間四周大致等長,竹稈圓滿通直.但在少數竹種中,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伸長和加大的速度不同,因而引起竹稈節間的外形變化, 有的出現深淺寬窄不等的縱長溝紋, 如皺竹,有的形成畸形腫脹,如人面竹、龜甲竹等. ④節間生長與竹稈直徑、竹壁厚度:在竹筍一幼竹生長過程中,隨節間的伸長,竹稈的直徑、壁厚也相應地增加. (3)竹筍-幼竹生長過程中水分含量的變化:初出土的竹筍,筍體組織幼嫩,含水量特高,隨著出土後的時間的增長,高生長的增加,筍體組織老化,竹筍水分含量顯著減少.在同一竹筍中,延伸區下段由下而上推移前進,基部老化程度大些,因而含水量也小些,而竹筍上部則處於伸長活動階段,含水量相應高些.但在同一節間,由於居間分生組織位於節間基部,新生細胞的老化程度不如節間上部,因而水分含量呈下多上少的倒置現象,不過這種現象在新竹的節間全部老化成熟後就消失了. (4)影響竹筍—幼竹生長的因素 ①營養條件:從竹筍長成竹子所需要的大量營養物質,幾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統的供給.在土壤肥沃而又集約經營的竹林中,母竹和鞭根存貯的養分豐富,竹筍生長旺盛,退筍率低.而在立地條件較差或生長不良的竹林裡,大部分竹筍常因缺乏營養而枯萎死亡.早出土的竹筍生長旺盛,耗去大量養分,使晚期出土的弱小竹筍,處於“飢餓”狀態,生長緩慢、停滯,最後敗退死亡,退筍率增加.在竹筍一幼竹生長的初期,是竹林的竹筍“自然稀疏”時期,經 常出現大量退筍.及時挖掘退筍,不僅節約竹林養分的消耗,而且可增加經濟效益.毛竹退筍的高度一般都在30cm以下,其他散生竹的退筍高度的變化幅度大多在30~50cm範圍內. 同一鞭段上發筍較多時,通常是靠近母竹的1~2支竹筍生長 健壯,長成新竹,其餘的竹筍因遠離母竹,養分供給不足而死亡. 竹林培育上,在竹筍一幼竹生長的初期,挖掉一部分生長弱小和分佈過密的竹筍,可使健壯竹筍生長良好,提高成竹質量. 竹筍生長期間,任意伐竹或斷鞭,會引起竹液大量外流,割斷竹與筍的“母子”關係.這種竹筍群眾稱之為“沒娘筍”,其營養條件很差,生長衰弱,大部分成為退筍;即使長成竹子,也是稈短節密, 利用價值很低,稱為“刀傷竹”. 經過強度砍伐的竹林,立竹稀疏,竹林葉面積大大減小,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同時經過強烈光照和刀傷刺激,萌發出 大量小竹筍,這些竹筍大部分因營養不足而敗退死亡. ②氣候:散生竹春季出筍,溫度的影響較大.在大多數情況 下,竹筍生長量總是白天大於夜裡.但如夜間溫度溼度更適於竹筍生長時,夜裡的生長量就大於白天. 在適宜溫度和充裕水分條件下,竹筍居間分生組織加速了細胞分裂和伸長擴大,從而增長節間長度,長成的好竹子.如在竹筍生長期中,氣溫急劇下降,竹筍容易遭受寒害,輕則生長緩慢,節間縮短,影響成竹質量;重則筍舞破裂,萎退死亡.特別是出筍較早、淺鞭筍,更容易受低溫的影響. 筍期久晴不雨,空氣和土壤過於乾燥,退筍量也相應增加.因缺乏水分而萎縮死亡的竹筍稱為幹退.在相反的情況下,久雨不晴,林地低窪處滯水時間過長,土壤通氣不良,影響竹根鞭根的正常生理活動,甚至引起竹筍死亡,稱為水退.竹筍一幼竹長到林冠高度時,遇大風吹襲,容易發生斷梢折稈. ③蟲害影響:食葉害蟲如竹蝗、竹青蟲等破壞竹子的光合器官,影響竹林的養分製造和積累,也就影響到竹筍一幼竹的正常生 長.竹筍的主要害蟲有筍蠅、筍夜蛾、竹象蟲等.經過這些害蟲齧食的竹筍,輕則生長緩慢,長成的竹子,有的是竹稈上留下蟲傷痕跡,有的是爛頭斷梢,降低了成竹質量;重則敗退死亡,稱為蟲退. 多年以來,食葉害蟲的蔓延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竹筍害蟲還沒有徹底根治,在有些竹林中甚至相當嚴重.例如第1、2類竹林中每年被害的竹筍約達 10%~20%,而在粗放管理的第3類竹林中高達30%~40%.在竹筍一幼竹生長的初期,不論哪一種竹種,都有一部分竹筍不能長成竹子,有時達到相當高的比例.及時挖取這些不能成竹的筍以食用,可避免造成損失. 總結各地經驗,除了人為的影響外,一般都是早期出土的退筍少,晚期出土的退筍多;同一竹鞭上發筍少的退筍少,發筍多的退筍多;接近母竹的退筍少,遠離母竹的退筍多;壯齡竹鞭上的退筍少,老齡鞭上的退筍多;深鞭竹筍退筍少,淺鞭竹筍退筍多. 營養條件與退筍關係至為密切.竹筍、母竹和竹鞭是相互連繫,互通營養的有機整體,而母竹又居於主導地位.林業生產上,必須保留足夠數量的健壯母株,加強撫育管理,改善土壤條件,提高竹林的養分積累,為竹筍生長提供充裕的物質基礎.“娘壯兒肥”, 才能防止退筍大量發生,保證竹筍一幼竹的健壯生長. (5)竹筍一幼竹地下部分的生長:在竹筍一幼竹地上部分生 長的同時,地下部分也相應生長.竹根長度、分佈幅度和體積迅速
竹筍—幼竹生長,竹筍在土中生長階段,經過頂端分生組織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節、節間、節隔、筍籜、側芽和居間分生組織. 到出土前全筍(也是全株)的節數已定,出土後不再增加新節.竹筍生長從基部開始,先是筍籜生長,繼而是居間分生組織逐節分裂生長,推動竹筍向上移動,穿過土層,長出地面. (1)竹筍—幼林的生長期:竹筍出土後到幼林高生長停止所需的時間,因竹種而有差異.毛竹筍的生長量大,需時較長,早期出土的竹筍約60天左右,末期筍約需40~50天.中、小型散生竹如 剛竹、淡竹、水竹、脯雞竹等的生長量較小,需時也較短,一般為25 ~30天.出筍遲的比出筍早的竹種,竹筍一幼竹的生長期要短些. 按竹筍一幼林生長的速度,可分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①初期:是竹筍地下生長的繼續,儘管筍尖露頭,筍體仍在土中,橫向膨大生長較為顯著,節間長度增長很小,基部各節陸續 生根,高生長非常緩慢,一般每天生長量不過1~2cm. ②上升期:竹筍的地下部分各節間的拉長生長基本停止,成為以後竹杆的杆基,竹根大量抽發,根系逐漸形成,竹筍的節間生長活動從地下推移到地上,生長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生長量也 相應增大,一般每天可伸長10~20cm. ③盛期:是竹筍生長最快的時期.在竹根繼續伸長並開始發展側根的同時,竹筍的高生長迅速而穩定,呈直線上升,到生長高峰,1晝夜可長1m左右.基部筍籜開始脫落,上部枝條開始伸展, 高生長速度又由快而慢,竹筍逐漸過渡到幼竹階段,除梢部尚為筍籜包被外,中下部各節間在光的影響下,產生葉綠素,變為綠色的“竹青”,進行光合作用,為竹筍一幼竹生長自給部分養分. ④末期:幼竹梢部彎曲,枝條伸展快,而高生長速度則顯著下降,最後停止.筍籜全脫,枝條長齊後,竹葉全部展放,形成新竹. (2)竹筍幼竹節間生長的規律:在生長過程中,全筍各節的節間伸長活動並不是同時,也不是以等同速度進行的,而是從基部開始, 自下而上,按慢一快一慢的規律,逐節伸長,並由一定數量正在伸長的節間構成竹筍高生長的延伸區段.毛竹竹筍的延伸區段長,節數多至14~15節,中、小型散生竹竹筍的伸長區短,節數也少些,一般為6~10節. 居間分生組織經過細胞分化、伸長加大和老化成熟而實現節間生長.如同竹筍一幼竹生長一樣,延伸區段內各節間的伸長也可分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當區段下部的節間處於生長末期,區段中部的節間正處於生長盛期,而上部的節間則處於上升期和初期.下部節間的伸長逐漸停止,上部節間伸長逐節加快,延伸區段也由下而上逐節向前推移,即為竹筍--幼竹節間生長的具體表現. ①筍籜生長:筍籜相當於葉鞘,對竹筍的節間生長起著保護作用,與居間分生組織同時形成,但其伸長活動比節間生長早得多,迅速而量大,當節間長度開始明顯增加時,筍籜生長已瀕結束.在竹筍生長初期,筍律的長度若干倍於其著生的節間長度.竹筍外表生長等於節間生長加上筍籜的增長,筍體的實際生長小於外形生長. 隨著竹筍高生長的迅速增加,二者之間的 比率逐漸縮小,直到節間停止伸長時穩定下來. 在竹筍一幼筍生長的末期,筍籜的增長量很小,幼竹的各節間生長之和約等於其外形生長.在正常情況下,高生長結束時,整株竹稈除基部和梢部幾節外,各節的籜長與節間長之比變化不大.毛竹的籜較長,籜長/節間長一般為1.6~1.8其次,剛竹為1.2~1.5;淡竹、紫竹、哺雞竹等的籜節比較短,為0.7~1.0.竹擇的形狀、寬度、長度、籜葉等也隨其著生的節次而有明顯差異. ②節間生長和筍籜吐水:竹筍的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伸長活動,必須在充水膨脹條件下進行,筍舞的吐水現象反映了竹筍的節間生長活動. 在毛竹竹筍的延伸區內,節間伸長隨筍籜吐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中部筍籜的吐水量最多,節間生長量最大. 在整個延伸區段的伸長量,也是吐水量多的夜裡大於吐水量少的夜裡.在淡竹竹筍的生長過程中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1株2.1m高,生長正旺的淡竹筍,夜裡平均每小時從籜葉吐出水分18ml. 在竹筍一幼筍生長的盛期,夜裡竹林內滴滴嗒嗒的“降雨”聲, 就是筍籜的吐水現象.透過母竹根系和竹鞭根系,把土壤下層的水分吸收進來,輸送到竹筍,再從筍籜的籜葉吐出來,溼潤了竹筍一幼竹周圍的表層土壤,形成竹林內的水分小迴圈.這對於竹筍一幼竹竹根的生長髮育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種水分小迴圈的 養分輸導作用,滿足了竹筍—幼竹迅速生長的需要.根據我們初步 測定,筍籜吐水中含有微量的還原糖(0.07mg/ml)和氨基酸(0.0045mg/ml)等.當節間伸長停止,筍揮失去保護作用,開始形成離層萎縮,也由下而上逐節脫落.③節間生長和節間長度:隨著延伸區段的推移前進,竹筍的高度不斷地增加,節間長度也表現相應的變化.竹筍一幼竹的節間伸長量與其生長全過程的速度變化相適應,即在初期和上升期生長的節間短,盛期生長的節間長,末期生長的節間又變短. 在一般散生竹種中,每一節上的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伸長活動,基本上是以同等的速度齊頭井進的,所以節間四周大致等長,竹稈圓滿通直.但在少數竹種中,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伸長和加大的速度不同,因而引起竹稈節間的外形變化, 有的出現深淺寬窄不等的縱長溝紋, 如皺竹,有的形成畸形腫脹,如人面竹、龜甲竹等. ④節間生長與竹稈直徑、竹壁厚度:在竹筍一幼竹生長過程中,隨節間的伸長,竹稈的直徑、壁厚也相應地增加. (3)竹筍-幼竹生長過程中水分含量的變化:初出土的竹筍,筍體組織幼嫩,含水量特高,隨著出土後的時間的增長,高生長的增加,筍體組織老化,竹筍水分含量顯著減少.在同一竹筍中,延伸區下段由下而上推移前進,基部老化程度大些,因而含水量也小些,而竹筍上部則處於伸長活動階段,含水量相應高些.但在同一節間,由於居間分生組織位於節間基部,新生細胞的老化程度不如節間上部,因而水分含量呈下多上少的倒置現象,不過這種現象在新竹的節間全部老化成熟後就消失了. (4)影響竹筍—幼竹生長的因素 ①營養條件:從竹筍長成竹子所需要的大量營養物質,幾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統的供給.在土壤肥沃而又集約經營的竹林中,母竹和鞭根存貯的養分豐富,竹筍生長旺盛,退筍率低.而在立地條件較差或生長不良的竹林裡,大部分竹筍常因缺乏營養而枯萎死亡.早出土的竹筍生長旺盛,耗去大量養分,使晚期出土的弱小竹筍,處於“飢餓”狀態,生長緩慢、停滯,最後敗退死亡,退筍率增加.在竹筍一幼竹生長的初期,是竹林的竹筍“自然稀疏”時期,經 常出現大量退筍.及時挖掘退筍,不僅節約竹林養分的消耗,而且可增加經濟效益.毛竹退筍的高度一般都在30cm以下,其他散生竹的退筍高度的變化幅度大多在30~50cm範圍內. 同一鞭段上發筍較多時,通常是靠近母竹的1~2支竹筍生長 健壯,長成新竹,其餘的竹筍因遠離母竹,養分供給不足而死亡. 竹林培育上,在竹筍一幼竹生長的初期,挖掉一部分生長弱小和分佈過密的竹筍,可使健壯竹筍生長良好,提高成竹質量. 竹筍生長期間,任意伐竹或斷鞭,會引起竹液大量外流,割斷竹與筍的“母子”關係.這種竹筍群眾稱之為“沒娘筍”,其營養條件很差,生長衰弱,大部分成為退筍;即使長成竹子,也是稈短節密, 利用價值很低,稱為“刀傷竹”. 經過強度砍伐的竹林,立竹稀疏,竹林葉面積大大減小,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同時經過強烈光照和刀傷刺激,萌發出 大量小竹筍,這些竹筍大部分因營養不足而敗退死亡. ②氣候:散生竹春季出筍,溫度的影響較大.在大多數情況 下,竹筍生長量總是白天大於夜裡.但如夜間溫度溼度更適於竹筍生長時,夜裡的生長量就大於白天. 在適宜溫度和充裕水分條件下,竹筍居間分生組織加速了細胞分裂和伸長擴大,從而增長節間長度,長成的好竹子.如在竹筍生長期中,氣溫急劇下降,竹筍容易遭受寒害,輕則生長緩慢,節間縮短,影響成竹質量;重則筍舞破裂,萎退死亡.特別是出筍較早、淺鞭筍,更容易受低溫的影響. 筍期久晴不雨,空氣和土壤過於乾燥,退筍量也相應增加.因缺乏水分而萎縮死亡的竹筍稱為幹退.在相反的情況下,久雨不晴,林地低窪處滯水時間過長,土壤通氣不良,影響竹根鞭根的正常生理活動,甚至引起竹筍死亡,稱為水退.竹筍一幼竹長到林冠高度時,遇大風吹襲,容易發生斷梢折稈. ③蟲害影響:食葉害蟲如竹蝗、竹青蟲等破壞竹子的光合器官,影響竹林的養分製造和積累,也就影響到竹筍一幼竹的正常生 長.竹筍的主要害蟲有筍蠅、筍夜蛾、竹象蟲等.經過這些害蟲齧食的竹筍,輕則生長緩慢,長成的竹子,有的是竹稈上留下蟲傷痕跡,有的是爛頭斷梢,降低了成竹質量;重則敗退死亡,稱為蟲退. 多年以來,食葉害蟲的蔓延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竹筍害蟲還沒有徹底根治,在有些竹林中甚至相當嚴重.例如第1、2類竹林中每年被害的竹筍約達 10%~20%,而在粗放管理的第3類竹林中高達30%~40%.在竹筍一幼竹生長的初期,不論哪一種竹種,都有一部分竹筍不能長成竹子,有時達到相當高的比例.及時挖取這些不能成竹的筍以食用,可避免造成損失. 總結各地經驗,除了人為的影響外,一般都是早期出土的退筍少,晚期出土的退筍多;同一竹鞭上發筍少的退筍少,發筍多的退筍多;接近母竹的退筍少,遠離母竹的退筍多;壯齡竹鞭上的退筍少,老齡鞭上的退筍多;深鞭竹筍退筍少,淺鞭竹筍退筍多. 營養條件與退筍關係至為密切.竹筍、母竹和竹鞭是相互連繫,互通營養的有機整體,而母竹又居於主導地位.林業生產上,必須保留足夠數量的健壯母株,加強撫育管理,改善土壤條件,提高竹林的養分積累,為竹筍生長提供充裕的物質基礎.“娘壯兒肥”, 才能防止退筍大量發生,保證竹筍一幼竹的健壯生長. (5)竹筍一幼竹地下部分的生長:在竹筍一幼竹地上部分生 長的同時,地下部分也相應生長.竹根長度、分佈幅度和體積迅速